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效率与市场第一节资源配置第二节资源配置效率第三节市场失败第一节资源配置•一、资源的稀缺性•二、资源配置的内涵•三、资源配置机制一、资源的稀缺性(一)社会需求的无限性1、人口是不断增长的2、消费水平与消费欲望是不断提高的(二)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消耗资源需求—产品—资源(三)资源是有限的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人的欲望或需求是无限的。2、这些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3、可支配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三个特征实际上隐含着两个结论:1、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人们只能够生产出有限的产品,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只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缘上而不能超越生产可能性边缘;2、人们为了生产或消费一种产品就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即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资源配置的内涵(一)资源配置的动因解决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的矛盾。(二)资源配置的内涵资源配置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三)资源配置的种类1、静态的资源配置2、动态的资源配置静态的资源配置:在短期内,在生产关系、可利用的资源存量以及生产的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更好地配置和使用资源存量,来使社会总产品的产量达到最大。动态的资源配置:在较长的时期内,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提高技术水平,在使既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时,使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总量迅速增加。资源配置的静态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利用业已开发的经济资源,动态意义在于开发潜在的可利用资源。对于资源配置的分析一般是以既定的资源为假定前提,即资源配置一般是指静态的资源配置。三、资源配置机制(一)资源配置机制的构成部件1、决策机制即资源配置决策权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机制。2、信息机制即资源配置信息的收集、分析、传输、反馈的渠道和机制。3、动力机制即诱导经济主体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动力源、动力传递以及动能释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和目标约束机制。4、协调机制即对各种不同资源配置决策进行协调以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的机制。1、市场机制其核心是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这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所发现的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2、非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主要是以政府计划为核心的政府经济运行机制。(二)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三)社会经济模式以资源配置机制为基础,可以构成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模式:1、市场经济模式2、计划经济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也无论是哪一种社会经济模式都需要对以下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进行抉择: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第二节资源配置效率•一、效率的含义•二、生产效率•三、交换效率•四、综合效率一、效率的含义效率总是意味着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效率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通常是指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配置效率(帕累托效率):在既定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福利受损时,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帕累托改善:在一部分人的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帕累托效率的实现要求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生产效率、交换效率和综合效率。二、生产效率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效率最基本的内容,这个意义上的效率就是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用来解决如何将既定的资源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才是有效率的。生产效率的实现要求不能有任何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三、交换效率生产效率的实现只是意味着运用现有资源生产的产品达到了最大产量,但不能保证所生产的产品恰好符合人们的需要。交换效率试图解决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情况下,产品如何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进行配置才是有效率的。在实践中,交换效率的含义是让每一种产品都物尽其用。四、综合效率既定资源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达到了最大的产出;而在达到最大的产出量的同时,又实现了产品在人们之间的最佳配置,这就是综合效率。综合效率就是在交换效率和生产效率同时实现时的效率。第三节市场失败市场失败,又称市场缺陷,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特点或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的现象。一般认为,市场失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二、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三、市场竞争不完全四、市场信息不充分五、收入分配不公平六、宏观经济波动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一)公共商品的非竞争性使得不增加供给量而增加消费者成为可能。(二)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使得每个人的受益无法准确评估,从而在技术上难以定价。(三)公共商品的提供需要花费成本,但这种成本无法通过市场得到补偿。二、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外在性又成为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或者说是某人或某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外在性分正外在性和负外在性。(一)正外在性正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个别收益,即“收益外溢”。或者说,如果某种外在性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一种“搭便车”利益,获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这种效应就是正外在性。(财政补贴)(二)负外在性负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成本大于其个别成本,即“成本外溢”。(矫正性税收)•外部性的矫正•外部性的矫正,是指对产品的私人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收益进行调整,使之与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相一致。••公共部门对外部性的矫正•(1)课征税收(或收费)•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数量的税收。•瑞典和丹麦较早开征环境保护税•一是对特定商品征税,如汽车注册税、轮胎税、汽车电瓶税、飞行设备税、包装物税、垃圾税、农药及杀虫剂税、化肥及饲料税、添加剂税、电池税等;•二是对特定行为征税如二氧化碳排放税、硫元素排放税等;•三是对特定资源征税,如原油税、水资源税。•课税方式矫正外部性有何利弊?•优点•谁污染谁纳税,公平;•迫使污染者研发治污技术,效率。•缺点•环境保护税的设计比较难。•如果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为税基,排放量怎么确定?•【实例】2003年6月,建设部等4部委要求所有城市必须全面征收垃圾处理费。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均应缴纳垃圾处理费。•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考虑每个人排放垃圾的实际数量,而是统一每人每月多少元,把垃圾费搞成了人头费。•这样,多扔垃圾与少扔垃圾负担是一样的。•(2)发放补贴•对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发放相当于外部边际收益数量的补贴。•一些知识分子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就是因为他们的科技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森林生态补偿基金也是为了矫正正外部性。•缺陷是受政府财力的制约。•(3)政府规制•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个人或企业从事的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如勒令厂商安装防污设备或改进生产工艺等;•禁止砍伐原始森林等。•实施专利制度,让应用新技术的人向发明新技术的付费。•【实例】1938年瑞典化学家米勒合成了DDT,1942年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它对于消灭农业和居家害虫能发挥神奇的作用。1948年米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然而,这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长期使用会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积累。•正因为它的负外部性,许多国家已在20世纪70年代禁止使用DDT,我国也在1983年停止使用DDT。•政府规制针对性强,见效快。但是也有缺陷:•污染者认为只要在排污量范围内,就不必治污;•由于企业之间或地区之间外部边际成本不同,统一规定排污标准难以实现效率;•政府是否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进行干预,也会导致寻租现象。三、市场竞争不完全性•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规模效益的作用,在有的部门容易产生垄断,从而破坏了市场机制的理想功能。垄断的存在必将限制竞争,限制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扭曲市场价格,导致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上的不适当分配,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四、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充分信息是保持市场充分竞争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市场主体不可能对相关商品的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生产技术等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难以作出最优决策。•宏观上,出现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微观上,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hazard)。•逆向选择是由于事先的信息不充分,导致的交易一方作出的与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道德风险是由于信息不充分而产生的不道德交易行为。五、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公平,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悬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分配的基础或依据是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和土地。由于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不同,再加上个人禀赋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必将使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产生较大差距,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六、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的稳定有三个基本标志: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宏观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经济波动,先后出现过热、衰退和萧条。
本文标题:效率和市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