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北宋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宫廷生活日趋奢靡,统治阶级建造了很多豪华经丽的宫殿、园囿和府第、官署、寺观等,使国库无法应付庞大的开支。公元11世纪70年代,王安石执政时期,为挽救统治阶级的危机,由将作监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版,于元佑六年成书。但因次书缺乏用材制度,以致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各种弊端,故绍圣四年由李诫重修,崇宁二年正式颁布实施。-《营造法式》内容是李诫收集汴京当时实际工程中相传沿用有效的做法,和工匠们详细研究之后编成的,加之李诫有较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为编写此书创造了良好的主观条件。此书和六百余年后清雍正年间所编的《工程做法则例》相比,无论从设计、估算工料、图样表现等各方面来衡量,《法式》都比《则例》高明,不仅体例较好,便于灵活应用,而且内容也较丰富,阐述精确,堪称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建筑著作,是了解宋代建筑的一把钥匙。-《营造法式》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名例”,规范和解释建筑术语。二是“制度”,指出泥作、瓦作、木作、雕作等13个工种的任务和技术标准。三是“工限料例”,制定施工人数和材料的定额。四是“图样”,绘出建筑样式和各种构件的详细图纸。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法典性质的建筑手册。书中对石作、砖作、大、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作等都有详细的条文和图样,可明显地看到宋朝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饰加工等方面比唐朝建筑更加周密。-柱、梁、斗拱等构件,在规定它们在结构上所需要的大小和构造方法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这种加工往往采用准确的几何方法而取得。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和曲线,就是用卷杀的方法进行制作的。充分利用结构构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发挥其装饰效果。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在《营造法式》中充分地反映了出来。-宋将作李诫进行总结工作,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这是919年石印版封面。-梁思成先生对营造法式的评价-二,具体细节介绍《营造法式》中,按质量高低,对建筑等级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区别对待,控制工料,节制开支,特别在建筑量较大的情况下,更需要这种分类。《法式》中虽未明确列出建筑分类,但从各卷所述内容可以看出实际上官式建筑有三类,这三类房屋在用料大小、构造仿上、建筑式样上都有差别。-(一)第一类:殿阁包括殿宇、楼阁、殿阁挟屋、殿门、城门楼台、亭榭等。这类建筑是宫廷、官府、庙宇中最隆重的房屋,要求气魄宏伟,富丽堂皇。-第二类:厅堂包括堂、厅、门楼等,等级低于殿阁,但仍是重要建筑物。-第三类即上述二类之外的次要房屋,包括殿阁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营房等。其中廊屋为与主屋相配,质量标准随主屋而可有高低。其余几种,规格较低,做法相应从简。-用料方面,殿阁最大,厅堂次之,余屋最小。《法式》规定房屋尺度以“材”为标准,“材”有八等,根据房屋大小、等级而采用适当的“材”,其中殿阁类由一等至八等,均可选用,厅堂类就不能用一、二等材,余屋虽未规定,无疑级别更低。对于同一构件,三类房屋的材用料也有不同的规定。-(一)宋式殿堂、厅堂和余屋的区分殿堂用材较厅堂大,余屋用材最小。而殿堂与厅堂的区分原则如下:1.形制规模的大小区别殿堂一般是指气氛庄严、权威性高、观赏性强的建筑,一般为歇山和庑殿屋顶,外观有单檐和重檐形式,室内多装有天花或藻井。厅堂是指权威性较次、结构形式较活泼、除人字屋顶外可做成歇山屋顶,大多为单檐建筑,很少有重檐形式,室内一般不装天花,但“雕梁画栋”的装饰程度高。-2.木构架的构造区别殿堂木构架的进深一般由七檩至达十一檩,开间由五间多达十一间。用材等级为一、二、三、四等材。最早所建殿堂的内外柱在一个层高范围内,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厅堂木构架的进深一般为五檩至七檩,最多达九檩,多设有前轩后廊。用材等级为三、四、五、六等材。内外柱列不等高,内柱是直接上升到上层梁底,形成没有天花的高矮空间。--(二)清式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大式建筑的木构架尺寸采用不同材等的斗口制,而小式建筑没有这种要求。1.房屋等级规模的区别大式建筑可用于庑殿、歇山、硬山与悬山、攒尖顶等各种形式的房屋,多带斗栱,可做成单檐和重檐,体量较大,三至九间,带前(后)廊或围廊;小式建筑只适用于硬、悬山和攒尖顶,不带斗栱,只能做单檐,体量较小,三至五间,可带前(后)廊,但不带围廊。-在构造上,殿阁的木架做法和厅堂不同,殿内常用平棋和藻井把房屋的结构和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平棋以下要求宏丽壮观,柱列整齐,柱高一律,内柱及内额上置内槽斗拱以乘天花,殿内专修华美;平棋以上因被遮蔽,无需讲究美观,但求坚牢即可,所以采用“草架”做法,抟、袱不必细致加工,枋木矮柱可以随意支撑,以求梁架稳固。-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至若厅堂,一般不用平棋藻井,内柱皆随屋顶举势升高,主外侧短梁(乳袱、三椽袱等)插入内柱柱身,使木架的整体性得到加强,斗拱较简单,通常只用斗口跳、四铺作,但也用至五铺作、六铺作者。为了美化室内露明梁架,梁、柱、枋等交接处用拱、斗、驼峰等作装饰。余屋,书中并无专论,仅从零星叙述中推测有两种情况:殿阁的廊屋,为了配合主殿,规格较高,可置鸱尾,用斗拱;一般余屋如官府廊屋,常行散屋、仓库营房等,则用柱梁作、单斗只替和把头绞项作等做法。-把头绞项把头绞项造是一种特殊的柱梁结合方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斗栱),具体做法是将内部伸出的梁栿端部砍成挑尖梁头或着耍头、昂的形式,与泥道栱直接相交于柱顶的栌斗上。泥道栱上再置两只散斗和一只齐心斗(类似于一斗三升),然后直接承接撩檐枋、檐檩等。-在建筑式样方面,殿阁多用庑殿顶与歇山顶,面阔达十一间,如有副阶则成重檐,斗拱出跳多至八铺作。屋面用瓦尺寸大,可用琉璃瓦与青绲瓦,正脊垒瓦可达37层。厅堂屋顶一般只用“厦两头造”和“出际”(又称“屋废”,即悬山顶),屋面或用筒瓦、或用板瓦作盖(如板瓦作盖则檐口用重唇板瓦和垂尖花头板瓦),正脊用兽而不用鸱尾。常行屋舍式样未详。-三、开间与进深开间与进深: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民间建筑常用三、五间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五、七间;特别隆重的用九、十一开间。屋架上两抟间置一椽,一椽水平投影的距离。计算进深,称进深为几架椽;架椽数之总和或有斗栱时前后撩檐枋间的距离为通进深。----四、大木作⒈材制:“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五、柱柱:即古文“楹”字,“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宋多园柱,有梭柱法,柱高等分为三,上段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凡用柱之制,若殿间,即径两材两契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契;余屋即一材一契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广。)-3、柱的升起与侧脚柱的升起与侧脚:随间数升起至角柱,若十三间殿堂,则角柱比平柱升高一尺二寸;当心间的两柱不升,自次间平柱每间递升2寸,累进向角渐次升起,令势缓和;如逐间大小不同,即随意加减;他皆仿此。(十一间升高一尺,九间升高八寸,七间升高六寸,五间升高四寸,三间升高二寸。)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东西向)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1%);若侧面(南北向)每长一尺即侧脚八厘(8‰);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朱儒柱(蜀柱),造蜀柱之制,于平梁上,长随举势高下;殿阁径一材半;余屋量袱厚加减;两面各顺平袱,随举势斜安叉手。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一材一契;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六,铺作用于柱头、额枋、屋檐或构架间的组合木构件,通称斗栱;斗是斗形木垫块,栱是弓形短木;架在斗上向外出挑,栱端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其作用是承托袱与屋檐的荷载并传给柱,同时加大出檐深度;宋《营造法式》中称一组斗栱为一朵;每朵斗栱最下边的大垫块称栌斗;向前后(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每挑出一个华栱称一(单)抄;从袱或抟下平行于屋面向斜下方出挑的是下昂,“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斗栱介绍-斗栱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也称“斗拱”、“枓”。宋《营造法式》中称作铺作铺作层-1·斗栱的主要类型·转角铺作(角科)·柱头铺作(柱头科)·补间铺作(平身科)·平座铺作天花铺作-2·斗栱的构造朵——一组斗栱称作一朵栌斗——每朵下部托住整组斗栱的大斗昂——斗栱中出跳的楔状构件类型:批竹昂、琴面昂昂很尊贵,较高等级的建筑才能用昂。华栱——前后出跳的栱华栱可挑出1-5层,每层称一跳,跳数反映了建筑等级的高低-·跳数与铺作数之间的关系《营造法式》: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铺作数=跳数+3-·横栱——与华拱垂直的拱·泥道栱——最底部左右向的横栱·令栱——除了泥道栱外,最外层的横栱·耍头——与令拱垂直相交的构件·衬枋头——耍头上的平行构件-·计心/偷心——“凡铺作逐跳上安拱,谓之计心”,反之为偷心·杪(抄)——华拱出跳数·瓜子栱——泥道拱与令栱之间华栱或昂端第一层的横栱·幔栱——泥道拱与令栱之间华栱或昂端第二层及以上的横栱散斗交互斗齐心斗--屋顶四阿顶为宋代最尊贵之屋顶,法式亦称吴殿,即清所称庑殿不厦两头”在清式称为悬山或挑山。于两山墙之外出际。如大同海会殿及佛光寺文殊殿是也。正定摩尼殿身重檐歇山顶,而于四面另加歇山顶抱厦,为后世所少见。-五脊殿“庑殿”和“歇山”一样是清式说法,在此之前它又有“五脊殿”等名称。因为庑殿式屋顶上共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以称为“五脊殿”。--吴殿顶吴殿顶也就是“庑殿顶”。“吴殿顶”是宋式叫法。-四阿殿顶四阿殿顶也就是“庑殿顶”。“四阿殿顶”也是宋式叫法。“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山花透空式山花在歇山式屋顶的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即为“山花”。山花在明代以前多为透空形式,尽在博风板上用悬鱼、惹草等略加装饰。--封闭式山花明代以后多用砖、琉璃、木板等,将歇山式屋顶山花的透空部分封闭起来,并在其上施以雕刻作为装饰。这种山花形式称为“封闭式山花”,它与早期的透空式山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与韵味。自此以后,山花也逐渐发展称为建筑的一个重要装饰区域。-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山面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件,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为悬鱼。关于这个装饰还有一个典故。据《后汉书》记载:府丞送给公羊续一条活鱼,公羊续接受了却没有吃,而是将鱼挂在庭中。当府丞再送鱼来的时候,公羊续便让他看悬在庭中的那条鱼,以此委婉地拒绝了府丞的第二次送鱼,明示自己不愿受贿的心意。后来人们便在宅上悬鱼,以此表示房主人清廉高洁。--悬鱼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变得抽象、简化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有的甚至变换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