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零售业郊区化研究从大型超市布局变化的角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卷第2期中国城市研究(电子期刊)Vol.3No.22008年11月E-JOURNALOFCHINAURBANSTUDIESVov.,2008上海零售业郊区化研究——从大型超市布局变化的角度钱学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根据发达国家郊区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随着人口和工业的郊区化,零售业也会发生向郊区的迁移。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了人口郊区化的加速阶段,这一人口分布的变化促使零售业向郊区扩展。本文从大型超市布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大型超市历年来的分布变化,说明上海市零售业郊区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关键字:郊区化;零售业;大型超市中图分类号:F721.7文献标识码:A1研究背景与意义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在大城市由内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根据帕伦(Palen,1987)提出的郊区化的四个阶段,随着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现象的产生,零售业也会逐步向郊区扩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与郊区化迅速发展,使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零售业郊区化的倾向。大型超市(hypermarket),俗称大卖场,是零售业态的一种。按我国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的定义为:实际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品种齐全,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主营食品和日用品,选址于市、区商业中心、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和大型居住区,服务半径2千米以上,目标顾客以居民和流动顾客为主①。从标准中可以看出大型超市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布局与周边的人口数量密切相关,因此人口向郊区的扩散势必影响到它的发展。上海是我国大型超市兴起最早的几个城市之一。自1995年,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在上海虹口区开设第一家大型超市以来,大型超市在上海整个零售业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大型超市占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1998年的3%上升至2006年的7.2%。与此同时,上海商情FMCG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大型超市正成为连锁业态这一商业郊区化的主力军中的主要业态,2006年其占整个连锁业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51%。此外,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的数据显示,2002-2003年,上海居民常去的超市中就有半数以上为大型超市,且近八成以上的消费为食品和日常用品。由此可见将大型超市的分布变化作为研究上海零售业郊区化的切入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2国内外研究综述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学者发现郊区化促进了商业空间向郊区的拓展,反之亦然。斯坦贝克和奈特(T.Stanback.Jr,R.VKnight,1979)探讨了高速公路系统、航空运输系统、工业园和购物中心对郊区化的促进作用。帕伦(Palen,1987)和奥沙利文(Osullivan,1993)通过对制造业、人口、零售业和办公业郊区化的分析指出人口的郊区化会刺激商业在郊区的①由上海市商业委员会起草的地方零售业态标准中,大型超市的业态区位为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和大型居住区,不包括市、区商业中心。80钱学敏3卷布局[1]。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刘念雄(1998)在研究北京大型商业设施边缘化现象时,指出由于购买力转移、市中心区商业设施趋于饱和以及市中心土地使用方面的限制造成北京大型商业设施向三环路沿线及四环路方向拓展,形成新的商业中心[2]。夏春玉(2000)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零售业态与分布现状进行分析,预言我国零售业分布将逐渐由城市中心向副中心转移,进而向郊外及农村转移[3]。易峥(2002)对重庆市零售商业离心化进行了研究,提出重庆的商业离心化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商业离心化势不可挡[4]。罗彦(2004)对中国城市的商业郊区化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目前城市的商业郊区化发展迟缓[5]。王琳等(2004)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大城市商业郊区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从商业业态、商业开发时序和商业地域结构调整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城市商业郊区化发展的对策[6]。高向东(2005)通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上海商业布局变动与人口分布变化一致[7]。宁越敏(2005)研究了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变迁特征,提出由于人口外迁、交通拓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内环线以外地区对商业设施产生了很强的引力,新兴商业中心在此呈扩散式发展[8]。沈洁等(2006)基于对北京市民购物消费特征的研究,指出北京的中心商业区已经明显受到来自郊区的挑战,居民日常购物空间逐渐从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转移,且伴随着新型业态的发展和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商业区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9]。具体到大型超市,2003年时臻、白光润的研究发现上海的大型超市多建在内外环线间和城郊居民区,并建议大型超市今后可加强对郊区市场的渗入[10]。史善华(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上海大型超市扎堆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郊区化速度的加快[11]。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大城市的零售业郊区化虽然尚不显著,但已出现了萌芽,大型超市作为零售业态之一,其布局也逐渐由城市中心边缘区向郊区扩散。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海大型超市历年来的发展情况,说明上海市零售业郊区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产生原因。3上海大型超市的布局变化在具体分析之前,首先确立研究的地域范围。根据现行行政区划,将上海市划分为中心城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中心城边缘区(以下简称边缘区)、近郊区及远郊区四个部分。具体而言,核心区包括黄浦、静安、卢湾三区,这三个区全部位于内环线以内,多为解放前建设的老城区;边缘区包括虹口、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杨浦五区,各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内外环线之间,多为解放后建设的城区;近郊区包括浦东、闵行、宝山、嘉定四区;远郊区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南汇、奉贤、崇明六个区县。其中,核心区和边缘区合称为中心城区。3.1上海人口分布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上海进入了人口郊区化的加速阶段(高向东,2005)。根据上海市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90-2000年上海人口共增加321.67万,但核心区的人口却呈现负增长的态势,10年间共减少69.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左右,人口密度由54201人/km2下降到40136人/km2。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近郊区,10年内共增长260.2万人,年均增长6.45%,尤以宝山、闵行和浦东三区为甚。边缘区的人口增加量仅次于近郊区,达92.6万人。虽然每平方公里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低于近郊区,但人口密度的增加值却是最高的,达3543人/km2。远郊区的人口密度也在逐步提到,但速度略缓(表1)。2000-2005年,边缘区继核心区后也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年平均增长率为-0.75%,人口密度降至21082人/km2。近郊区的人口增长势头不减,人口增量约占上海市全部增量的87%,人口密度的增加值和年均增长速度均为全市最高,分别2期上海零售业郊区化研究8181为746人/km2和4.71%。同期,远郊区人口的总量和密度较之前一阶段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仅次于近郊区(表2)。表11990-2005年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情况(分区县)地区1990-2000年人口总量变化(万人)1990-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人/km2)1990-2000年人口密度增幅(%)1990-2000年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速度(%)核心区-69.2-1406574.05-2.59边缘区92.63543119.311.93近郊区260.21387177.927.79远郊区38.0785110.371.04资料来源:李健、宁越敏,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城市规划学刊2007(2),20-24标22000-2005年上海市总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情况区县2000-2005年均人口增长率(%)2000-2005年人口密度变化(人/平方公里)区县2000-2005年均人口增长率(%)2000-2005年人口密度变化(人/平方公里)全市近郊区4.04746核心区-2.96-6008浦东新区3.04741黄浦区-2.35-5197闵行区7.031326卢湾区-3.87-7317宝山区2.3518静安区-3.16-5945嘉定区4.53408边缘区-0.75-810远郊区2.70127虹口区-1.95-3437金山区0.3317徐汇区-1.44-1364松江区6.78412长宁区-0.94-844青浦区4.43213普陀区1.081063南汇区2.54152闸北区-0.99-1319奉贤区3.18154杨浦区-0.71-721崇明县-1.53-45资料来源:同表1。3.2大型超市的布局变化1995年底,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开设了上海第一家大型超市——家乐福曲阳店,此后易初莲花、乐购等外资大型超市也纷纷涌入上海,上海本地的华联、联华、农工商也开始设立大型超市。根据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上海市大型商业发展研究报告》[12]显示,截止2007年底,上海共有大型超市145家,而这一数字在2001年仅为41家。本文选择目前上海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大型超市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华联吉买盛、易初莲花、世纪联华、乐购、农工商、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欧尚、麦德龙、沃尔玛、物美、易买得、文峰、时代、百佳、世纪华联和金叶超市的所有门店。82钱学敏3卷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上海大型超市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5年到2001年,该阶段大型超市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每年新增的门店数不超过10家,且主要分布在中心城边缘区(截止2001年底,边缘区大型超市的数量约占全市总量的60%)。第二阶段从2002年至今,为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2007年,每年新增的门店数均超过12家,主要分布地点由中心城边缘区变为近郊区。2005年,近郊区的大型超市数量更是首次超过边缘区,成为大型超市建设的主要地区。与此同时,远郊区的门店数量在该阶段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平均每年新增门店3.4家。3.3大型超市的布局变化与人口郊区化相一致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大型超市的布局变动与人口的分布变化十分相似(图3)。1990-2000年,由于房地产开发和办公业的兴盛,边缘区人口增长迅速,虽然增幅小于近郊区,但人口密度的增加值为全市最高,相应的大型超市在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边缘区。图11995-2007年上海大型超市的数量0102030405060708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份各地区门店数量(个)020406080100120140160全市门店数量(个)总计核心区边缘区近郊区远郊区注:图中数据中不包括开张后又关门的超市门店资料来源:联商网、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网站、各大型超市公司网站(世纪联华超市的资料来自其广告商上海东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图21995-2007年上海大型超市历年新增门店数量0510152025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份新增门店数量(个)远郊区近郊区边缘区核心区注:图中数据中不包括开张后又关门的超市门店资料来源:同图12期上海零售业郊区化研究8383而在郊区,大型超市则主要布局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宝山、闵行和浦东。2000-2005年,由于城市改造减少了流动人口的生活空间,边缘区的流动人口在5年内减少了29.2万人,原本主要在边缘区活动的流动人口开始向郊区扩散,导致边缘区(除普陀区外)人口的下降,而近郊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动迁基地和中低价房建设基地最为集中的区域,人口增长迅速,成为中心城区外迁人口的最主要集中地;此外,由于地价因素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远郊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地,由此吸引而来的流动人口成为远郊区人口最主要的增量(李健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