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第二节小说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二、小说情节3题型微镜头·大讲堂探微知著,“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微点1梳理小说情节专题微评概括小说情节,需先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其次可以运用“某人因某原因在某时某地做某事”的方式概括。还有的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活动,这也和故事情节有关。需要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人物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示例及标志:(2018·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3)题干中有“心态”“心理”“性格”等字样。常见设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5)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的心理变化过程。1.(2019·河北省石家庄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学校、望得见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②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③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④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⑤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⑥挨着杜鹃花丛的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⑧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⑨“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⑩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⑪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抱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⑫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⑬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⑭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震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一样,嗡嗡作响。⑮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⑯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⑰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⑱桑吉一直匍匐在草地上,他的一双膝盖很快就被苏醒的冻土打湿了。他的眼睛为了寻找这短而细小的虫草芽都流出了泪水。一些把巢筑在枯草窠下的云雀被他惊飞起来,不高兴地在他头顶上忽上忽下,喳喳叫唤。⑲和其他飞鸟比起来,云雀飞翔的姿态有些可笑。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被抛起又落下,落下又抛起。桑吉站起身,双臂向后,像翅膀一样张开。他用这种姿势冲下了山坡。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他这样子的意思是对着向他发出抗议声的云雀说,为什么不用这样漂亮的姿态飞翔?○20云雀不理会他,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在这些云雀看来,这个小野兽一样的孩子同样也是可笑的,他做着飞翔的姿态,却永远只能在地上吃力地奔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像一只笨拙的旱獭。(节选自阿来《三只虫草》,有删改)【文本助读】小说在清朗的笔调下,用儿童的思维审视世事,隐藏着较为沉重的意味。3只虫草的来去是小说的主线。它是桥梁,将大自然的神奇馈赠与孩子的纯良天性融合在一起,又将成人视角、村落之外更大的世界牵引过来,可最终这自然美好之物还是流入由成人掌控的社会,本该天人合一的宝贝免不了物欲俗世的糟蹋。它也是天平,一边承载的是孩子的命运,一边是成人世界的复杂,小孩子未能把握住曾尽心保管的虫草,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请围绕小主人公桑吉,梳理文章的情节。(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要求围绕“主人公桑吉”梳理,即采用“人物(桑吉)+情节”的模式。小说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形式行文的,所以要先依据这个思路划分段落、切分层次,再结合第一步“人物+情节”的要求,不难得出答案。本文的层次如下:开端(①~②段),桑吉逃学;发展(③~⑥段),桑吉逃学途中见闻经历;发展(⑦~⑬段),逃学原因;高潮(⑭~⑰段),桑吉发现虫草;结局(⑱~⑳段),借写云雀,表现桑吉,深化主题。答案桑吉逃学——逃学途中见闻经历——逃学原因——发现虫草——借写云雀,表现桑吉,深化主题。微点2分析情节作用专题微评1.结构角度的作用: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2.内容角度的作用:①对环境的作用: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③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④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专题微评示例及标志:(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3)就题干中××情节的安排,谈谈“看法”。(变式问法,深度探究作用)。常见设问方式:(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1.(2019·江西省红色七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永不掉队谢志强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儿也没唱出声音呀。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摘编自《小小说选刊》)【文本助读】这是一篇贯穿着革命英雄主义的真实又独特的传奇故事。它构思的核心点是女主方歌能用歌声把濒临死亡绝境的男主秦山“唱活”。这样独特的传奇细节在作品中出现了3次,构成典型的“重复式斜升”情节模型。第一次:1947年,团长命令“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的脚磨破了,眼看掉队,是方歌“向前向前向前”的歌声,使秦山赶上了队伍;第二次:秦山在激战中身负重伤昏迷,方歌用歌声把“英雄唱醒了”;第三次:1952年,当了新疆军垦部队连长的秦山在开新荒的过程中遇到大沙暴,人几乎被沙活埋,医生和教导员已经用白布和军旗盖到了秦山的身上,方歌再次用“向前向前向前”的歌声把秦山给“唱活”了。歌声能把濒死的人唱醒唤活,确实是个独特的细节,而且这样的情节“一次比一次加码”地出现了3次,如此奇特的“重复式斜升”,让人相信“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与真实性,人的身体、生命的生理极限,确实有许多可以解释、也可以不必解释的地方——在人遇到生命的绝对困境中,精神的能量是有超越身体极限的传奇。这种精神的巨大力量,在谢志强这篇《永不掉队》的故事中,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为祖国、为民族、为党献身的理想和奋斗的激情。老一辈儿共产党人和人民战士凭借着这种精神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令我们后辈永久地敬仰,无限地怀念。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分析的重点是文中谋篇布局的特征,结合“三对一给”方面的作用,在情节上,人物形象塑造上,主旨上,给读者感受上分别写明作用。答案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