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重、难点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重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政策和成就,“科教兴国”的原因和影响。难点:理解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过渡时期(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01人民教育事业。(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02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影响: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03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措施:在发展□04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3)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05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思考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2-(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01教育战线混乱。(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3)20世纪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02工农兵学员”。2.影响(1)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概念阐释“工农兵学员”是指“文革”时期,不经过招生考试,而由“革命群众”从工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到高校学习的学生。思考探究“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教育的复兴1.原因(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2)政局稳定,拨乱反正。(3)□01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其提供了动力和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为其提供□02法律保障。2.措施-3-3.成就(1)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08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思考探究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是什么?(1)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4-间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2)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3)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主题一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经验教训一《共同纲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8日)二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一项战略性措施,对于推动教育战线的整顿工作,迅速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尽快改变教育事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严重不相适应的状况,是完全必要的。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有关院校的领导,积极支持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工作。——《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报告的通知》(1978年2月17日)探究:(1)结合史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办好高等重点学校的意义和措施。答案(1)主要任务: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意义:推动教育战线的整顿工作;提高教育水平;培养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需要的人才。措施:教育部门的推动;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对院校的领导;增加教育投资。【要点剖析】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经验教训(1)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2)经验教训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②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③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5-④从基本国情出发。⑤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题二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一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二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胡锦涛探究:上述史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意义?答案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意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水平开发,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要点剖析】“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与原因(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①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而科学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②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③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源泉,创新使民族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④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国家发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2)原因①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离不开教育的。②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③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发展教育的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6-本课小结知识点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正确。2.“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A.20世纪60年代中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D.20世纪70年代中期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知识点二动乱中的教育3.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明确规定:只“选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7-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该规定()A.简化了高校招生手续B.加快了高校招生步伐C.有利于选拔合格人才D.不利于教育正常发展答案D解析A项材料没有比较,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该规定产生的影响,B项排除;“取消文化考试”“不利于选拔合格人才”,C项错误;“取消文化考试”不能达到考察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且“不招收应届毕业生”打断了教育的连续性,不利于教育正常发展,D项正确。知识点三教育的复兴4.(2018·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1977年,国家开始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其中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是()A.恢复高考制度B.扫除文盲教育C.通过《义务教育法》D.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A解析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以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展扫盲和识字教育,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举措,故排除。5.(2018·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表现在()A.开展识字教育B.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C.创办工农速成中学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D解析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A项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B项提出于1956年,C项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均排除。6.(2018·河北邢台月考)2008年,我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5%,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2013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4.1%,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1%。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B.“三个面向”方针-8-C.《义务教育法》的实施D.希望工程的创办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1978年底,“三个面向”是在1983年提出的,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排除A、B两项;根据题目中“初中阶段”“小学”得出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促进了入学率的提高,故C项正确;希望工程主要针对困难学生,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6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