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題2分,共50分)1.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等信息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与地理范围相关的信息,故无从得知,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排除A;材料只是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有多则史料的材料型选择题,第一要关注引文的出处,明确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要读懂材料归纳出共性或差异;第三,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选项。2.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2-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D.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可知,先进的农业工具推动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并不能说明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人口较多,粮食需求大,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得以重视和贯彻,且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显示的因果关系,即“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3.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C.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故A项错误;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D项错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B项正确。4.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3-A.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B.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C.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D.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清朝人口大量增加,但是耕地面积却并未增长,这说明人地矛盾随着人口增长而变得日益突出,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故选B。由材料可知,人地矛盾是在激化,而不是缓和,排除A;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小农的经济负担是有所减轻,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政府掌握国家机器,其控制的土地资源不可能会减少,排除D。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B.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C.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D.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答案】A【解析】材料“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A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只是对国家独立和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长期,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D错误。-4-点睛:本题考查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分析即可。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是指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向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选D。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属于只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即使是封建社会也依然会“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故B项不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属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排除C。【点睛】本题解体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结合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从经济基础的本质处罚,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经济结构发生转型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江浙地区从粮食重地变成了布纱重地,这属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故选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排除A;材料的主旨在于转折部分的信息,强调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D。【点睛】本题解答的重点信息在于转折部分的语句,学生对于关联词的运用必须要有比较敏锐的洞察力。8.下图是1895年—1911年中国机器缫丝厂数量的变化情况。此时期推动机器缫丝厂数量变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895年—1911年中国机器缫丝厂数量的变化A.对外生丝贸易不断扩大B.英国机器出口禁令解除C.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向D.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充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A项属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英国在1825年已经取消了机器出口禁令,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B;农村劳动力市场充足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9.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6-A.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D.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商部”“商务局”“商会”以及“《公司法》”“《破产法》”都是管理近代工商业的部门和法律,体现了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故选D。材料中体现的是清政府管理近代工商业的措施,而民国的法律制度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体系,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故为其奠定基础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B;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后已经兴起,排除C。10.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C.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选C。广告业的兴盛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能体现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排除A;广告业的兴盛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迎合民众的需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D。11.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7-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恢复国民经济,中共对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经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有利于利用私营工商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好转,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农业和工业的比例问题,排除B;中国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此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已经开始了公私合营的改造过程,不会出现承认私人资本主义重要性的文件,排除C;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阶段2.5%—3.5%的增长速度。这说明A.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B.欧美国家压缩工业发展规模C.冷战制约欧美工业发展速度D.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阶段的速度,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可知,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故D项正确。中国国民经济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C两项排除。1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极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8-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月,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项符合“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的限定条件,正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于1984年,与材料的时间信息“1992年”不符,排除A;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与广东无关,且1990年浦东已经开放,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布于1992年10月,与材料“第一个绿灯信号”的要求不符,排除D。14.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中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目的之一就是获取大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