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语言的演变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一、语言演变的原因语言的演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内部要素的演变,一是语言外部系统的演变。前者是语言的内部要素,如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的演变;后者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演变。•语言演变的原因很复杂。但我们首先应该知道:1、语言演变同发音器官变化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因为语言的差异是社会的差异造成的,不是器官的差异造成的,不然,为什么我会发舌颤音,列宁不会?2、语言演变同地理环境无关,也就是说,语言跟水土没有关系。•语言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因,语言本身的;一是外因,社会文化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演变语言内部的结构要素是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交际的需要,结构要素应该是相对平衡的,这样,变化和平衡就形成一对矛盾,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如古汉语和古藏语的语音系统都比较复杂,有很多浊音,有很多辅音韵尾。后来它们都简化了。现代汉语用双音节解决语音简化带来的同音词问题,如:“剑”和“箭”。现代藏语拉萨方言和康方言用创造声调解决同音词问题,从而又达到相对平衡。但平衡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2、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演变包括社会的进步,词汇量的不断增加,词义分化越来越细致,就说明这一点;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社会的接触等。语言的发展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语言本身是可以产生、发展、死亡的,然后社会才能推动它,如果它自身不具备这个内部条件,外因就不能发挥作用;其次,社会文化通过发展变化来推动它,主要是新事物不断出现,这样就促使词语不断变化;再次,词语的变化使语言系统失衡,然后语言极力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制造协调,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推动了语言诸因素的发展,进而推动语言系统的发展。二、语言演变的特点1、渐变性语言本身的特点是要求变化,但现实交际又需要稳定。二者互相让步,就造成了语言演变的渐变性特征。语言不能突变,突变势必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从而出现社会的混乱和动荡。2、不平衡性一般地,词汇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各系统内部变化也不均衡,例如语法内部,名词、形容词变化快,虚词基本上不变。句式发展快一些,如“将……进行到底”,句型变化很慢。第二节语言内部要素的演变一、语音的演变1、探求语音演变的线索和方法我们是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这是音韵学研究的。大致可根据以下线索。(1)古代诗词。古代的诗歌辞赋都是押韵的,如果现在看它不押韵了,肯定是语音发生变化了。如崔颢《长干曲》“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2)形声字。如“特,移”,它们和“寺,多”的读音应该是相近的。(3)方言情况。“二,两”。古代“二”和“五”发音近似。现在上海方言保留着“两”的用法,尽管它们发音已经不近似了。吴语区的衢州也是如此,在排行时还把“二哥”说成“小哥”。(4)借词情况。“佛陀”是翻译了梵语buddha,翻译的时候,“佛”大致读bud,“陀”大致读dha。把它们和今音比较,可以得到语音发展的线索和方法。2、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的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它们总是成系统地发展的。比如g怎样,k、h一般也是如此。但词汇就不同了,比如“红”代表革命,“白”代表反革命,那“绿”呢?我们可以把一个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概括为公式,这就是语音规律。•如汉语史上浊音清化,凡全浊声母都变为清声母,无一例外。再比如浊上归去。有极个别的例外肯定是后起的口语字,如鼻韵母无阳平,但“甭”是个例外。•语音演变规律受特定的条件限制。一是内部条件,如相邻的音等。如j、q、x是从古代z、c、s和g、k、h两套声母演变来的,但只演变了齐齿呼和撮口呼,其他两呼没能演变。•一是外部条件,如时间和地域。拿尖团音来说,同是吴语区,苏州无论清浊,都分尖团;上海是浊分清不分;宁波无论清浊都不分尖团。3、语音演变的内容(1)聚合关系的变化p主要是音位的合并与分化。如:p’b分化为p和p’,再与上面的音合并。(2)组合关系的变化(见219页)二、语法的演变1、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包括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原始印欧语形态变化非常丰富,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在现代英语里都消失了。俄语形态很丰富,但跟古代俄语比,也有了变化,古俄语三个数,现代俄语只有两个,双数已经消失了。汉语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有:量词的完备;词缀的产生;重叠的出现。2、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序的变化上。印欧语最早的次序从古印度文献《梨俱吠陀》中可以看出。那时是:宾语+动词;修饰语+中心语;从句+主句。到现代,许多印欧语已经变成:动词+宾语;中心语+修饰语;主句+从句。•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变过来,学生的书——thestudent’sbook;thebookofthestudent。后者在公元10世纪只占语用量的1%;到14世纪占85%;现在更多。•汉语次序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1)宾语位置的变化。古代有宾语前置现象,其实不是前置,在古代就是一种正常的句法现象,现代都在动词之后了。(2)偏正结构的变化。现代都是“专名+通名”,如杨树,北京市;古代有“通名+专名”现象,如鸟乌,草芥,树桑,丘商等。壮语里仍然是“通名+专名”,如:树fai4;桃树——fai4ta:u2;枫树——fai4rau1。(3)出现了欧化句式。如在英语中,从句在前在后都可以,但汉语的从句一般放在后面,如“如果你去的话,我一定奉陪”,受英语影响,也可以换位了。3、语法演变中的类推类推是使语法整齐划一的力量。如:•bec——books;kine——cows。•汉语的动词+宾语也可以看作是类推的结果。但类推不是永远奏效的,英语动词有许多不能类推,这些不规则形式是抗拒类推的力量。类推和不规则形式的斗争好象一常拔河比赛,哪方取胜,要看哪方力量强大,哪方使用频率高。•有时会处于势均力敌的地位。如英语的who和whom,现代英语中有六个词还保持着主宾格的对立,其中就有who和whom。但其他的都不是疑问词,那些疑问词what、which等并没有主宾格的对立,它们要求who放弃掉whom而向它们看齐,现在许多人的口头这种类推已经奏效,但大多数书面语和一部分知识界的口头,这种差别还保留着,这场拉锯战什么时候结束,现在还不能预料。三、词义的演变1、词义演变的原因(1)客观物理世界的变化引起词义的演变如“坐”,古代指双膝着地,伍子胥“坐行蒲服(即匍匐),乞食于吴市”(战国策)。后来由于坐具的出现,“坐”的意义就出现了变化。“皂”本来是一种树,从前人们把它的荚果捣烂,用来洗澡。现在是用油脂和碱制作的,跟皂树毫不相干,所以意义也发生了变化。(2)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演变例如:“水”,无色无臭供饮用的液体——H2O;“电”,阴阳激耀——有电荷存在的电荷变化现象;“鬼火”,在野地里燃烧的和鬼有联系的火——磷化氢燃烧产生的火焰。(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演变如“熟”和“生”相对,都指食物的情况,后来“熟”指熟悉,“生”就指不熟悉。教材上“深”和“浅”也是如此。在词汇中,如果出现一个与原来某词意义相当的新词,原词的意义有时也会改变。如:“走”在古代是“跑”,后来出现了“跑”,“走”就变为行走了。这是鹊巢鸠占现象。有时原词的意义非常顽固,新词只好自己变化。如“巴士”,并没有引起“公共汽车”的变化,“公汽,公车”,反而是“巴士”自己出现了变化,“水上巴士,空中巴士”。2、词义演变的途径(1)引申如“尽”,器中空——达到极端。“尝”,口味之——亲身体验(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2)比喻如“雷霆”,暴雷霹雳——大怒。“包袱”,包起来的包儿——思想负担。(3)吞并如:古代肌和肉分别很严格,人肉叫肌,鸟兽叫肉,现在不论是谁都叫肉。(4)组合如:“赴”,原来是走向凶险之地,所以只跟不好的词语搭配。现在扩大了范围,可以说“赴京,赴宴”。3、词义演变的结果(1)义项的增减(增加:牛下犊)有的增加了。如“同志”。有的减少了。如“先生”,没有帐房先生和医生的意思了。(2)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蚕化蛾)扩大:如“江、河、菜、墨水”。英语的arrive原来指靠岸,现在指到达;place原来指大街、广场,现在指各个地方。缩小:如“丈人”,年长的人——岳父。“臭”,一切味道——臭味。“谷”,谷类总名,五谷——北方只指粟(去皮叫小米),南方专指稻谷。英语的meat原来指一切食品,现在指肉。Deer本义是动物,现在指鹿。转移:如“权”,秤锤——衡量轻重——权力。“闻”,用耳朵听——用鼻子嗅。英语的book本义是一种树,即山毛榉,因为它的皮可以做书写材料,就用来表示书了。Pen本义是羽毛,因为人们常用它做书写工具,就用来指钢笔了。(3)词语感情色彩的转移如:“爪牙——武臣—→坏人的党羽。”“复辟——君主复位—→反动统治者恢复政权。”“勾当——办理—→坏事情。”“强人”:英语craftsman原来指善于骗人的能手,现在指能工巧匠。Shrewd:原来指邪恶的,现在指机灵的。Nimble原来指偷东西手脚敏捷,现在指一般动作敏捷。Chiffon:是法语词,指破布,现在指雪纺绸或薄绸。Genteel:原来指有绅士风度的,现在指假斯文。Cunning:原来指有学问的人,现在是狡猾的。四、词汇的消长1、新词的产生(1)创造:A、在双音节基础上构成四字语。如“金融债券、风险投资、压缩空气、公关小姐”等。B、在双音节基础上添加类前缀或类后缀构成三音节词。如:“制(合同制、股份制、筛选制)热(创新热、羽绒热、出国热)另:归属感、肖像权、可读性、摊派风、软科学、多角度、准退休”等。C、利用单音节语素构成双音节词。如“特区、脱贫、创汇、空嫂、冒尖、封镜”等。D、用简缩法构成新词语。如“普法、普九、家教、瓶啤、博导、汽配”等。(2)吸收:A、吸收外来词语。如“的士、基因、托福、雪碧、因特网、保龄球、爱滋病”等。B、吸收地区词语(港台词语)。如“评估、心态、共识、机制”等。有些词语大陆和港台有所不同,如“透过正当管道、仪仗队、太空人、书记、分房、下海”等。C、吸收方言词语。如“焗油、收银台、大款、大腕、解套、割肉”等。D、吸收社会方言。主要是行业语。如“断层、滑坡、黄牌、红眼病、群体、反差、套牢、莫斯科”等。(3)变义:即酒瓶装新酒。如“窗口、红眼病”。2、旧词的消亡一是旧事物消失造成的,如“马褂,朝珠(清代高级官员套在脖子上的串珠)”;一是交际不需要了,如给马牛羊的分类。3、词语的替换一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如唐朝为避讳,把“世”说成“代”,把“民”说成“人”。以前叫“俸禄”,因为要领俸米,后来叫薪水,现在叫工资。一是语言内部的原因,如为避免同音词,用双音节词语替换单音节的,现代汉语音节中jian4有30个,yi4有85个。•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的。例如,人和鸟兽的区别除了“肌”和“肉”外,还有“口”和“嘴”,“肤”和“皮”,后来“嘴”替换了“口”,“皮”替换了“肤”(从人的角度着眼)。有的替换很快就完成了,有的则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嘴”替换“口”,前后经历了2千年,汉代就开始了,那时只是在骂人时使用。到近代,水浒和西游记时期,两个词还分得很清楚。到了红楼梦,“嘴”用来表示人的器官,就没有贬义色彩了。第三节语言外部系统的演变一、语言的分化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具体表现为方言和亲属语言的产生。1、方言方言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方言只包括地域方言,广义的方言则包括一切语言的变体,如社会方言。如果不是特别指出,方言往往都是狭义的。(1)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汉语中俗称“话”,如“桂林话”。•如何确定是一种方言还是一种语言?不能单纯根据语言本身的情况,即“话”之间的差别大还是小,听懂听不懂。•英语、俄语方言之间差异非常小,即使相隔特别远,交流起来也不困难;汉语方言的差异就很大了。但汉语中一些近距离的方言的差异连次方言的差异都算不上,因为汉语方言的差异简直太大了。•操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塞尔维亚语的人相互之间可以通话,但这些是不同的语言。德语、汉语距离远的方言通话很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