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核心素养培育”与“良好习惯养成”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核心素养培育”与“良好习惯养成”关系研究作者:杨明国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成为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创新型接班人。当前,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已成为教育战线上最为关注的话题和思考自身发展的重要课题,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探讨、实践和总结。实践证明,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良好习惯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要求“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事业中提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明确了根据学生特点在不同时间段的学习要求,从而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核心素养发展内涵和意义素养主要指的是对一个人外表形象、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概括,包括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语言素养、道德素养以及身心素养等。在社会发展中素养不仅指的是技能和知识,更包含一个人调动社会各方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个体对学科所获得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更是指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是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状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等。学生在学习等活动中逐渐养成核心素养元素,形成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学科知识、形成学科的思维品质及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沟通的能力等跨学科的能力,进而进行自我修为、精神修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核心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快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在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育,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二、学生核心素养与良好习惯之间的相通性和关联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中,在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逐渐达到性格更加健全、人格更加完善、品格更加高尚、思想更加纯正、思维更加深邃和广阔的高素养、龙源期刊网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项实践中,励练自己,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素质,核心素养得以升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和生活态度并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这种习惯的养成就是指学生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接触、交流、沟通而逐渐形成,这种习惯是随着个人的经验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态度属于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态度虽然还不是行为,但它是前提条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态度决定行为,它潜在地决定学生用什么方式对学习采取行动。因此,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态度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就不同,于是学习效果自然不同。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审视,必须联系学习态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全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必须首先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矫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逐渐达到并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境界。自主,表现在“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上”;合作,表现在“询问、请教、交流的习惯和能力上”;探究,表现在“讨论、研究、钻研、进取的能力和习惯上”。对这些能力和习惯,进一步具体化,加强培养和训练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学教育教学阶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一)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励、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能否定教师的引导、主导作用,在师生的双向努力下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二)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适度的动机,有利于效果的实现;动机过强,则适得其反,效果会越来越差。如图: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增强、调控学生学习动机。有效的行为动机,解决其学习内驱力,学生就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努力学习,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学习上的最佳效果,而基础知识和技能始终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和基础。(三)兴趣与效率的关系龙源期刊网兴趣与效率成正相关关系。兴趣越浓,学习效率越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就越快。如图: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教学中首先想到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想到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就某一堂课而言,激趣,往往又是课堂导入的首选方式,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根红线。三、传统教学方式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限制(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厢情愿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多老师经过课前精心备课、全力以赴搞好课堂知识的讲授和灌输,而实际上教学的收效甚微。这告诉我们,教师必须要通过精神的组织和纽带,来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传统的课堂教学背景下,教师根据学情传授知识,让学生听懂讲课、做好练习,但是一到课后往往就“还给了老师”、忘得差不多了、更不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习惯,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形成暂时接受知识的状态,一旦离开老师,学生就对知识觉得很陌生。这种传统的、单边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严重“缺钙”、知识碎片化,对老师严重依赖,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导致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生长,与“核心素养”的目标相差甚远。核心素养培育要靠我们每一节课,每一个老师,每一个课程设计等所有的活动,一点一滴去落实。千万不要认为,我今天具体的教学跟核心素养没有关系;但是,也千万不要把具体每一天的教学行为都戴上一顶核心素养的“帽子”。(二)传统的接受性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逆反心理比较强。如果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边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且动辄用喋喋不休的说教和批评来教育学生,时间久了,学生对老师必然会心生反感之情,逐渐疏远老师甚至厌恶老师,进而对其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厌其师而弃其道。古语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对老师有好感,信任和尊敬老师,才愿意与其交流,课堂教学才能配合默契、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动机与效果、兴趣与效率”关系,师生地龙源期刊网位倒置、教师往往不注意培养增强和调控学生学习动机、课堂沉闷压抑,这样导致了学生对学习无兴趣,进而厌恶学习。四、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良好习惯(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诸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中学生最喜欢用相互讨论等主动参与和直观感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就是喜欢利用形象直观的学习资源和媒介进行学习,而教师的灌输式、一言堂方式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学生所不喜欢的。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和启迪学生思维,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兴趣带着学生而学,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习惯。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逆流而上,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内心价值,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教学中必须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之中,善于设置悬念,更新方式,有的放矢,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和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生成和运用过程中来,从而激发求知欲,提高自觉性。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民主团结、平等和谐,以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的乐学境界。“微笑”课堂,让学生多说、多动手、多表扬、少批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趣,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情境要具有感染力,结合直观式、竞赛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全体参与,给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条件和机会。借助新颖的学具操作和现代媒体教学,注重信息反馈,以好带差,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同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疑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设疑质疑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下学生就会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难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教学模式下不管是教学方式、练习方式还是考核方式等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从教师方面进行分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高效的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深入了解学生心态和想法,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在思考中慢慢探索和提升。为此,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特别是备课环节,必须要更多地去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每位教师都要全面了解学生,并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技、新理念等不断推陈出新,对于传道授业的传统执教者而言,为了达到高效的授课质量,对其教学的趣味龙源期刊网性与方法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革命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和接受知识的渠道很多,面临的诱惑也很多,从而转移了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某种方法的专注力,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不得不尝试改变原有陈旧的、略显古板的教学方式。如通过改变语言风格、严肃的表情,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调整烦琐的刻板练习、拉近传道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等等,大胆创新,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把备课当作写“剧本”式地精益求精,精心导演课堂、把自己和学生融入到课堂演绎的舞台上,同时又把自己当作观众、加强反思、感悟课堂。又比如,依据学生作业的难易程度调控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利用信息反馈形式对学生进行奖惩处理,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的课堂结构形式,并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必然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标题:“核心素养培育”与“良好习惯养成”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1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