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教学设计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档,供参考1/2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教学设计精编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教学设计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好文档,供参考2/22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二)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好文档,供参考3/22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三)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好文档,供参考4/22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2自然段)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第3自然段)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四)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好文档,供参考5/22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五)小结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好文档,供参考6/22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一、直奔课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导读感悟(一)走进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好文档,供参考7/22(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二)品读伽利略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好文档,供参考8/22(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好文档,供参考9/22示句子: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三、鼓励质疑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好文档,供参考10/22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1篇习作。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二、重点、难点:体会露义深刻的句子好文档,供参考11/22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疑奉、责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一、谈话:(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主要词句,再接洽概括自然段段意。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环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论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教学目标:“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好文档,供参考12/22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狐疑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必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熟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好文档,供参考13/22(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环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总结全文:经由过程古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疑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力,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古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立场对待学习。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接洽,精讲钻研。(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