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造力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资讯多如过江之鲫。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资源搜索和探索交流不再受限制,大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搜索大量的资源,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有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易检索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将所以的资源保存在数据库中,查阅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新媒体使大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发挥新媒体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大众,受众可通过媒体途径通过各项交互工具,与传播者进行沟通与回馈,从而个人的主动性得到提升。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受地域限制;广播、电视只能通过卫星传播才能实现全球播放;新媒体在传递中跨地域、跨国界,所以新媒体具有绝对的优势。大学生可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在第一时间获取需要的信息。对于不同需求的2新媒体资讯,大学生无需通过购买书籍、报纸的途径,他们只需进入网络便可分享各需的养分。大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3.新媒体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新媒体不仅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对某一事件进行全方面的立体阐述,也是融合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使得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采取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进行思想交流、宣泄压力。他们利用新媒体提供的技术追求平等,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从而促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可结合各个地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选择性的汲取。(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消极影响1.新媒体交流方式导致了人际关系趋于淡漠新媒体信息的快速接受和反馈,使得一些大学生们时时挂念着信息的更新,关注他人的评论。不但在课上频繁地掏出手机,影响了课堂效率,而且在课余时光也是在忙着刷微博、微信等。即使是同住、同坐在一起,也没有太多交谈,各人抱着手机、电脑玩的不亦乐乎,造成了身处同一空间却没有交流的局面,无法让人们真正的相互深入了解彼此。新媒体的信息交流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迷恋上这种可以编辑生活的状态,降低了传统沟通交流的热情,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冷漠,隔起了心墙。2.新媒体资料多种多样导致依赖性形成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这不仅塑造了人的惰性,更会大大降低了学习研究能力,这不利于学术功底的培养;而新媒体也使得盗窃知识版权的问题日益严重,经过网络搜索下载所需资料经过拼凑便可“整理”成为一篇学术论文,而作者却未有任何调查实践与研究;过分沉溺于对便捷新媒体信息的获得,使大学生学习或完成作业时产生严重依赖,增加了专业学习的干扰因素。3.新媒体内容的参差不齐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在新媒体消费过程中,“个性的、时尚的、通俗平庸化的内容被奉为潮流,这种不良的网络消费习惯将极大地冲击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暴力、金钱、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正一步步地通过媒体被大量渲染。新媒体中多元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更注重自我,重视个人价值的追求和经济利益的获得。网络成为不同文化交锋的战场,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负面的信息冲击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这并不利于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构建。三、从文化角度解析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强调“文化保护”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它既注重学校课程考核又注重社会舆论,形成了双重评价标准,学校课程的考核对象既有课程也有学生、教师。此外,还将社会舆论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使得教育评价能够及时反馈,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与英国有所不同,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强调“文化抵制”。在“文化抵制”理念的指导下,加拿大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3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体制完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每年还会举办媒介素养教育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政府颁布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方针,编著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指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与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媒介负面文化的免疫力;建立媒介教育组织,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抵制”理念的影响下,加拿大的教育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国民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另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认同能力”,通过分析不同的媒介实例,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拿大是世界上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就幵展了“屏幕教育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影视信息,被认为是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前身。到八十年代末,加拿大的媒介素养观念已经被官方认可。加拿大的国体决定了其教育体系的地区差异,在媒介素养教育推广上,安大略省是第一个从司法上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必修课的地区,其“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概念”也广为各国引用。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思想是“文化融合”,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推行多元化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媒介文化为中心,重点评估学生分析技巧,强调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包容,逐渐形成了测量媒介素养的五类、十条标准。通过这一系列独特的评价标准,澳大利亚建立起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英、加、澳三国媒介素养教育针对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措施,既反映了其必要性,也反映了多样性的文化态度。英、加、澳三国非常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和推广,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媒介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专业化和普及化;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和政府,还包括社会工作者、家庭以及媒体工作者;教育内容也分层次多样化,与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紧密联系;此外还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利用丰富的技术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时间不长。我国学术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最早起源于1994年,相关的学术成果则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之前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则寥寥无几。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均比较缓慢。据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5.3小时,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在接触各种媒介信息上,由于处在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大多缺乏辨别和抵抗媒介负面信息影响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理解媒介信息语言、掌握基本媒介信息技术、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介信息的意义,是新时期教育界以及传媒界需要思考的新课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本土化的研究道路,逐步创建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媒介教育模式。四、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他们都深深地与高校德育社会化整合,已经在内部改变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人格塑造。新媒体是移动无处不在,不记名,互动,虚拟现实等媒体的功能,并且有效地促进了情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道德教育的意识清醒和价值的塑造道德教育实践;然而,技术的双刃剑特性带来的忧虑和风险,已经威胁到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道德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有效应对,采取措施,以避免新媒体道德社会化带来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风险。(一)利用新媒体的正面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性作为新媒体的两大主力——网络和手机,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无限期望。新媒体作为互动性强、开放共享、注重受众的个性、快捷平等、集成多种复合信息的传播平台,4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超大容量信息的载体,还包括民主与平等、创新与效率的意识,更强调开放互动、共享共建的氛围。1、利用新媒体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新媒体较旧媒体在实效性、互动性、开放性和信息容量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利用这个平台构建自己的空间引导大学生更好的运用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库。开启网络选修课、网络图书馆等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出网络的共享性、便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可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使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努力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转化为现代化、引导性的教育方式,做到在思想上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介,首先必须对当今的媒介环境以及新的传播理念有所了解,互联网从web1.0升级为web2.0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更新换代。另外,让大学生熟练地操作和运用web2.0媒介是提高媒介素养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会利用“豆瓣网”“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使大学生有自己的获取、传播信息和沟通的传媒渠道,以便于便捷地沟通和交流。2、创建新媒体互动平台,拓宽师生的交流渠道新媒体的出现为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快速的信息传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百度校园贴吧、校内BBS等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者可以通过升入这些学生圈子来及时地捕捉学生们之间的重大变化,尤其是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并及时进行引导处理,形成正面的网络舆论强势。而如今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教师不仅可以发布各类学术文章、也可分享他觉得有益的信息,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关注不同领域、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教学风格的微博,获得关于某个观点跨学科的分析与见解。新媒体的互动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师生间的交流渠道,拓展了教育者点施教模式。(二)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1.建立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相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从技术、规模、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对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时明确表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