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新兴资本市场开放及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启示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兴资本市场开放及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启示姓名:毛信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民经济学指导教师:杭行20040507新兴资本市场开放及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启示作者:毛信真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贺鹤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开放的效应分析及启示2006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发展中国家想要分享全球化的利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开放资本市场是无法逃避的选择。目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资本市场开放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理论对于资本市场开放效应的解释,其次收集了上世纪80—90年代开放的29个新兴市场国家经验数据,对其开放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资本市场的开放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增长效应,资本市场的开放虽然会使得一国更容易受到相邻或经济结构类似国家的影响,但是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危机的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健全的宏观经济与制度背景对于增强资本市场开放的正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预防危机是必要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前金融部门发展较好,法律制度健全,和投资环境优良的国家,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得到强化。而宏观经济发展稳定,制度环境好的国家比较不容易受到蔓延型经济危机的影响。文章的最后在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期刊论文李卫群新兴市场的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脆弱-审计与理财2006,(6)针对金融业高负债经营而更易导致失败的特征,Minsky(1982)首次提出了金融脆弱性的概念.目前,金融脆弱泛指一切融资领域的风险积累,包括信贷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金融脆弱形成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对于信贷市场金融脆弱的原因可归结为企业高负债经营、银行的不恰当风险评估和信息不对称,而对于金融市场的金融脆弱则可归结为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波动、以及资本市场间波动的传染等(黄金老,2001).3.学位论文乐琳上市公司并购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2008并购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是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进入新行业和新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要想获得成长壮大,除了自身的积累外,并购不失为一个成本低,效果好的途径。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无论是并购次数还是交易金额都已达到了较大的规模。但新兴市场和转轨经济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国外成熟的市场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并购能否给上市公司带来较好的效益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本文的研究在于希望通过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为企业并购活动及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企业通过合理的并购发展壮大,提高企业并购的绩效。因此,对上市公司并购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并购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等不同并购方式入手,分析并购活动对上市公司绩效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横向并购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上市公司通过横向并购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纵向并购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企业通过将市场交易关系转变为内部交易关系,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销售渠道的畅通,增强了企业的垄断地位,从而可以提高公司绩效;混合并购可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在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同时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实现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公司绩效。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能够提高公司绩效。本文采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数据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2004年发生并购的5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并购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绩效,无论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还是混合并购,并购当年的绩效都会显著增加。但是,混合并购在并购第二年的绩效增加更快,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绩效在第二年的业绩增长较慢。这充分验证了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即上市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纵向并购可以稳定供销渠道、节约交易费用,混合并购可以分散经营风险,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本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并对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2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以及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和结论。第3章为理论分析及假设的推导。主要分析了并购的动因理论,以及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推导出相关假设。第4章为实证分析。主要采用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对上市公司并购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第5章为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在归纳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提出建议。4.学位论文石良军基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中国金融风险研究2008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国际资本在全球的快速流动,金融危机也频频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从而可能存在爆发金融危机的危险。本文在综合介绍金融危机基本面观点,金融恐慌观点和道德风险观点的基础上,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兴市场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然后,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分析目前危及中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从而得出目前中国金融稳健状况的评价。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本国GDP和外汇储备而言,庞大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是造成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主要原因;而过早的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实施金融自由化,会使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较大风险;投资者信心会随着各种不利事件产生逆转从而对该国货币产生冲击:结果是本币币值的大幅下跌和国内会融机构的破产。与新兴市场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外债规模相对于GDP和外汇储备而言尚且合理。中国在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也积极对国内会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进行完善,现阶段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还难以对中国金融安全造成危害。目前,长期国际收支巨额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将对现阶段的经济稳健运行造成影响。5.学位论文范立强机构投资者行为研究——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冲击的分析2007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机构投资者发展迅速,机构化的趋向促使国际金融市场由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向机构投资者为主导转变。与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不同,资本市场在风险的演变、传导和对基本经济要素的反应等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也更为直接。同时机构投资者全球范围内的组合投资,不仅有助于资源在全球配置,更会导致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的在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爆发,使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机构化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国际金融市场机构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机构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驱动金融全球化,导致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二是分析银行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负债组成及其特征,以判断机构化究竟是增进还是削弱了金融体系稳定性;三是从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出发,从微观方面探讨机构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第三层次,即以机构投资者行为作为研究主线,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思路,从一般国际金融市场到新兴市场最后到我国市场的脉络,从微观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由此,本文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绪论中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指出无论是资产规模、资产增长速度都显示机构投资者逐渐替代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导。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证券市场国际化浪潮,与此相伴随的是机构投资者逐渐改变了以前资产配置中的“本国偏好”,更多的进行全球性投资。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促使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自由流动,这不仅有助于资源在全球配置,也会导致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增加,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新兴市场总体规模普遍较小,证券市场总市值占全球资本市场的比重过低,甚至低于一个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规模,这就使新兴市场更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集中地。而只有对机构投资者行为进行了分析,以及其对国际金融体系冲击作用作了深入考察,才能提及对机构投资者监管,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机构化趋向。新兴市场特别是我国才能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推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经济稳定。因此,为实现上述目的,在绪论中其次对研究对象——机构投资者进行了界定,采用列举的方式介绍了几个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再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金融市场机构化趋向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可分为三个层次,本文从第三个层次出发,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点,在投资行为上表现为:为获取超额利润利用自身在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去操纵股价和市场投机和出现明显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策略,进而从资产泡沫和市场流动性危机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机构投资者行为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第一章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外关于机构投资者是否具有稳定市场功能的争论进行了总结。指出这种争论主要围绕着机构投资者与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性展开的,没有从整个市场的角度,也没有把市场稳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考察,本文将立足于机构投资者行为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进行探讨。第二章简介了机构投资者的一般投资行为,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的有限理性特征,在投资行为中表现为:“有意识”的市场垄断操纵投机和羊群行为、正反馈交易策略。借鉴最新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理论对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机制的产生原理、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分析机构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或金融危机突出体现在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市场流动性的崩溃。而随着各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监管力量的增强,机构投资者的投机操纵行为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新兴市场上;对于一般市场特别是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对金融体系冲击主要体现在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机制上。因此,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在资产泡沫形成中的作用和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第三章探讨了资产价格和资产泡沫之间的关系,指出资产泡沫的存在成为了市场的一种常态,理性投资泡沫和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型也不能解释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建立在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及社会学基础上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在解释资产泡沫和各种“金融异象”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利用行为金融理论,利用前人研究的数理模型,揭示了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机制在资产泡沫形成、发展作用。最后探讨了金德尔博格的“经济恐慌”模型,指出在金德尔博格“经济恐慌”模型中从资产泡沫的破裂到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期间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投资者预期发生改变,投资者抛售资产,资产价格骤然下跌,导致泡沫破裂。另一个是资产价格下跌能通过一定方式传递出去,引发整个金融体系发生危机,即泡沫破裂风险的传导过程,否则,即使发生股市崩溃的股灾也不一定能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本文以金德尔博格模型为框架,分析了在预期逆转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行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第四章介绍了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从改变市场投资者结构、引起价格变化触发市场价格动态自我强化机制、导致做市商制度失灵等几个方面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本文借鉴ChitruS.Fernando和RichardJ.Herring的模型,介绍了市场流动性冲击如何单独作用导致市场危机的发生,并放宽了模型中流动性预期改变会自发导致危机发生的假设,指出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在预期改变和危机发生两者之间的作用。最后以1994年欧洲债券与货币市场骚动和1998年俄罗斯LTCM的流动性危机为例,对机构投资者行为在流动性危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新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一改原先“本国偏好”的投资策略,更多的进行全球性资产配置。机构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形成的资本流动,在对冲基金等为“羊头”的跨国投机下,成为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外在根源,同时也是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市场传染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本文第五章中,首先介绍
本文标题:新兴资本市场开放及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5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