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言语摘要:幽默言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幽默话语的分析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预设理论和关联理论角度对幽默话语进行浅析,试探幽默言语产生的语用学机制。关键词:幽默言语合作原则预设理论关联理论幽默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交际形式。著名散文、小品文大家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将英文“humour”一词译成汉语“幽默”的人。他在其著作《吾国吾民》中说:“幽默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的心态,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看人生的角度。”碃幽默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一面折射生活的镜子,有了幽默,生活就有了色彩,有了生气;幽默也为人际间交往提供了“黏合剂”,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化烦恼为欢乐,变痛苦为舒心,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有时,一句幽默的话语会让人解除尴尬,冰释误会,让人与人的相处更加融洽、和谐。幽默语言给我们带来了愉悦,但对于幽默语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却似乎无一定论。本文将试从语用学的相关基本理论角度出发来寻找一些线索。本文运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预设理论以及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进行剖析。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可能会使言语产生幽默效果;语用预设在幽默语言的产生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关联理论为幽默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角度。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探析幽默语言的产生,剖析语用学理论是怎样用于制造和理解幽默的。一、合作原则角度合作原则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他指出,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需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格赖斯认为,为了实现谈话目标,在谈话中需要遵守四个准则:1.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要提供不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QualityMaxim):努力使你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而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联准则(RelevantMaxim):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4.方式准则(MannerMaxim):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有条理。幽默语言的产生与合作原则的违反密切相关。首先,请看下面一则违反数量准则的例子:(1)Aunt:HowdidTomdohishistoryexamination?Mother:Oh,notwell,butitwasn’thisfault.Theteacheraskedhimthingsthathappenedbeforehewasborn.此例中母亲前半部分的回答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可这位母亲又故意多说了一句,提出儿子考试不好的“原因”是老师问了他一些在他出生前发生的事情,提供超量信息,违反了数量准则,以幽默的方式为儿子解嘲。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2)Traveler:CanIcatchthethreeo’clocktraintoLondon?Ticketagent:Thatdependsonhowfastyoucanrun.Itleftfifteenminutesago.该对话中售票员本应直接告知旅客赶不上火车了,因为车已经在15分钟前就开走了,可他却给了个出人意料的回答:“那要看你跑得够不够快了。”好像要是旅客跑得快的话就可以赶上火车,而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显然,售票员说了他自己也知道不真实的话,违反了质量准则,以幽默的方式回答了旅客的问题。让我们再来看一则违反关联准则的例子:(3)Anelderlywomanenteredachemistshopandasked,“Whatdoyouhaveforgreyhair?”“Greatrespect,madam,”repliedtheshopassistant.老太太是问售货员对白头发他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而售货员的回答却是“十分敬重”。两个人说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售货员的话语违背了关联准则,令人啼笑皆非。最后,我们来看一则违反方式准则的例子:(4)Tom:“Mywifedoesn’tappreciateme,doesyours?”John:“Idon’tknow.I’veneverheardhermentionyourname.”Tom的话有歧义,因为他的话既可以理解为“我的妻子不欣赏我,你的妻子欣赏我吗?”,亦可理解为“我的妻子不欣赏我,你的妻子欣赏你吗?”。但是根据一般的常识我们不难看出他此时指的应该是第二种情况。然而John故意曲解其意,把它理解为第一种意思,回答:“我不知道我妻子是否欣赏你,我从未听到她提及过你的名字。”John的这种不合作的态度,背离方式准则,故意张冠李戴,将错就错,导致幽默效果的产生。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由于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话语比比皆是,我们在此只不过例举一二加以说明,由此可见,合作原则对幽默话语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二、预设理论角度预设(Presupposition)这一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GottlobFrege提出。指说话者为了保证句子和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有时也被译成“前提、前设、先设”。语用预设现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制造幽默效果的策略。当一个人在制造一段幽默话语时,他/她一般会首先虚拟了一个情景(语境),让听话者对此情景以及他/她的意图有一个预测,从而形成一个很有可能的回答。然而,此时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往往是要误导听话者的思维方向,从而产生幽默效果。请看下例:(5)Hereadsomuchaboutthebadeffectsofsmokingthathedecidedhe’dhavetogiveupreading.此例中,“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得知吸烟的很多危害”就是一个语用前提,此时大多数听话者在得知这样的预设信息后大多会按常规推理认为他会下下定决心戒烟,而此时说话者并没有像大多数听话者所预期的那样说出“givingupsmoking”,而是话语一转,说他决定“givingupreading”。这样,会话结果和预设信息以及常规推理模式的偏理导致了幽默的产生。让我们再看一例,(6)Adamreturnedhomelateonenight,andEveconfrontedhimatthedoor.“You’reseeinganotherwoman,aren’tyou?”“Don’tbesilly,”hereplied.“You’retheonlywomanonearth.”Later,whilehalf-asleep,Adamfeltatickleonhischest.“Whatareyoudoing?”HeaskedEve.“Countingyourribs.”在《圣经·旧约》第一章《创世记》(Genesis)中记载上帝先造了一个男人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一女人夏娃。在这则幽默笑话中,夏娃数亚当的肋骨的目的是看他的肋骨是否少了,以便知道他是否又造了另一个女人。此例中幽默效果的产生虽然没有偏离人们的常规思维模式,但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预设信息),是很难看懂这个笑话的。三、关联理论角度关联原则是由Sperber和Wilson(1985)在格赖斯的关系准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将语言交际看作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认为整个言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推理的重要依据是获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按照关联理论,幽默言语来自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反差。言语幽默本身具有一定的间接性或不关联性。这种间接性与不关联性使话语的语境效果小,要想正确理解话语的含义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语话进行处理,而这种多付出的努力也会得到额外的补偿,这种补偿就是理解言语幽默时所获得的愉悦。例如,(7)“Ican’tbearafool.”saidalawyertoafarmer.“Yourmothercould.”saidthefarmer.上例中律师话语中的“bear”一词意为“忍受”,他要表达的信息是“我不能容忍一个傻瓜”。农夫显然很容易听出来他话中的隐暗讽刺意味;而农夫也不甘示弱,他故意脱离已有的语境去理解律师的话,将“bear”一词故意曲解为“生育”之义,回击道:“你母亲能生育(忍受)傻瓜。”从而幽默意味产生,让那律师不得不自取其辱。(8)Teacher:Johnny,whyareyoulateforschooleverymorning?Johnny:EverytimeIcometothecorner,aguidepostsays,“School-GoSlow”.Johnny每天上课都迟到,老师想让他说明原因。Johnny知道自己犯了错,但他想逃避责任,就拿路上的路标说事。可大家心里都明白,那“School-GoSlow”的路标和他的迟到毫无关联。正因如此,幽默产生了。四、结语本文分别从合作原则、预设理论和关联理论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幽默语言作了语用分析。这三个语用学理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非独立存在。通过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幽默语言的分析,我们知道依靠单一的理论对于幽默语言的解析是不充分的,在幽默语言的形成中,还包含许多其它语用因素。此外,幽默话语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民族特征乃至于社会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愈来愈广泛、频繁,这其中跨文化交际更是扮演着越来越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在这类交际中,非语言因素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熟知和灵活运用非语言行为,尽量避免与国际友人在文化、价值观、心理和风俗方面引起的误解、冲突,同时增进相互了解,才能顺应全球化潮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一、概念所谓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即交流双方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禁忌、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条件下,为了在交际中达到配合或补充语言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恰当行为[1]。跨文化交际学者Samovar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美国有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Levinetal,1982)。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比如说话时同时做手势,它在我们与外籍友人交流的时候可以代替语言;其次,运用音量和声调的变化对语言交际产生调剂的作用,便是辅助语言交流的证明;第三,可以规范我们社会交往,调节语言交流的顺序,如交谈时该谁说话往往是由非语言性信号决定的;最后,通过声调和态度可以传达双方的情感,表现我们对交谈对象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陈原先生说:“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强调语言行为的重要而忽视非语言行为的存在,便会引起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际的失败。二、体态语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体态语在成功的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体态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我们每个外语学习者所必须重视的。1.略论达尔文(C.Darwin)在1872年发表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提出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许多相似之处。而对体态语进行系统研究的当首推eral说:“Kinesics就是对身势动作进行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将这些动作行为形式化和代码化。”Birdwhistell认为体语学应作为一个传播体系,用研究语言同样的办法予以研究[3]。他把语言的结构单位和动作的结构单位作了有趣的类比,还创造了Kineme(身体语素)这个词,作为身势学研究中记录身势语的最小单位,将体态语变成语言一样的代码系统,研究人体动作与交际间的关系。国内研究中,最早将“体语”做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的是陈道望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他将“体语”称为“态势语”,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