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分析作者:许谦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摘要:时间取向作为非语言交际要素之一,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对其做出了种种解释与分析。本文从时间取向的本质入手,通过对中美两国人民不同时间取向现象的比较,阐明不同时间取向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取得文化,经济交流上的双赢。关键词:时间取向;过去取向;未来取向一、时间的概念与影响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同时也是主观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时间是关乎哲学的,它与人类生存的本质息息相关。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类从属于时间,时间是真正的万物之主,它操控着整个人类的运行。二、时间取向的概念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时间取向是一个重大的范畴,我们很难给予其一个精确的概念。源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时间取向,广义上指人们选择或强调其态度,行为,观点等依附的时间区域的走向。个体独特的时间取向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影响人们的感知力,决断力和行为举止。三、时间取向的分类因人们对不同时间重视程度的差异,时间取向可以划分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过去取向的人认为时间即是一面镜子,映透着世界的本质,见证了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包括兴与衰。在事情面前,他们习惯去找寻前人的处理模式,安于生存的惯有套路和过程的重复,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即是如今的规律与守则。现在取向的人注重当下,他们更专注于手头的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很少依据传统或经验来断定行为,或者预测分析对未来的影响。未来取向的人着眼于将来,他们习惯于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推崇创新精神。四、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及表现(一)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时间取向的形成是基于多种因素的。中国对传统的敬畏与尊崇,使得国人形成了过去取向;而作为仅有几百年历史,张扬创新与改革的美国,未来取向在人们心中打下了烙印。龙源期刊网(二)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表现与词和句相比,时间取向更富有信息感和张力,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展现中美不同时间取向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1.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中国文化中但凡是渊源流传下来的都会受到尊重,沿袭。而美国文化则体现着创新,改良和开拓精神,英语中“old”一词有时含有“无用了”或“希望渺茫”的意味,美国人民淡化衰老及死亡,强调它的顺其自然。家庭中子女与长辈的关系趋于独立,自由化。大部分赡老的职能由社会福利部门承担。在对先人的纪念上同样也反映出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俞敏洪曾写到:生与死是人生无法逃脱的,我们无从选择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出生,成长的环境,我们也无从选择死亡。人类对死亡总是抱以感伤的心态。中美两国人民在缅怀先人的方式上各具特色。在中国祭祖,缅怀已逝之人的节日不少,三月十五清明扫墓,九月九重阳携菊登高等。国家设定清明小长假用以给已逝的亲朋扫墓,烧钱纸,由于扫墓的人数众多,在这一时期常造成客流高峰和交通拥堵。类似于这种假日的存在也提醒中国人对过往的回忆。这种纪念往往与悲痛相关联。而在美国,每年的11月万圣节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人们以食物祭拜祖灵以祈当今能平安度过严冬乃至更远的未来。万圣节前夕,一些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吸引了年轻人的眼光。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trickortreat”。大街小巷则是庆祝万圣节的主题游行,这个节日对美国人来说是温馨的。未来取向让美国人更多投眼于未来,他们对先逝之人的纪念与喜悦相联。2.对时间的管理。众所周知,在对时间的管理上,中美有着巨大的差异。美国人往往时间观念强,计划周全。过去取向的中国人较少考虑明天乃至将来发生的事,对于时间的利用也没有一套严格精准的管理机制。中国人习惯将事情堆积起来做,这样使得他们很容易分心,稍一打扰就会停下手头上的事情,显得缺乏条理。未来取向的美国人则高度重视下一步的安排,时间对于他们如同生命,一分一秒的流逝犹如生命的流逝。美国人把每一件事情划入一个时间段完成,相当专注,一旦进入状态,很少因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他们注重每一次的约会和限期,如期赴约和在限期前交付任务被认定为一个人信用良好。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保持对未来安排的习惯,他们视管理时间为一门技能,能在管理课上学到的,科学的时间管理能在有效达成目标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对不同时间取向的建议美国学者PhilipZimbardo曾论述人们的时间取向是可变的,因为它是可习得,借鉴到的,而非遗传,沿袭的。研究表示,家长在儿童的时间取向的形成与培养上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应改善自身的时间观。另者,当今商业社会注重时间观念,在跨国贸易中,我们须避免单一的普遍时间感,基于对对方的了解,综合把握时间,利增进双方的和谐共融,最终推进商业社会的发展。龙源期刊网参考文献:[1]黄俊杰.传统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与“超时间”概念[J].现代哲学,2002(1).[2]刘欣.中西文化中时间行为的跨文化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