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战争”于无声处听惊雷--山姆大叔走这步棋的前前后后伊拉克土地上那激烈的轰鸣声仿佛还在昨天,它曾吸引着全球人的眼球并引起各种不同观点在交织碰撞中惊响。然而,一种决策的出台,所囊括及牵涉的各种力量在决策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真是呈众生相。因此,关注与思考山姆大叔走“对伊动手术”这步棋的决策过程,对于研究决策及其制约因素的人们大有裨益。扬剑出鞘--政府的决策动机乔治·W·布什正在向国会和公众推销另一场对伊战争。自从在阿富汗展开军事行动之后,美国在中亚的势力进一步得到巩固,但“9·11”恐怖袭击的阴影却让美国政府难以继续使用冷战制衡等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遏制战略,转而寻求先发制人的主动出击战略。而在至关重要的中东地区,一直让美国不痛快的萨达姆政权就成了美国的头号目标。推翻伊拉克现政府不仅可以解除它对以色列和美国在中东战略安全利益的直接威胁,而且有助于美国主导中东事务。下周布什将在联合国发表讲话,陈述伊拉克对世界构成威胁的具体证据。鉴于以往经验,很多专家担心不真实的情况会再次发生,就像前一次那样。美国前国会议员汉密尔顿说:“我所担心的是,是政策驱动情报,而非情报驱动政策。”在伊拉克问题上,很多分析人士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萨达姆·侯赛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的威胁已经迫近。就连一些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成员也都对美国提出了批评。但布什总统说,他会根据“最好”的情报决定是否对伊发动战争。前议员汉密尔顿指出:“为了实现对伊开战的目标,这个政府能找到理由。这也是他们不希望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的原因之一,因为核查人员可能向世界证实,伊拉克拥有致命武器的可能性比美国宣称的要小得多。”布什政府需要发动新的战争转移国内政治斗争的压力。以消除美国潜在威胁为由对伊拉克动武,可以淡化白宫与国会之间、以及执政共和党与在野民主党之间在诸多问题上的激烈争吵,帮助布什政府摆脱困境,为赢得连任打下基础。在对待新的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的两大政党均持赞同立场;据7月底的民意调查显示,竟然有六成多的民众支持对伊开战。显然,布什只要定下攻伊的决心,有明确的时间表及战略目标,即便战争在国会中期选举结束后打响,也将会给共和党捞到不少选票。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结果对布什的竞选连任无疑是大有帮助的。不遗余力--国会的鼎力支持美国国会的重要人物敦促总统布什将伊拉克列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下一个打击目标,理由是伊拉克在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离开后的三年里恢复了武器项目。部分国会议员在一封日期为周三的信件中说:“随着我们努力结束在阿富汗的行动,我们急需消除来自伊拉克的威胁。”信中写道:“自从联合武器核查人员最后一次前往伊拉克以后,今年十二月将满三年时间。毫无疑义,这段时间内萨达姆·侯赛因恢复了其武器项目。”签署这份信件的有参议院少数党领导人洛特、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海德、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层共和党议员赫尔姆斯、前总统候选人参议员麦卡因和前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利伯曼。这些国会议员在信中称,对伊拉克实施的制裁充满了漏洞,政府无法制止非法石油运输和销售。这封信说:“报告显示,生物、化学和核武器项目仍在继续快速进行,可能会恢复到海湾战争时的水平。我们认为必须直接打击萨达姆,早打比迟打好。”信中还写道:“来自伊拉克的威胁是确凿的,是无法永久遏制的。”议员们还呼吁支持伊拉克国民大会,美国在阿富汗认识到了与当地反对派有效合作的重要性。投入产出--利益集团的驱动布什政府与以军火商为代表的特殊利益集团关系密切,2000年大选中,布什得到了大量军工企业及其背后财团的支持,这方面的竞选捐助超过对手戈尔15倍。最大的要数加利福尼亚财团(加州有很多军工企业)。第二是德克萨斯财团,其中重要支持者就是军火商洛克希德公司和休斯公司。一些政府要员有军人背景或者持“鹰派”立场,促使政府更倾向于对外动用武力。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担任兰德公司董事,财政部长奥尼尔曾是该公司的董事。而兰德公司是美国的一个思想库,它的主要赞助者是头号军火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因此体现他们的利益也是无需掩饰的。军火订单,在美国一直起着大规模拉动内需的作用。美国报纸预计,对伊拉克再次开战将继续刺激军火工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复苏,并可以测试新型武器和检验最新作战理论。惊人一致--新闻媒体的立场美国新闻媒介一向宣称自己是独立于政府的“第四等级”,是政府的监督者和公众利益的维护者,新闻媒体也确实经常在一些问题上与政府唱反调,然而此次在对伊战争这样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问题上,新闻媒体的立场表现出与政府惊人的一致。新闻媒体唯恐被指控为不爱国,对反战的声音采取了低调处理或压制的办法,在美国为战争作舆论准备的行动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次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动武的支持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与美国新闻媒体对动武之前的外交努力,以及战争爆发后的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不无关系。不容忽视--民众的力量美国政府此次在争取国内民众支持,为战争做舆论准备方面颇费心机。当美国在试图说服盟国支持对伊动武,争取获得联合国动武授权方面屡遭挫折时,美国政府派鲍威尔国务卿专程到联合国安理会向各成员展示所谓美国情报机构掌握的伊方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随后布什总统又在《国情咨文》中以相当的篇幅阐述政府对伊拉克问题的立场。布什一改往日说话傲慢随意的西部牛仔形象,以一种刻意的平和委婉的语调讲完全文。虽然鲍威尔并没有能说服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布什的作秀也没有给国际舆论留下多少印象,两人的讲话却对影响美国舆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据美国有关媒介研究机构所作的调查表明,在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以及国务卿鲍威尔向安理会提交美方掌握的有关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后,许多美国报纸的言论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反对美国总统布什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对伊拉克进行“赤裸裸”的军事入侵,美国加州一个妇女组织近日举行了一系列裸体游行示威活动。推波助澜--外脑的作用在美国打击伊拉克剑拔弩张和美朝关系紧张对峙之际,全球出现了三股显然不利于布什推行目前对外政策的潮流:头一股来自全球范围的“反美主义”浪潮。第二股来自美国民众。随着伊拉克战事临近,美国国内反战声浪不断。真正对美国外交政策造成影响乃至冲击的,是第三股潮流,即美国知识层对布什现行外交政策的不断质疑。事实上,“9·11”发生后不久,美国国内各大思想库的政策研究者和大学里的资深学者即开始反思美国外交政策的得失。美国政界、学界交融之密远非他国可比。“学而优则仕”在美国社会也是大行其道。美国学界不同意见的争鸣是家常便饭,主要取决于各个思想库不同的政治理念。比如保守思想库传统基金会、企业研究所等等,它们的观点往往更契合以新保守主义自恃的布什政府的想法;而布鲁金斯学会、凯托研究所、进步政策研究所等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往往更能发表不同意见。其他如兰德公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与政府过从甚密的思想库,学者们则相对见机行事,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政策的脉搏,也敢于提出一些相对客观公正的政策主张。官方则希望听取不同声音,以期准确地制定对外政策。可以说,布什对伊作战迟迟按兵不动,对朝政策也由一味强硬变得相对温和,与上述学者们的质疑多少有些关联。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最近提交了一份有关美国中东战略的研究报告,描绘出一幅“倒萨”后重组的中东“政治蓝图”,颇多“耸人听闻”之词,惹得外界议论纷纷。兰德公司这份报告称,推翻萨达姆政权,只是美国的“战术目标”;沙特阿拉伯则是美国的“战略目标”,而埃及才是美国的“大猎物”。报告同时提出,美国有必要在“倒萨”后“肢解”伊拉克,同时扶植一个“大约旦”。报告认为,按这一方案重组中东版图,美国和以色列就可实现两大共同目标:首先,建立一个美国控制下的亲美中东国家;其二,进一步提升以色列在中东地位。兰德公司这份报告踌躇满志地认为,美国在突破性地解决伊拉克、沙特、埃及和巴以问题后,许多目前非常棘手的问题,都将不复存在,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力度将空前强大,令中东成为“美国的中东”。2002年初始,在阿富汗战场初见效果的同时,美国内阁就开始研拟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具体方案。在这期间,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兰德公司、卡耐基和平基金会、卡特和平基金会等有政府背景的智囊团,写了大约几百份研究报告。通过这些研究报告的分析,大体建议上可以集中在了:尽可能地使用武力威胁+政治外交压力迫使萨达姆自动下台上。同时,这些报告也认为,在萨达姆不愿意自动下台时,利用武力解决要尽可能地通过联合国授权。根据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2003年3月6日的报告称,在2002年中期,美国军方提出了三套打击伊拉克的方案,其中由退役将军拟定的“阿富汗模式”和现役将军拟订的“海湾战争模式”(该方案于2002年7月被泄露,美国政府十分恼火)均被否决,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认为,最终可能采取由军队文职人员拟订的“速战速决”方案,因为这个方案最符合通过打击伊拉克要实现的长远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