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一语文下册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一语文下册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第一篇】学习目标1、认识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1、CAI2、本诗的朗读录音,配合简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1、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呀!谁能背给同学们听听?(学习复习以前的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古朗月行》《竹里馆》《望洞庭》《宿建德江》等,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引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2、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3、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题。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生:自读(教师巡视)师:请同座同学互读古诗,互相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读错字音互相纠正。生:互相检查。师:这几个字大家都会读吗?谁来读:指名1、检查字2、检查诗三、自主探究,读中感悟1、大家结合起来插图、注释再读古诗,教师提问:想想你了解到了什么?2、学生读完后,说说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利用插图和课后注释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意,这就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古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连夜参考资料,少熬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第一次远离故土,难免恋恋不舍,可他心怀伟大事业大抱负,毅然决然地顺江驶向渝州。三、读中悟情境之美1、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我们再来逐字逐句体会诗的意境。大家一边自由读第一句,一边脑海里浮现出画面。你们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吗?2、①和半轮②江水流3、半轮秋月挂在空中,陪伴作者顺流而下,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月亮走,我也走,我顺流而下,才看到了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啊!多美的月色啊!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江水的哗哗声。4、齐读,过渡语?诗人顺江而下,他从哪儿出发,又到哪儿去呢?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5、指名读第三名著重交流:思君不见教师可问学生:诗人在这里思念谁呢?预设:如有学生说李白在思念亲朋好友,教师可追问:这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仍不能理解,教师可举一些李白把月亮当作好朋友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李白曾经写过这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月亮诗人就把他当作了故乡的亲人、朋支。透过这月亮,诗人看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切一切。这怎么不让他依依不舍呢?多么有意境的秋夜远行图啊!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舍之情啊!A.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B.指名朗读这句诗,学生评读。C.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诗,注意体会李白愉快的心情。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1、学生自由读整首诗。2、配乐再来指名读。3、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是啊,李白即将离开家乡远行了,此时,他看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特别是家乡的月是多么亲切和留恋啊!他多么想和它们常常做伴呀,他要把这些家乡的美景一一带走。他马上就要离川远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他的内心豪情万丈!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心情,一起诵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5、读着读着,诗的语言活了吧,来,赶紧把它背下来吧!五、小结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唐代诗歌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美诗歌,流传至今,我们为能够生在这样诗的国度而自豪。古代诗人很喜欢把月亮写入诗中,他们把月亮当作朋友亲人来歌颂,你们课后可多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写月亮的诗歌,读一读吧。参考资料,少熬夜!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二篇】新春伊始,雪花还在飞舞,瑞雪兆丰年,新的学期定是充满丰收的一学期。本学期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我拟定教学计划如下:一、学生情况分析:所教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存在的不足是: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有待提高。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二、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10、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11、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12、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13、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14、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15、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参考资料,少熬夜!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第三篇】《社戏》教案执笔人初一语文组葛琳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二。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四、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五、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六、教学工具:教学参考、网上资源(课堂实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八、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参考资料,少熬夜!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语]: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1分钟]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学生活动]:找四个学生回答[2分钟]问题简单,找四个成绩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四位同学讲的很好。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1分钟](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8分钟)1、生字注音不惮dàn潺潺chán凫水fú撺掇cuānduo踱duó颇pō怠慢dài吁气xū宛转wǎn絮叨xùdāo磕kē楫jí归省xǐng行辈háng舀水yǎo蕴藻yùnzǎo伊yī篙gāo2、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指导。)四、精读课文,分析情节(15分钟)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的话,加什么好呢?看。(一些老戏迷去戏园子,都是说:“走,今儿个听戏去!”因为戏迷都懂行,看戏就是为了听唱;小孩看戏就图个热闹,所以用“看”字。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2、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看戏”两个字是在第四段第一句话。这句话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和主要情节“看戏”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有联系,这三段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地点、看戏的人,还有看戏的机缘——由于我随母亲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戏。这些可以称为“看戏”前的“序幕”。结尾写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尾声)3、看戏的过程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几部分?主体:(4——30)看社戏戏前波折(4——9)。月夜行船(10——13)船头看戏(14——21)月下归航、偷豆(22----30)4、作者写来真麻烦!要是我们写可能就简单多啦。“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