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税收原理【本章讲授内容】税收的形式特征税收原则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分类我国现行税制【重点】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分类主要税种税制【难点】税率税负转嫁与归宿增值税第一节税收的形式特征第二节税收原则第三节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第四节税收分类第五节我国现行税制总结第一节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概念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按照固定比例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无偿的分配,它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强制性(二)税收的无偿性(三)税收的固定性(一)税收的强制性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政治权力,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规定照章纳税,违反就要受到法律制裁。(二)税收的无偿性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和报酬。(三)税收的固定性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是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税率=税额/课税对象)征收的,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第二节税收原则一、效率原则二、公平原则一、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征收所引起的资源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配置,以及资源在私人品之间的配置(用税收影响相对价格所至)均要求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准则。税收的效率原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效率原则的内容1.充分且有弹性2.节约与便利3.中性与校正性1.充分且有弹性充分即税收应满足政府提供适当规模的公共产品的资金需要。它要求通过征税获得的收入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为此要选择合理的税制结构模式,尤其是确定主体税种。一般来说,应选择税源充裕而收入可靠的税种作主体税种。有弹性是指税制设计应能使税收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共产品提供的需要2.节约与便利税收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将一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即形成税收筹资成本。税收成本包括两部分:(1)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而产生的超额负担(2)税收的征收成本税收的超额负担PP1P00Q1Q2Qr斜率DCMC0MC1E哈伯格三角形S=1/2TΔQ=T(2)/2r税收的征收成本节约与便利要求在税制设计中将税收的征收成本降到最低限度。税收征收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征管成本:从政府方面来说,税收的课征需要设立一定的机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二是缴纳成本: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需要保存一定的记录,需要进行法律和税务方面的咨询,需要花一定的精力按时足额交税。具体讲,节约与便利就要求通过简化税制,合理设置税务机构,提高征管人员素质,改进征管手段等措施降低征纳双方的成本3.中性与校正性中性与校正性是从税收对纳税人经济行为影响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维护和提高私人品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1)维护税收中性,减少税收效率损失(2)发挥税收的校正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税收中性所谓中性税收是指不会因征税而改变产品、服务以及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纳税人的经济决策,能够维持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税收。或言,尽可能避免非中性税收而导致税收超额负担或效率损失。税收的校正性当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情况下,就应采取中性税收;但是如果私人品生产具有外部性,或消费者的偏好不正确,生产者之间不能充分竞争,则市场配置资源会存在低效率,这就需要通过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对市场缺陷进行校正。例如,对污染制造者征税,使其外部成本内在化;对生产和提供具有外部效益的产品的生产者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使其外部效益内在化。二者关系:税收中性原则是为了维护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校正性原则是为了校正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二者都是为了实现税收的效率目标。二、公平原则一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税收作为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应纠正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缺陷,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二是税收作为公共提供的筹资手段,其成本要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合理分摊。公平原则的内容1.平等竞争的原则2.受益原则3.能力原则1.平等竞争的原则这一原则所遵循的是规则公平(经济公平)和起点公平。着眼点是通过税收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与个人)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具体讲,就是通过税收将那些因竞争规则不规范(如行业垄断、国家定价过高)和客观条件优越(企业资源条件、个人遗产继承等)给行为主体带来的高收入征收到国家手中,从而使其收入水平取决于主观努力状况。2.受益原则该原则也遵循着规则公平。根据市场经济所确定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负。即: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提供中的受益相一致。受益多者,税负重。在实践中,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每个消费者都会隐瞒自己对公用品的偏好,所以政府提供的绝大多数产品无法通过受益原则来补偿。以受益原则为政府提供筹措资金的方式若采用税收形式,被称为“特定受益税”。3.能力原则遵循的公平准则结果公平。该原则认为应根据纳税人的能力来确定应承担的税收。它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交纳相同数额的税收,即以同等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交纳不同的税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纳税能力强的人应当多交税。第三节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一、什么是税收制度二、税制构成要素一、什么是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是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附加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组成的。二、税制构成要素(一)纳税人(二)课税对象(三)课税标准(计税依据)(四)税基(五)税率(六)附加、加成和减免(七)纳税环节(八)纳税期限(九)违章处理(一)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是交纳税款的主体。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所谓自然人一般是指公民个人,所谓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如企业、社团等。与纳税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纳税人是直接向国家交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而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纳税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把税款转嫁给别人的情况下,纳税人只起了交纳税款的作用,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如果税款不能转嫁,纳税人同时就是负税人。(二)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征税的依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也是纳税的客体。课税对象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即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起因于课税对象的不同。与课税对象有关的两个概念:1.税源2.税目3.课税标准(计税依据)(三)税基税基是征税的客观基础,主要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税基是明确征税对象,确定计税依据,划分税收类型的主要依据,税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不同角度划分:1.广义税基2.中义税基3.狭义税基1.广义税基从宏观角度考察,可把税基归为以下几种类型:(1)国民收入型:以国民收入为课税基础,各种所得税就属这种类型。(2)国民消费型:以居民消费支出为课税基础,如各种商品税。(3)国民财富型:以社会财富为课税基础。2.中义税基指具体税种的课税基础,也称课税对象。具体包括:①以商品销售额为课税基础②以增值额为课税基础③以利润额为课税基础④以个人收入额为课税基础⑤以工资额为课税基础⑥以财产额为课税基础3.狭义税基狭义税基是计算税额时的课税基础,也可称为计税依据。在现代税制中,由于计税时的各种扣除,使计税依据仅为课税对象的一部分。如个人所得税。我们习惯上讲的税基就是指狭义的税基,扩大税基是指扩大课税对象中的征税部分(四)税率税率是一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因此,它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我国现行税法中税率可分为三种:1.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不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它一般适用于对流转额的课税。分为几种类型:(1)单一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只规定一个税率。(2)差别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规定不同比率的比例税率。按使用范围又可分为:①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产品使用不同的税率。②行业差别比例利率: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税率。③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按照不同地区,规定不同的税率。(3)幅度比例税率:国家只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因地制宜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它一般适用于对所得额的课征。累进税率按累进的程度和方法不同又分为三种:(1)全额累进税率(2)超额累进税率(3)超率累进税率(1)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的税率征税。(2)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照税额的大小划分若干不同登记,对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然后相加求和,一定数量的课税对象,可以同时使用几个等级税率。例题:假设:某公司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500万元,税率表如下:级次课税对象(万元)税率%1M≤10001021000<M≤15002031500<M≤3000304M>300040分别按全额和超额累进税率计算该公司应纳税额。解:按全额计算:应纳税额=3500×40%=1400万元按超额计算:应纳税额=1000×10%+500×20%+1500×30%+500×40%=850万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特点的比较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程度低,税负轻。如上例,全额税负1400万元,超额是850万元。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计算上,全额累进税率计算方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但这只是技术上的问题,可以采用“速算扣除法”予以解决。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数额-超额累进数额运用这一公式可以把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公式改进为:超额累进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它与超额累进税率不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是按照征税对象绝对额的增加而累进的,如利润额、工资额等;超率累进税率是依据征税对象相对量的增加而累进的。该相对数越高,税率也越高;反之,则越低。如工资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率等。如以前的工资调节税这个税种规定:级次工资增长额/核定工资总额税率%17%以下027%-12%30312%-20%100420%以上300(3)超率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固定税额)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定额税率与价格没有直接关系,它一般适用于从量定额征收。如:现行消费税,啤酒220元/吨,汽油0.2元/升;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征多少税额税率的另一种划分(从经济分析角度)1.累进税率与累退税率2.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3.平均税率与边际税率1.累进税率与累退税率这是分析税收收入再分配效果的重要工具。累进税率的特点是纳税人收入越高,所承担的税负占其收入比例越高,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效果,如我国目前对工资薪金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累退税率是纳税人收入越低,所承担的税负占其收入比率越高,因此,它对收入再分配具有反向调节作用。2.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名义税率就是税法所规定的税率。实际税率就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占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反映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率。在某些情况下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不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①税收减免②税收征管上的漏洞③通货膨胀因素(累进税率下)前两个因素导致名义税率高于实际税率,第三个因素在实行累进税率的情况下,会因“档次爬升”(名义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增长,从而适用较高税率),而产生实际负担率高于名义负担率情况。3.平均税率与边际税率边际税率: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比重。例如:所得额增量部分税额边际税率2000元以下免税002500元10020%3500元42040%可见,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表中每一级的税率实际上都是相应级距所得额的边际税率。平均税率:全部应纳税额占全部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例如所得额增量部分税额平均税率2000元以下免税002500元1004%3500元42015%(五)附加、加成和减免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主要是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的,但除此之外,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