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修订和教学思考一、关于《当代》的修订二、教学体现十八大精神的重点三、各讲教学中的若干重点难点一、关于《当代》的修订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下简称《当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中央“工程办”的要求,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直接领导了《当代》的修订。编写组原成员陈锡喜、杨雪冬、肖巍、张雷声、赵甲明、胡海波、袁银传参加了修订工作。在“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听取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博士生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编写组数易其稿。最后由中宣部组织人员审改定稿。(一)修订过程(经历五个阶段):1、教学建议编写(2013年1月):修改四稿,为教材修订奠定了基本思路和部分内容基础。2、修订方案制定(2013年2—3月):启动会;各讲修订初步意见(汇总)稿;调研座谈会;初步修订方案(讨论稿1)、(讨论稿2);理论局和社科司召开的教材修订协调会;“修订方案(上报草稿)”;3月28日:“修订方案(上报稿)”:含新的修订提纲和修订说明(修订思路和各讲修订理由)。3、具体修订(4月):根据“修订方案(上报稿)”开始修订;研究生思政课教指委会议听取意见;反馈“工程办”对修订方案意见;4月22日:合成修订初稿(第1稿);第一次统稿会(4月27日上海);继续各讲修订完善;完成修订初稿(第2稿),5月初上报。24、修改完善(5—6月):修订工作会议(5月14日中宣部):反馈修改意见;各讲继续完善,形成修订初稿(第3稿);修订工作会议(6月6—9日中宣部),对第3稿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修订送审稿(第4稿)”;统稿会(6月18—20日中宣部),逐段逐句修改;6月21日上报修订统稿(第5稿)。5、审改定稿(7月—):由中宣部组织人员对“修订上报统稿”作最后修改定稿。(二)主要依据:1、教社科司[2013]19号函: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体现教师学生意见建议,认真解决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进一步改进文风。2、教师学生意见:对原“大纲”总体评价: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办公室指导下数易其稿而成,现刚使用一轮;师生反映整体内容比较合理。主要意见:层次性体现还不够:(1)内容表述的重复问题:有些马克思主义常识内容与《原理》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识点与《概论》重复;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阐述与《原理》、《概论》重复;教学目的意义方法等写法与本科雷同;大部分讲的内容又回到讲中国,等等。(2)学术性、思想性不充分:如缺少比较研究(经典马——中马——西马,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国道路——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其他现代化道路,关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等问题的其他理论和经验等);某些对资本主义和社会思潮的批判比较简单化;缺乏问题意识等。(3)结构逻辑不清晰:整体逻辑主线不清晰;各讲框架不统一;各讲内容有重复。(三)修订思路:全面而适度1、充分体现十八大精神:从“树立世界眼光,确立创新意识,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的角度,3充分体现十八大精神;尽可能解决与本科生、硕士生教材的表述内容重复问题。必须保留的重复内容,尽量从中国同世界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以更好地体现“步步高”。2、课程定位: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看世界。“当代”:主要是指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而要认识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联系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科技社会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问题等(中宣部教育部文件[2010]2号)。由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此认识当代世界问题,需要表明中国立场、关照中国发展,体现中国情怀。但不具体展开如何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3、逻辑框架:专题课程:如何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当代世界格局、发展、社会、生态、思潮、科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八大问题的基本思路。不同专业的教学,可形成不同逻辑框架和重点。共同要求:以大纲的教学要求为基本遵循,在把大纲转化为教学体系时,应注重:(1)“四个结合”: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同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同学习专业知识结合起来。(2)强化问题意识(为什么?——所以然):进行拓展性思考,扩大学术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提出、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3)增强战略定力(怎么样?——所必然):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重大问题的分析,帮助博士生树立世界眼光、确立创新意识、加强战略思维,从而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的战略定力。二、教学中体现十八大精神的重点(一)中国发展所处世界大势的基本判断1.中国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但仍然是最大发展中国家。2.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我国发展安全问题,正面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相互交织之中。在国际竞争中,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3.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但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社会主义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又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同时,扩大在世界上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确立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观念,既自觉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又自觉摆脱超越中国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实际的错误观念,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二)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根本价值社会主义相比较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根本上体现在它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5作主、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们的实现,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十八大报告中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些“基本要求”,既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反映,又是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回应;既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又反映当今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又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2.更加强调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和正确方法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摸着规律过河。要努力寻求关于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达成共识,增强合力,减少阻力,形成强大推动力。3.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同时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中,我们既要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又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1.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1)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6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2)现实必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从历史规律和世界潮流看,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2.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1)必要性: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中国走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可以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2)立场: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既维护国家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又承担国际责任,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贡献。中国发展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也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中国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7(3)原则: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勇于承担责任,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1.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发展。2.现代化道路多样化的体现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有竞争又有合作,不同历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流。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既顺应世界现代化的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