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个人笔记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1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说1、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著有《美学》,他被称为“美学之父”,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确立。2、美学研究是三种范式:①以美的本质为核心来研究审美对象②以审美心理为核心来研究美感③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3、美学定义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一门科学,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研究对象分别是美、美感和艺术。第二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一、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美的哲思,人的赞颂)古希腊美学→古罗马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小结:古希腊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区分了现象和本质,确立了西方美学研究的第一种范式。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对人的心灵的启迪和赞颂。二、十七、十八世纪美学(转向内心,深入心灵)理性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启蒙主义美学小结:美学研究的重心已经由美的形而上学的思考转向对人类美感经验的考察;由泛美走向艺术,转而研究艺术。三、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登上高峰,走向繁荣)苏格拉底《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观点“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诗学》观点“美在于体积与安排”被称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贺拉斯《诗艺》郞吉弩斯《论崇高》第一次提出“崇高”这一美学概念笛卡尔:“清晰明白的理念”布瓦洛:三原则“事之常理”“人之常情”“普遍永恒人生”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合理地否定了神学、美学,但是后期理性主义又走上了一个极端,过于重视理性,而否定了感性。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博克荷加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纠正了理性主义,重经验、重感觉,从审美主体能动的方面和客观形式的影响方面阐述了相关的美学理论。伏尔泰、狄德罗、莱辛、文克尔曼、鲍姆嘉通、维柯歌德评论莱辛的著作《拉奥孔》“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幽暗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2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方心理美学德国古典美学高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美学开始萌芽(唯意志主义美学,现代心理学美学早期诸多流派)马克思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西方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⑴区分现象和本质,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重心)⑵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础结构,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注重人与物的对应和美感的研究(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重心)⑶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四、西方美学的现当代发展(斑驳陆离,异彩纷呈)两大美学思潮: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现代科学主义科学思潮(一)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柏格森:生命直觉主义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英伽登和海纳:现象学海德格尔和萨特:存在主义卡西格和苏珊朗格:符号论立普斯:移情说布鲁斯:内模仿说布洛:心理距离说闵斯特堡:孤立说伽达默尔:解释美(二)现代科学主义科学思潮克莱夫·贝尔和弗莱:形式主义美学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恰瑞兹:语义学美学维特根斯坦:分析美学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美学皮亚杰:结构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小结:对美的本质的悬隔和对于艺术本质的摧毁——三种范式的分裂乃至美学体系的瓦解——反美学(美学的泛化)第三章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先秦、西汉老子——中国美学史的起点道、气、象1、审美创作——虚实结合有无相生2、审美趣味——恬淡否定形式美,追求一种淡雅风格3、审美心胸——涤除玄鉴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3道家美学从精神的角度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构成了中华古典美学的一个主体。飘在虚处,落在实处,是对宇宙人生真谛的一种研究。孔子1、文艺价值论2、文艺标准3、比德理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论观点,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转折期)审美意象→审美和文艺本身特征①研究中心的转折②审美理想(风尚)的转折唐代:“意境”(审美)明代后期:个性解放,人本主义色彩的美学命题和美学观点李贽《焚书》“童心”说汤显祖“惟情”说公安三袁“性灵”说三、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清代前期双子星座叶燮《原诗》以理、事、情—才、胆、识为中心的美学体系王夫之《姜斋诗话》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小结:研究侧重点:体验论基本品格:从主客合一的角度去研究、探讨艺术创造,将情感的激活与情感的造型放在关键地位。基本模式:气动—物动—生情—舞咏中国艺术哲学的核心就是意境。四、中国近现代美学——鸦片战争以后鸦片战争—1949年梁启超《饮冰室全集》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鲁迅《摩罗诗力说》1949~1976年美学大讨论⑴主观论吕荧、高尔泰⑵客观论蔡仪⑶主客统一朱光潜⑷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1976年~至今强大学术声势美学学科美学原理著作第四章西方美学主要流派选讲第一节黑格尔和康德◇黑格尔(1770~1831)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4代表作品:《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哲学史讲稿录》《美学》1、黑格尔美学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本源,是概念与现实的统一。2、美学观点归纳观点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观点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观点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黑格尔美学观点的意义⑴体现了深刻的辨证思想。⑵把实践论引入。⑶指出了想象的伟大作用。◇康德(1724~1804)代表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1、康德“美”的定义“质”的层面: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个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量”的层面: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关系方面:美是一种对象的符号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判断方式: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2、总结⑴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⑵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是一种愉快的感觉。⑶审美快感所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⑷审美判断显现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3、崇高、天才与艺术4、影响——唯美主义思潮唯美主义是19世纪20、3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影响英国及至整个世界的美学潮流,它上承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康德美学)和近代美学,下开西方现代美学,以其独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向传统的文艺理论提出挑战,并引起轩然大波,是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一种美学思潮。(一)唯美主义在法国法国:戈蒂尔(1811~1872)唯美主义的旗手基本观点:①艺术无功利(戈蒂尔的核心观点)②形式等于美③艺术意味着自由、享受和放浪(二)唯美主义在英国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拉斐尔先派瓦尔特·佩特奥斯卡·王尔德(三)唯美主义的意义与作用①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文学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②是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一个转折。③有着强烈的唯心主义倾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二节唯意志主义美学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5唯意志主义美学是19世纪在德国出现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潮,其基础是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强调意志对审美的作用,反叛于西方文化理性传统。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意志的核心是追求生存的欲望。摆脱欲望痛苦的途径是自杀和修身养性。基本哲学观点:“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浓重的悲观主义哲学观“世界是我的表象”认为整个世界的基础是意志—内心世界的本能和冲动—情感、生命,其核心是欲望。基本美学观点:①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克和否定——艺术价值论②艺术的本质是无利害、超功利、复制理念③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尼采主要著作:《瞧这个人》《快乐的科学》《超越善与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论》基本观点:“强力意志”论“超人”理论“上帝死了”尼采的影响: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塑造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美学思潮。第三节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西格蒙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性欲三论》《自我与本我》《焦虑问题》基本观点(基础理论):①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②儿童性欲说——里比多理论③梦的学说——梦是一种被压抑、压制的欲望,分为显相和隐义。美学和文艺观点:①文学是性欲的升华(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②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③俄狄甫斯情结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幼儿的性欲被压抑后,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情结”意义与影响:①无意识理论的伟大意义: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也很巨大,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产生都直接得益于弗洛伊德理论。②片面性、不足: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及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以集体无意识和心理原型的理论而著称。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第四节“移情说”美学以德国美学家弗肖尔父子为先驱,立普斯为主要代表,主要阐释了情感在审美中的主体地位。一、移情说的提出先驱:弗肖尔父子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6主要代表:立普斯(德国)书:《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美学》论文:《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再论移情作用》二、立普斯“移情说”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一种错觉。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即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使情感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所以审美对象的原因不是对象,而是通过移情作用的自我。唯心主义立场。三、立普斯“移情说”特点①审美对象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②审美的主体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里生活着的自我。③就主体和对象的关系来说,主体就生活在对象里,对象就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四、对立普斯“移情说”简要分析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略了对客体这一因素的分析。五、“移情说”与西方相关理论的比较内模仿说:布鲁斯、浮龙·李认为①移情现象起源于人的“内模仿”,即主体模仿客体②内模仿产生美感思考题:“移情说”与“内模仿说”比较同:①都强调移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②都承认“内模仿”的存在异:内模仿强调客体的性质及作用,而移情说认为美感是对主体自我情感的价值认同;内模仿强调客观根源,移情说强调主体根源西方移情说与中国移情理论的比较西方移情说与西方人强调以人为本,对世界作概念解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偏重于人的感情外射于物,使物成为人化的自然,却忽略了物对于人的感化作用,而成为“物化的我”。中国移情理论比西方移情说更为全面,不仅看到了情感的外移而且从物化的角度阐释了物对于人的感化作用,当然这也是中国古老哲学的突出特点(天人合一)。第五节“心理距离说”美学布洛(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一、布洛基本观点:“心理距离”是“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成了一种审美原则。“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布洛“心理距离”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与现实功利隔开的审美状态,是一种情感上的距离。距离的内部矛盾(二律背反)距离的丧失可以出于以下两种原因:距离太近,距离太远。“距离太近”是主体方面常见的通病,“距离太远”则是艺术的通病。二、深度研究:心理距离产生机制如何建立审美的心理距离?在审美发生的过程中或生成美时,主导者是谁?两条路线:主体转换在先:主体通过心理距离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客体。客体转换在先:客体首先成为审美对象,刺激主体速发心理距离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