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交流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2.理解本课所列的两首古诗,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3.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悟。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明确“交流平台”的目的。(1)要懂得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养成分析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以真正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习作中灵活地运用。(3)引导学生要心有所想,进行由表及里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收获。本组课文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以课文为例畅谈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进一步感悟本单元阐述的民风民俗。3.学以致用,拓展提高。通过回顾、总结本单元课文的内容,老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各篇课文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与特点,明确地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即在写作训练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手法,把所学到的语文写作技能在实际习作中灵活、恰当地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二日积月累1.初读《元日》,要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自行掌握。)2.了解作者,感知文章。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3.细读古诗,谈谈自己对诗句的初步理解与感悟。原诗: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注词释义。元日:旧指农历正月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过去了。屠苏:屠苏酒,古代用屠苏草泡制的一种酒。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2)译文: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春风把融融暖意送入屠苏酒。千家万户喜洋洋迎来了旭日东升,庆新春,处处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4.欣赏本诗。这首诗描写了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富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日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色。5.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当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6.初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要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自行掌握。)7.了解作者,感知文章。皮日休(约838~883),字逸少,襄阳人。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这首绝句借咏桂花来表中秋佳节玩月之情,有以小见大之妙。8.细读古文名句,谈谈自己对句子的初步理解与感悟。原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译文:姗姗落下的桂花本来就洁白如玉,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晶莹,在宫殿的前面拾起来细细看,花还带着露水,很滋润。想起来,应该是月中的嫦娥把桂花撒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