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课程期末论文岭南文化之独特的客家文化姓名:曾琴班级:10理一学号:20100003009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而岭南文化中的一个大分支——客家文化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竹简上熠熠生辉,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文献或者是报道上人们通常用“独特”这个词来形容。的确,客家文化比起其他地域、其他民族文化有着令人感觉奇特却很惊喜的特点。在今天,客家人遍布全世界,但客家人的客家语言、客家习俗和客家文化还在生气勃勃般存在及流传着,故探究岭南文化中的客家文化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客家”是汉民族民系中的一支,故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母体,它继承了中原汉族的文化基础,在辗转迁徙到岭南地区定居后艰苦创业、繁衍四方的历程中,还吸收和融合了本土的文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客家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其所在地的民族文化精华,这就使得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当然,客家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客家精神是值得提倡和赞扬的,客家精神也是客家文化的一大部分。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从这可以看出客家人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很好的,客家人由于在海外有不少成功者还著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客家文化的多元性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其中包括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话、闻名遐迩的客家山歌、还有奇特的客家风俗习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精神等等。下面我们将走进奇特的、精彩纷呈的客家文化的世界:客家方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多文化都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由此可知语言何其重要。客家方言也是如此,有专家在界定岭南文化中的客家文化时,他认为“客家文化是指广东地域范围内客家民系的文化,是以客家方言为界定依据”,由此可知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当然,客家文化的多元化很大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客家方言上。有语言学家认为:“客家话保存了大量的上古和中古音。”的确,客家话在语音上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字,不论平仄,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保留有古无轻唇音的特点,鼻声母比较发达。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与齐齿呼韵母混读。在词汇上也保留了不少古词语,如“索”(绳子)、“乌”(黑),“饥”(饿)、“沸”(沸腾)、“噍”(咀嚼)、“哺”(午后)。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特殊词语,如“粄”,是客家地区的一种特有食物。客家方言是汉民族中最具稳定性的方言,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改变自己的方言,祖传谚语有“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客家话又名客话,个别地方又名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事实上,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是丘陵和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岭南地区的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客家方言的标准方音的。客家方言在岭南主要集中在以今梅州市为中心,包括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乎远、丰顺等县在内的地区,其次是粤北和粤东地区,还有广西、海南、珠江三角洲的主客混合地区。客家话在南部中国的多个省份均有分布,但主要流行区域和代表话都在广东,即粤东部和北部是客家话的通行地区,在广东省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就有30余个。客家方言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客家话最独特的一点,就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家话,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不是正宗的客家人。客家话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家话,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往往学习客家话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或许还有其他民族、民系的方言也是其民系的认同标志,其方言对于其民系来说也同样重要,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客家方言可以说是客家民系的标志,有部分客家地区的传统是:女子嫁到男方家之后就必须学习男方家的客家话,而不得使用女子本身的客家方言与公婆交流。不能否认有“专制”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想要大家都使用一种语言,拉近彼此的沟通距离以达到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客家方言把全天下的客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客家山歌说到客家山歌就会想起“刘三姐”这个人物,大家都知道那是客家人在山间地头、溪头冈尾即兴唱出的歌谣,村夫村妇就是演员,大山旷野就是舞台,风声鸟鸣就是伴奏,它完全是一种天籁之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并且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多姿多彩的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典型民俗。客家山歌在客家民系地区广泛流行,不仅是在田里劳作的壮男勤妇会唱,就连年迈八旬的老太太老爷爷的主要休闲活动之一都是对山歌,一群老爷爷老奶奶随便找一个稍微宽敞一点儿的地方便可唱起山歌,形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对于客家山歌来说,据可考的史实发现,客家山歌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六朝时江南的民间歌谣,包括吴声的子夜歌和荆湘的竹枝词,还有岭南一带的瑶、畲族等少数民族歌谣。而对于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就是由于客家人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他们用自己创作的客家山歌来抒发情感和排泄劳作的辛苦与烦闷。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这些也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关系。很多人把客家山歌与《诗经》联系起来,说客家人是汝南的遗民,就是“周南”的嫡裔。这种说法,是先有客家人来自中原的前提,再推导出客家山歌继承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统。这种说法我们无法判断是对是错,但事实上,客家山歌在形式上的确较完整地保存了《诗经》赋、比、兴遗风,唱腔多样,音乐性强,通俗易懂。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一种,比如:“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客家山歌的内容极为广泛,人有所感之事物皆可用山歌表达,且一般都是即兴创作。山歌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歌(客家山歌演唱形式多为对唱、独唱和山歌擂台形式),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在山里砍树的人儿,在田里劳作的人儿,在溪里捕鱼的人儿,无一不以山歌高歌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在传统山歌中,大多属于情歌;也有反抗封建族法家规的,还有反对封建统治者禁歌为题材的。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不管客家山歌被世人捧得多高客家人都不会洋洋得意,因为最重要的是客家山歌对于客家人来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客家人的心中山歌的地位是其他种类的歌曲无法代替的。客家风俗往往一个民族的风俗是其民族文化最形象生动且最直接的表现,就比如说客家风俗,也许是由于客家风俗显得奇特人们才常用“奇特”这个词来形容客家文化。客家的风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客家风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在这里,我们选取最有代表性的风俗——客家新年风俗,因为新年风俗体现了一个民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地“窥一斑而知全豹”。“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我们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挂又称“入年价”,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起就“入年挂”了,客家户户大扫除,不可口说不吉利的话,用有香味的树叶放在热水中给老幼洗澡,暂停下田工作,准备鸡、鱼、猪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谢庇护之意。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在过农历年期间,除了以上的三牲之外,还要准备很多食物,例如:甜粄、发粄、煎粄、苏花、米程、炸脆角、糍粑、酿糯米酒等等。到了除夕(客话呼:年三十日)就是真正的开始过春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早早的起床,准备年夜饭,然后放很多的鞭炮,家门口一地都是一片红色的海洋。一家人围着吃年团圆饭,餐桌上白切鸡、一条完整鱼(代表年年有余)、客家酿豆腐(代表富裕)是必不可少的!吃完了年夜饭,家长就会给孩子们“利是”。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还有着“否则下辈子就会变成牛”的传说。入夜,家家户户开始点年光灯,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除夕深夜到大年初一凌晨这段时间通常是不入睡的,到那时鞭炮连天、锣鼓声大作,互道恭喜、接财神、再敬祖公。大年初一那天要多吃素,除了可使肠胃休息休息外,还有斋戒净身的意思。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户户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等厨具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临时换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斋菜。大年初一的客家人是不花钱买东西、不扫地、不洗澡的,要到年初三晚上才能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财气赶走了,大人们都把那叫做“堵财”。年初二,外家女回娘家,客家人称“转妹家”,客家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外家女不能在娘家过新年。年初三一大早,客家人就早早起床,打扫卫生,把几天堆积的垃圾清扫出去,大人们说那叫“送穷鬼”。年初三,不能到别人家拜访,更不能送东西给别人。到了年初六新年就接近尾声了,客家人称“出年挂”,虽然接踵而来的还有“正月半”(即元宵节)、“烧烟架”(即放烟花)、“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但“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除了客家的新年风俗外,还有许多其他有趣、奇特的风俗,例如客家的婚姻风俗:客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这几个环节;又如客家的节日风俗里还有其他民系不常见的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虽然没有春节那么隆重,但客家人还是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从以上来看,用“奇特”这个词来修饰客家文化是最适合不过了。这每一方面的风俗习惯,每一个节日都渗透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客家人的情意。客家精神一个民族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其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对于客家民系来说,客家精神也是最能表现客家人的各种优良品质的。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崇尚节俭,还有勤劳能干和无私奉献精神。首先客家人具有很强的开拓进取精神,英国学者艾特尔曾指出:“相对于一般中华民族保守的特性,客家人则可说是例外的。他们是革命的,充满了进取的气质”。怎样的环境造就怎样的人,是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客家人大胆开拓、奋斗不息的性格。客家地区大多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稀少的土地资源难以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只有向外迁徙,客家人别无选择。而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对客家人来说司空见惯,他们有不怕吃苦、乐于向外拓展的天性。当年,客家人从中原一带长途跋涉来到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平原地区早已有土著民居住了,南来的客家人只能在深山野岭、交通不便的偏远未开垦的蛮荒之地定居。没有任何依靠或外援,要创建新的家园,只能靠一双勤劳的手。客家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精神。年复一年的开荒、造梯田、挑着担子翻山越岭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