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于2014年4月25日开幕,由教育部、河南省政府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一、论坛(首届)主题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论坛定为常设性国际会议。178所国内高等院校校(院)长(书记)、部分地市市长、企业老总,以及来自德国、英国、芬兰、印度、荷兰、韩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数十名教育专家共600多人参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鲁昕讲话中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鲁昕强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影响更为深远。并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学校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二是希望地方政府更好发挥支持作用;三是希望行业企业能发挥好积极能动作用;四是希望共同建立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鲁昕副部长还强调:新升格的地方性院校应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专科层次要保留多年;地方本科院校不转型就面临淘汰。二、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特征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技术大学也好,应用型本科也好,本质上都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化。其构成主体应是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定位就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术型大学(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平行,形成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链条是一个断链,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再到专业硕士直至专业博士,中间没有本科职业教育。无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都有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并且所占比重较大。芬兰有14所学术型大学,24所应用技术大学。德国有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荷兰有2/3的学生在应用技术大学。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为8:2。中国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为2:8。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新设本科学校办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是校企合作。今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工作,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应用技术教育。转型不仅仅是调减或增设几个专业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关键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育人目标的调整,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结构、合作办学途径、教育质量评价、教学条件保障等各方面打出改革的组合拳。三、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体现三个特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主要以培养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定位标准,必须体现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并与地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走产教融合的方式,实施开放式办学,办出地域性特色。为地方服务是地方大学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积极主动地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和使命。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四、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极不合理。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明显不足,或因条件所限不能落到实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度不高。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差无几;教材多为“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大同小异,追求“宽口径、厚基础”,缺乏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环节始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非常成功,他们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为若干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了课程间各自为政的状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双元制”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可提供实训岗位。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评价、考核学生实践教学成绩。“双元制”教学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积极性,企业能将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对待,其核心是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和教学承担者形成“双主体”结构。徐州工程学院和维维集团深度合作。校企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校企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采用“3+1培养模式”,企业从大一至大三渐进性的进入课堂,大四进入企业,校企共同完成培养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将不断引入行业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做到“学校教的要适应市场要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转变我来教(教师主体)为我来学(学生主体),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要倒过来,岗位需要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五、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理论教学将要灵活多样(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答疑式、案例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成熟,为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条件。特别是随着慕课(MOOC)、微课(碎片化的教学方式,“短、小、精、趣”)等全新在线教学资源的诞生,给传统教学将带来巨大冲击,甚至会改变传统高校存在的形态及空间。通过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学环境的建立,仿真式教学也将成为现实,使一些具有危险性、不可逆或不便置身于其中的操作过程再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六、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将是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关键。要求教师一要具备宽厚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聘任条件除高校毕业,还特别强调有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至少3年高校以外领域工作经历。上海电机学院:引进教师须具备博士学位,而且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工科2年,人文社科1年。有些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每个任期内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双聘,专、兼、聘结合将成为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的主要构建形式。黄淮学院每年选派20至30名博士、教授以及科技特派员到行业、企业和基层单位挂职锻炼。许昌学院与许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2013年首批选派20名机关干部、博士教授到许昌市各县(市、区)挂职。同时从许昌市选聘27名外聘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兼任二级学院副院长。校企合作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师培养的必经之路。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带学生实习等方式深入企业,引导教师参入生产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七、应用型本科实践设施与环境建设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需要建设优势的硬件设施与良好的实践环境。必须重视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和产教研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加大硬件条件和环境设施的投资力度和建设步伐。加强同行业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合作,校、企、政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互聘、过程共管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八、思考与讨论1.我校如何适应应用型本科办学,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2.动科系如何按照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搞好转型发展,尽快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要求?3.教师个人如何转变观念,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如何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怎样积极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希望老师们一定要认真思考,认真领会,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并要树立主人翁精神,认真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实践能力,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