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第2讲文本理解类[2015·河北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盐风波,这场风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言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1.[2015·15/考点四]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3分)【答案】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解析】题干所给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文中有明显的提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这说明下面的论述内容就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直接摘录即可。2.[全品原创/考点五]选文第二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这”指代什么内容?(3分)【答案】指代的是抢盐和拒购香蕉这两起事件。【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这”是近指代词,因此能够判断答案范围是第二段该词之前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列举了2011年公众抢盐和2007年公众拒购香蕉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对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3.[全品原创/考点六]2019年5月11日,河北省“中小学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正式启动。请你结合选文,就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两条建议。(3分)【答案】示例:①建立科学实验室,培养科学探究意识;②成立各类社团,鼓励提高实际动手能力;③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参与科学的热情。(答出两条即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答题方向:该题要求“就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答题时不能脱离校园生活,据此提出能够让同学们走近科学、爱上科学的活动建议即可。【本讲未涉及的真题】4.[2015·13/考点一]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答案】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解析】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议论文一般可将论点或论题作为标题,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末尾有所体现,根据这句话进行简洁概括即可。5.[2015.14/考点二]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明理由。(不超过70字)(3分)【答案】不好。本段中的两个事例论证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删去后不能充分地论证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题干中“事例”二字已明确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真实、典型的事例是为了充分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材典例】1.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九上《怀疑与学问》]【分析】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技法精讲2.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九下《短文两篇》]【分析】本题旨在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方式上的异同。《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考查形式】1.[2016·16题]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2.[2015·15题]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方法指导】1.根据题干中内容及表达的主要意思,找出关键字眼,确定搜索的范围和答题方向。2.首先阅读文章内容或部分段落,最终确定作答区域,然后根据论点,筛选主要内容。(1)全文范围:先找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中含有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词句,明确中心论点。再紧抓每段的第一句话或段尾总结性语句,找到分论点。还要注意表关系、总结性的关键词,如“因为”“所以”“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等。(2)段落范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找到题干要求的段落范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段落分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考点专练】本考点练习,详见“满分训练(十三)”《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T4、《谈谈读书时的思考》T2、《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T4、《谈谦虚》T3、《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T1、《柔软地带》T1、《别让速成毁了匠心》T3。考点五词句分析【教材典例】1.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分析】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中,“更漂亮”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2.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析】“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考查形式】1.[2014·15题]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2.[2014·16题]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方法指导】题型一词语的含义1.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审题,弄清楚是分析词语含义还是词语指代什么,明确答题指向。2.分析加着重号词语的本义。3.阅读相关段落或上下文,揣摩词语的语境义。4.把本义和语境义相结合,尽量选取原文关键语句组织答案。题型二词语的指代1.“这”“这个”“这些”是近指代词,指代内容一般就在加着重号词语前面;“那”“那个”“那些”是远指代词,指代内容一般离加着重号词语远一些,在本段较前一些或上面的段落。2.如果词语指代范围较小,可直接摘取原文关键词语或句子;如果词语指代范围较大,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3.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进行验证。题型三句子的赏析1.从内容上分析:(1)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是否使用了修辞;(3)有无特殊句式,是否含有修饰、限定成分。2.从结构上分析:(1)开头——总领全文,提出中心论点;(2)中间——承上启下;(3)结尾——表明观点、总结全文。【答题格式】句子的表达效果:模板1:画线句运用……修辞(写了……内容),论述了……观点,使……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模板2:原句是反问句(或其他特殊句式),语气强烈,强调了……观点,引起读者的思考。【考点专练】本考点练习,详见“满分训练(十三)”《训练语感(节选)》T3、《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T3、《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T2、《后天的太阳》T3、《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T3。考点六拓展延伸【教材典例】《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九下《短文两篇》]【分析】本题旨在调动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第5段),重视整体理解(第6段),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第7段)。答题时要抓住核心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即可。【考查形式】1.(《考试说明》题型示例)请就本文的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提出一个较有思维难度的问题。(不必作答)2.(《考试说明》题型拓展)请结合你的一次“弯腰”经历,谈谈你对“弯腰”的认识。3.[常见题型]依据选文内容,请给××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方法指导】题型一质疑提问类1.细读文章后,整体把握选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等。2.认真审题,分析题干,弄清题干中的具体要求。3.这类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提问题时一定要紧扣文章。题型二认识感悟类1.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选出自己感悟最深、受启发最明显的观点。2.要联系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和实践,找到与选文观点相契合之处。3.紧密结合选文,做到有理有据,切忌抛开材料泛泛而谈。题型三建言献策类1.围绕论点,有的放矢。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将文章的论点作为突破点。2.联系生活,提炼内容。针对所设的情境,将自己感受、体会最深的内容提炼出来。3.有理有据,语言通顺。要层次清晰、准确无误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考点专练】本考点练习,详见“满分训练(十三)”《一起做“读书种子”》T4、《谈谦虚》T4、《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T3、《颜值重要,但不代表一切》T4、《拥抱自己的“不完美”》T3、《柔软地带》T4。针对训练[2019·达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痛定思痛说“戾气”陈鲁民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女乘客因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40多起。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方向盘!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外,还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好结果。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条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垃圾人”。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