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目标]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环境演变的历程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____过程生命出现以后______________(即生物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化学演化有机进化2.生物灭绝的重要时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变迁是以生命出现为分界。生命出现以前,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以后以生物演化为主。(2)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③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代纪距今年龄(百万年)生物发展阶段动物界植物界新生代第四纪1.8165.5142.0205.1250292354417440495545250038004600人类时代被子植物时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侏罗纪裸子植物时代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两栖动物时代石炭纪陆上孢子植物时代泥盆纪鱼类时代志留纪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奥陶纪海生藻类时代寒武纪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太古代原始生命体地球初期发展阶段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即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当地理环境发生剧变(灾变)时,生物无法适应导致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时间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例题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BC[解析](1)由材料可知,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恐龙最为繁盛,B正确。(2)由材料可知,该煤层形成时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异常茂盛,A、B错误;森林茂盛说明该时期该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C正确,D错误。考点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特点:人类是_____________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________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2.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____________,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3.要求:人类必须_____________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改造全球变暖尊重和顺应社会经济建设环境生态保护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例题(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解析](1)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2)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考点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由__________、大气圈、________、土壤圈、__________、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2.整体性的表现(1)各要素间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_______的改变。(2)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体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生变化。其内在联系如图所示: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①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②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③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为例:(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例1(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右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补给大于蒸发;受冰雪融水补给。(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地处内陆,蒸发强烈,蒸发大于补给,导致盐度升高;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解析](1)山脉的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某一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和整体的影响。对里海的影响就要从山脉隆起后对地貌、水文和气候产生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是因为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补给大于蒸发,盐度较低,所以要从补给和蒸发角度分析。(3)里海为淡水湖期间,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里海为咸水湖期间,其主要补给水源为河流水与大气降水。里海为内陆湖,入湖河流携带矿物质较多,导致湖水盐度升高;该湖成为内陆湖,难以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盐度较高;且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强烈,导致盐度不断升高。所以,补给类型发生变化是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因此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4)要使黑海、地中海演变为湖泊,需要隔绝其与海洋的联系。因此参考里海的形成的过程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例2(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AC[解析](1)材料明确告诉我们该地的土地覆被变化是由于气候的变化,而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该区域温度上升导致了冻土和积雪融化,故A项正确。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气温升高而非降低,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降水变化的信息,因此关于降水的说法并不能作为判断土地覆被变化的依据。故C项、D项错误。(2)林地对水热要求较高,且森林生产时间长,故耕地不会立即转化为林地,A项错误。根据材料气候变暖,冻土积雪融化的积水会汇入到低洼地区,而耕地本身不是容易积水之地,否则将会无法耕种,因此不会形成湿地,B项错误。耕地停止耕作以后,植被会先向对水热要求相对较低的草地转化,故C项正确。气温升高,土地不会转化为寒漠,故D项错误。考点四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结论成土母质①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_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候①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_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__生物①是土壤____________的来源②与___________的产生密切相关物质基础水热状况形成和发育有机物质土壤肥力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钙质)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3.生物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势——气候和植被坡度陡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地: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坡向阳坡阴坡5.人类活动与土壤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施肥——改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