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单选题1.《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A.祭祖扫墓B.踏青游玩C.农业生产D.政治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寒食节的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由此判断,“清明”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故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2-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4.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答案】B【解析】【分析】-3-试题分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佃权。【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批适宜在山区种植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和玉米等纷纷传入中国,导致“移民……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故本题应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的人口分布情况,故排除B项;C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B.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答案】D-4-【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7.收藏家张先生要以下图瓷器按制瓷成熟技艺出现的先后为序展示给客人,正确顺序应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瓷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白瓷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元朝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因此正确排序为①②③,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8.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5-【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从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A排除;明朝时期西方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故B排除;明代丝织业并没有快速发展,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棉布的推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市坊是有严格限制的,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唐中叶后夜市才开始出现,A选项排除;汉朝时期政府对市场进行的是严格监管,B选项排除;市坊分开的限制被打破是在宋朝,D选项排除。10.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因此选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表现11.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草市B.夜市C.晓市D.街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并根据所学可知,这种经济现象是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所以答案选A;夜市是唐朝城市中出现,故B项错误;C类似于夜市的早市,故C项错误;街市夜市位于城市中位置,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草市【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12.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7-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D项正确。13.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B.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C.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徽州人多地少,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说明当时土地稀少价格昂贵主要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致富以后购买田地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商帮14.“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说明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8-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因为对外出口茶叶收益甚大,故以往种植红薯和麻的地方都开始种茶,并对外出口,以获取利润。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也表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只叙述了由于茶叶出口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故茶叶种植兴盛,这不能反映茶叶种植技术的提高,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庭手工业有何变化,故D项错误。15.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总局内,“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地区工人的来源在甲午战后发生了变化,从以东部沿海为主到来自全国各地。这是因为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导致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产生了大量失地的农民,这些农民为了谋生,只能到大城市做工,因此导致了材料中反映的现象,A正确;BC仅仅是外部吸引力,并非农民大量前往城市做工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本身的差异并不足以逼迫农民出来做工,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本身的解体才是主要原因,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来自全国各地”,联系所学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史实分析解答。16.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