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30年前中国家庭中难得一见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30年后已经遍及中国甚至全世界,而且均为中国制造。如今的中国已经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20多年来,低价优势成就了中国制造业的辉煌,中国制造已成为一种精神,代表中国产业文化和渗透能力融入世界经济。人民感受到如今的中国变的强大了,最大的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也同时伴随各种内外部问题的出现,中国制造的低价优势开始岌岌可危了,也许有人认为应适时淘汰中国制造业。我认为中国制造业必不可少且龙头地位不可动摇,制造业只有不断升级的要求,没有淘汰的必要。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必不可少的几点理由:(1)中国产品的主要优势就是低价,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已经很好的占领了全球大市场,物美价廉的印象已经深入世界人们心中,建立了这样的“品牌”优势是中国人民20多年勤劳奋斗得到的,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仍需继续发挥创造更大的价值。(2)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就业岗位,制造业相比其他产业更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能有效的增加就业率。(3)中国国土辽阔,有大量的可用原料资源,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资源用于生产,中国有大量资源作保障,能减少从国外购买和运输资源的开支,增加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4)中国人口数量大,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销售,显然减少了中间商和运输环节,减少了开支,增加了利润。中国的人口数量也决定了中国必须持续发展制造业,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品的需求巨大数量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生产,显然没有其他国家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消费品满足中国人民的生活需求。(5)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很大,呈阶梯状,目前东部沿海发展已接近一般发达国家水平,但西部仍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制造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和发挥闲置劳动力,增加人均收入。(6)中国的制造技术仍落后西方制造业强国的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学习提升空间,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只是替外国企业加工,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经营自己的品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就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国仍需在制造业中不断学习,掌握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建立自主品牌,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并推向全球,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目标。(7)从世界发展史来看,英国,美国,日本相继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由此可见,制造业的发展强大是强国的必经之路,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先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目前显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是中国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中国制造业的缺陷和危机:(1)利润低,不赚钱。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制造低价的主要支撑,许多国际名牌都将订单交给中国企业做,但执行订单的中国厂家能赚多少钱?有人作了这样一个调查: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玩具设计定型后,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一家香港贸易公司,每件价格为50美元;香港贸易公司转手将订单交给中国一家外贸公司,每件价格为22美元;这家外贸公司再向广东和江苏的两家工厂订货,每件价格15美元;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厂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玩具后,以每件8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略计算下来,中国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28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为能保住美国市场,大都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美国零售商和中间商在交货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转给了生产者承担。由此可见,,中国生产企业在其中付出的劳动力成本是最大的,所得的收益比例是最少的,中国制造实际是薄本生意,甚至是赔本赚吆喝。(2)质量达不到标准。美国、日本企业里,客户定的质量是五级标准,他们就要达到六级水平。而中国企业往往是你要五级,我就比四级好一点,勉强合格就行。这种理念严重地制约了中国企业的产品升级。而当欧美制造业的大企业不断向中国转移时,中国企业仍然停留在自己与自己竞争的水平上,仍然用凑合的态度来对付客户,又怎能应对与欧美大企业的竞争呢?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中国制造业效率低,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质量的提升,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难增加利润,也就更没有钱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不少中国企业这些年来就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中。(3)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中国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其产品出口量位居世界前例。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随处可见的同时,我们却难得在国外市场上看到“中国创造”的产品,因为大多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通过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出来的。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依靠的是所谓的成本优势而非技术革新,依靠的是低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而非产品创新,我们永远都在别人的技术标准下进行大规模生产,利润永远是稀薄的只够勉强维持生计。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多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使西方消费者形成了“中国货=低质、低价商品”这样的固定概念。一些传统老品牌的逐渐萎缩和消亡,新民族品牌诞生的艰难缓慢,使得相当多的中国产品只能挂着别人的牌子出口,企业只是替人家做“洋打工”。品牌大师麦奎尔指出,目前世界上有30%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而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世界品牌前200位中却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有品无牌”确实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真实写照。(4)企业的管理、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都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当前,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从机制创新和外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适合市场竞争的企业机制,以及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很好的结合技术、人才与组织之间的综合作用。并且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5)中国创新效率低,只有美国的1/3。经合组织发表报告称,虽然中国科研队伍日益膨胀,但现阶段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中国单位研发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成果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人力、财力等综合因素在内的总科技投入大约是美国的1/4,科技产出却只有美国的8%至9%,即中国科技效率只有美国的1/3左右。(6)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一个不能否认的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红利。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50、60年代“婴儿潮”中出生的人们都踏上工作岗位。他们成为“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保持的生力军。这支生力军通过高劳动参与率、高储蓄率和高资源配置率,发挥着人口红利的效应。著名人口学家蔡昉认为:“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6.8%。就在人们还在为我国拥有丰裕而廉价劳动力优势而沾沾自喜的时候,2004年珠三角出现了“民工荒”。尽管当时出现的“民工荒”,并不一定代表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但“民工荒”的出现,却在提醒着我们,中国的人力资源,未必永远取之不尽。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存在二元结构的国家,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过程,其中的转折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就意味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根据专家预测,中国总人口在达到2033年的14.3亿之前将持续增长,但抚养比将进一步下降,从2000年的42.6%下降到2015年的39.4%。此后,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上升,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人口老龄化加速将给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前后将是中国“人口红利”阶段的转折点。(7)资源问题。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已不能再被称为“地大物博”。在相对资源少的同时,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却明显偏低,中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此外,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日益提高。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0%,钢铁44%,铜58%,铝30%;如此下去,国内的资源不久就会耗尽。(8)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和工业发展成正比关系,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了污染大国。目前,中国的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除此之外,还有大气污染。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英国《独立报》记者查尔斯·沃克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整个欧洲排放的还要多。环境污染将长远的多方面的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印度制造和越南制造的替代问题。印度《论坛报》认为,目前的“中国制造”大多是对外国知名品牌产品的大规模复制,自主创新的成分很少,这种生产方式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其对外国品牌的依赖性极强,一旦外国企业转移生产地点,中国的工厂和工人便无事可做。中国充其量只是跨国企业分布在全球的一个“车间”,而不是一个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美国《洛杉矶时报》日前也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制造’开始让位于‘越南制造’”的文章,称“越南正以免税、廉价土地和更廉价的劳动力等优惠条件吸引鞋、服装及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商”、“越南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在50至60美元,只有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工人工资的一半左右。越南的吸引力如此之大,甚至连中国企业都开始迁往越南。”“在许多方面,越南都有条件超越其北方邻国---中国”。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措施(1)劳动力成本仍具有优势,中西部地区仍有大量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只是东部沿海的主要工业城市周围的劳动力供应在减少。利用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能有效的继续保持成本优势,低价优势能继续保持,充满竞争力。(2)继续优化完整产业链,相比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中国的产业配套优势让跨国公司觉得把制造基地转离中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同时也继续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制造业。(3)技术是竞争的焦点。中国企业的自身研发投入不足,跨国公司一般都将占收入5%或更高比重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而中国企业能达到这一国际标准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其次,企业要拥有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要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做支撑,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也需要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支持;以“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再三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水平的管理技术,需要具有管理创新能力。要充分认识到和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坚持市场导向,重视技术的衔接,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量。(4)严控产品质量,提高工人素质。中国产品的主要问题在于细节,国际标准对中国产品要求越来越严格,美国玩具巨头美泰公司大规模召回2,100万件产自中国的玩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标准制定到品牌、设计、主要原材料供应,都是美泰公司一手包揽的。问题出在某油漆供应商向美泰公司认可的玩具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油漆,该供应商以成本低廉的含铅油漆冒充成本较高的无铅油漆,而美泰公司疏于质量检验,致使带有含铅油漆的玩具流向国际市场并引起轩然大波。在这类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在细节上狠功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产品出口标准都不得低于我国国家标准和进口国国家标准。新产品在设计和投产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