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4)租庸调制;(5)两税法1.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革新的基本内容;正确认识这些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2.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2.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理解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发展①创立——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最高政府机关;②完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制度得以完善职责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六部吏部官吏的考核、任免户部户口、赋税等礼部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军政刑部刑法工部国家的工程建设特点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②宰相增多(三省长官均是宰相),权力分散;③皇权进一步加强历史作用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一制度2.选官制度——科举制(1)形成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实施;隋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急需选拔人才。(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后成为定制。(3)影响积极作用:①抑制了门阀;②拓宽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素质;④将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⑤促进了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局限性:①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忽视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同年登科的进士往往容易结成朋党,败坏官风。3.府兵制与募兵制(1)府兵制:①府兵的发展:隋朝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实行“兵将分离”。②作用:有益于国家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2)募兵制:①目的:增强军事力量。②作用: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导致军阀割据形成。4.赋税制度的发展(1)租庸调制①发展: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隋时沿用,并开始以庸代役;唐朝时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为两税法所取代。②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称为“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称为“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③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①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国家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②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③作用:统一税制,在一定时期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依据,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④局限性:不再限制土地兼并,使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和政府的苛捐杂税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相同点:都属于中央行政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不同点:(1)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等分权后又集权的中央行政机构。(3)宰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地位不同。前者使中央集权制确立;后者使中央集权制趋向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例1】(2009·北京海淀区期中练习)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及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得出唐朝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的结论。【答案】D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③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国内民族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④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都是其重要因素表现及特点农业①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提高;耕地面积增加;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②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创制筒车,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征茶税表现及特点手工业①产地分布广。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③分工细,品种多,出现新品种。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陶瓷业中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秘色瓷在唐代出现。④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如冶铸业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造船业出现了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商业①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店肆、“驿驴”等服务业出现,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路运输较前代方便。②货币统一:开元通宝成为范式。③市场较前代发达: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出现了夜市、草市;商业活动有时间和市场限制;市中出现邸店和柜坊等金融机构。④出现大商人,胡商遍布各大都会表现及特点城市①建筑规模宏伟的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大都会;②工商业发达,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中心社会生活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①喜穿戎装、胡服,女装袒胸窄袖;②饮食品种繁多,盛行饮酒、喝茶;③住宅规模不一,室内家具大变革;④盛行骑乘之风;⑤文娱活动丰富隋唐经济发展的影响:(1)社会角度①政治意义:安居乐业、矛盾缓和、政局稳定→巩固统治。②历史地位:封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商品丰富→经济交流活跃→科技技术先进→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③人民生活:物质生活→维持温饱→文体活动(节日)→兼收并蓄→多姿多彩。④国际意义:物产丰饶、制度完善、科技领先、开明兼容、文化灿烂、国力强盛、疆域广大、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圈”形成。(2)自然角度①灌溉农业:草原变农田,蓄水变成耗水;河流中下游地区水流减少。②农耕技术:“火耕”“垦荒”“围湖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③凿井技术:(坎儿井)使地下水位下降,绿洲退化,土地沙化。④农民居宅:牧民成为农民,帐毡成房屋,树林被毁,青山成为荒山石岭。【例2】(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解析】本题较易,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项中提及的翻车出现于魏晋时期,B、C、D三项都是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故答案为A。【答案】A热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009年9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既有宝贵的经验,又有沉痛的教训。温家宝总理在对《建议》作说明时,具体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考点链接1.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的创新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可联系隋唐时期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构建出当时历史条件下较为适应历史发展需要、较为和谐的社会制度,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的史实,体现历史学习的借鉴功能。2.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说,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类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积累了许多经验,也留下了不少的教训。复习历史时,应重点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例如唐朝时江南地区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很大影响。【样题】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从下列隋唐时期的生产活动中可接受教训的是()A.兴建和修复水利工程B.扩大桑树的种植面积C.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D.大面积种植水稻【解析】四个备选项都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较快的表现,其中A、B、D三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是“教训”。C项对自然生态平衡有破坏性影响,故是我们应该接受的教训。【答案】C变式·预测阅读下列材料: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再下降40%-45%。中国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最近3年,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先后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而建设“生态文明”也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国发改委数据则显示,在中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中,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达21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达3700亿元;而经国务院批准出台的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都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请回答:(1)用史实说明秦汉时期、唐朝时期、清朝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关中地区曾长期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由于什么原因在何时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开始迁移?迁移的方向如何?(3)举出近代以来,中外历史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现象。(4)人类在何时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通过上述问题,你从中得出哪些规律性的认识?【答案】(1)秦汉时期:中原和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和大量砍伐树木导致环境破坏。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围湖造田、放火烧山等现象破坏了生态平衡。清朝时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2)关中地区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作为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重要地位,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唐灭亡以后,政治中心开始向南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