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典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的事业、新的实践推动着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认识—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表述—话语等四个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理论创新,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已然成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典范样本,有效避免了“意识形态漂浮”现象出现。一、在认识—解释层面聚焦“四问”的深刻解答具有强大的科学性真理性从结构主义角度看,意识形态包括质料和形式两个层面,质料涵盖认识—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三方面,形式是指表述—话语。意识形态创新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其中,认识—解释层面作为意识形态最为内核的层次,是指意识形态对客观世界的理论解释力,是意识形态发挥现实改造力的前提和基础。以改变世界为鹄的意识形态,首先需要解释世界。只有科学地解释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现存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改造力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划时代革命,卓尔不群。胡格韦尔特认为:“‘意识形态’这个词现在只意味着能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并证明他们的行动的正确性的一套思想、信仰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作为通透彻底、大公无私的科学理论,其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六个坚持”,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忘老祖宗”,同时又着眼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说了很多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在于其对于时代主题和问题的科学判断和回答。“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时代之潮头,应时代之变迁,发时代之新声,不断回答“四问”,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体现了抓题、破题和解题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对“四问”的科学回答为突破口,胸怀内在深刻互动、同步交织的“两个大局”,从时空、主体等角度全面抓住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不仅破解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且提供了“怎么办”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科学回答中国之问是回答“四问”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理论必须首先回答中国自己的问题。而中国之问的核心无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或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这是认识我国一切问题的总依据。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用“五个是”和“三个意味着”精准概括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同时指出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回答世界之问是回答“四问”的内在要求。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是世界体系中的中国,只有立足中国看世界,从世界发展中看中国,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与世界。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酝酿调整和变革,这是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围绕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斗争也日益激烈。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东升西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力量不断上升、在国际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中国日益成为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使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转变。科学回答人民之问是回答“四问”的核心和归宿。无论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还是时代之问的回答,最终都要落实到回应和回答人民需求、人民问题上。针对人民之问,我们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目标。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生产力长足发展、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一方面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另一方面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些要求,需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回答时代之问是回答“四问”的必然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对时代主题和问题的回应程度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着思想家的地位及其思想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判断时代主题,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转”,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现象不时出现,地区冲突、大国博弈日益加剧,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处于一个最好和最坏交相叠加的时代,处于一个希望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各国只有携手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各有侧重,但本质上均是“实践之问”,是对变化着的实践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破解了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二、在价值—信仰层面对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价值—信仰层面作为意识形态中间层次,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及其信仰成分,带有明确指向性。价值—信仰不同,则意识形态不同。这里体现为党的初心使命的“四为四谋”,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面对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之变,我们识势、谋势、顺势,以“四为四谋”答好“四问”,彰显百年大党强烈的历史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信仰上有其独到特色。恩格斯曾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第一,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坚持的首要政治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十个明确”中所强调的“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立场;“十四个坚持”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三个坚持均直接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话语洋溢着人民情怀,深刻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实施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扫黑除恶、反腐倡廉等行动,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坚持自信自立,为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越大,也就越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其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不懈牺牲和不懈奋斗,反映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因此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第三,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重要特质之一,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眼光、宏大格局和宽广胸怀,饱含了其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度思考,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广泛凝聚价值共识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当代意识形态的第二次转型就是由政治化转向文化化、学术化和日常生活化,这种转型的背后,就是东西方异质性意识形态之间的论争从一般的思想理论之争转型为核心价值观之争,核心价值观之争是当代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焦点”。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出现了诸多新的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引发了价值观念多样化。同时,在国际上,国家文化软实力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国内,我们必须以中国梦为目标引领,深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汇出最大同心圆;在国际上,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我国可信、可爱、可敬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三、在目标—策略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强大的引领力目标—策略层面作为意识形态外围层次,是指意识形态通过一些手段和途径能够把纯粹思想转化为现实目标,因此要求意识形态的目标既要深深地植根于现实,同时又要高于现实,且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可以实现。如果目标过高、脱离现实或者有目标而无路径,美好梦想就只能成为南柯一梦、镜花水月和空中楼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产生,其理论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它提出的很多构想和美好目标通过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是可以实现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既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又注重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党的XX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和必须坚持的原则进行了系统性阐发,是一篇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献。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区别于各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阐明了我国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涉及政治保障和道路方向,关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通中国与世界,为推进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