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1北京林业大学“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校专业建设工作朝着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2号)文件精神,制定北京林业大学“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一、“十五”专业建设回顾(一)“十五”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十五”期间,是我校调整、改革、发展的五年,学校的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科梯队的学术水平有一定提高,专业教学科研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十五”期间,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成果,增设了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园艺、草业科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包装工程、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日语、地理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4个本科专业,学校本科专业达到40个(共计51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中,农学学科门类专业6个,占专业总数的15%;工学学科门类专业12个,占30%;管理学学科门类专业7个,占17.5%;理学学科门类专业9个,占22.5%;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2个,占5%;文学学科门类专业3个,占7.5%;法学学科门类专业1个,占2.5%。这些专业覆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1个学科门类中的7个,形成了农、工、理、管、经、文、法等协调发展的多科专业群。2.全面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十五”期间,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制订了《2002版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协调发展、整体优化、拓宽基础、增强实践、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固化教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拓宽了专业面,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量,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套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几方面融为一体,符合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特征。2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坚持校内培养与国内外延揽并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多项措施,积极稳妥地扩大教师规模,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同时,采用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质量标准,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近五年来,全校教师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教学奖81项、讲课竞赛奖8项。4.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十五”期间,为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学校建立了2~3年一次的专业评估制度,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专业评估方案和科学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专业评估。专业评估工作对加强学校对各本科专业的宏观管理,全面了解我校本科专业的教学状况,发现和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二)“十五”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十五”期间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专业的整体结构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的结构与布局存在着不合理现象,部分专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造和调整任务还比较艰巨。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得不够,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还未深入到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2.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得力、阶段性建设目标不清楚等问题。3.教学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十一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质量、结构、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专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为主线,对部分专业进行整合、归口,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精品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一流的专业,并以此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二)建设原则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教育部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科专业自身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围绕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品牌,巩固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兴专业,以精品专业建设为示范,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形成一个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创新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三、“十一五”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保持林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风景园林、生物科学等优势专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继续提高工科、经济管理、信息、环境、人文、艺术等类专业的教学水平。积极开辟空间,发展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到2010年,本科专业数达到46个左右,年招生人数控制在3200人左右,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善的专业框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传统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明显,有4-7个国家特色专业点。(二)具体建设目标1.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以有利于学科长远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原则,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参照国内外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对部分专业进行整合、归口,构建新的专业格局。42.适度增设新专业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每年申报、设置1-2个新专业,到2010年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增设本科专业4-8个,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6个左右。3.加强优势专业建设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建设。建设好目前已有的10个精品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精品专业要找准优势方向,集中精力培育教学名师,出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努力保持在全国的领军或优势地位,建设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的品牌专业,力争跻身国家特色专业行列;重点建设专业要继续总结经验,凝炼特色,逐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社会声誉和地位,朝着精品专业的方向努力。4.调整改造部分老专业依据社会经济需求,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加强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5.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针对学校新办专业较多的现状,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办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及学院学科优势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办学水平。四、“十一五”专业建设主要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各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二)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参与教育部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相关研究,建立我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以及金融、法律、贸易等加入WTO后社会急需的专业;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5专业,为生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创造条件。以建立有利于构成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群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院系专业调整,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布局,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要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并吸收部分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四)坚持不懈地实施“三精一名”工程进一步加强学校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并以此为龙头,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本着“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的原则,每年投入60万元,以立项形式对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的改革与研究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重视保持和发扬我校传统专业的优势,并在新的优势专业中建设形成新的品牌和特色。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每年投入40万元左右做为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双语教学等课程建设经费,力争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2~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5~8门,并以此带动整体课程建设。同时,结合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课程评估工作,促进整体课程质量提高。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和选用。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采取立项方式,鼓励并资助广大教师编写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凝练精品。完善教材选用与评介制度,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到2010年力争达到75%以上使用近3年新版教材。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任教师,以及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并以此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与北京市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力争北京市教学名师达到4-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所突破。(五)加强教学研究,推广优秀成果继续大力资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系统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指南,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鼓励教师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实现新的突6破。对于争取到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校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重奖。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工作,将教学研究成果固化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六)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方式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现行教学方式,构建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鼓励各专业,尤其是精品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制定“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保证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七)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专业要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