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写作背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的意思。为何看不清?•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原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合作探究:十年了,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样的情境,还有哪些诗句与之相似呢?)“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是啊,便是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是夫妻重逢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前梦后月圆人亡相顾无言十年生死梦中虚实结合实虚虚理清思路,明确手法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具体、明朗、真切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空灵、飘逸、含蓄时空转移虚梦境、神鬼世界1.此时异地2.此地异时(过去、未来)3.异时异地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强化诗歌情感•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这些诗词,认真体会何为“实”?何为“虚”?•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江城子》总结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情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教师寄语•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题记为“记梦”,那么词的上片是不是直接写梦?是否可以删除?析题不能,作这首词的时候,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这十年来苏轼一直没有停止对妻子的思念,这思念是感情的铺垫,正因为“日有所思”,才有了下片的“夜有所梦”了。梦前梦后月圆人亡相顾无言十年生死梦中虚实结合实虚虚理清思路,明确手法《江城子》总结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情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这些诗词,认真体会何为“实”?何为“虚”?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具体、明朗、真切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空灵、飘逸、含蓄时空转移虚梦境、神鬼世界1.此时异地2.此地异时(过去、未来)3.异时异地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强化诗歌情感•除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之外,你认为文本中还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体会作者感情,说说在这首词中,你觉得哪句更能体现作者思念亡妻的深情?为什么?•品读与探讨:1、“尘满面,鬓如霜。”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实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这十年,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原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学案反馈:这个原因只有三个学生答出来,大部分学生都忽略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了,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是啊,便是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是夫妻重逢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这样的情境,还有哪些诗句与之相似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不由我们不想起明皇杨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感哀无限,只因情深如此。“明月夜,短松岗”两句,化景物为情思,是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结篇之笔,令人一吟三叹,余味无穷。白描原是国画中的一种技法,即不着色彩,用墨线勾勒物象,突出其神韵。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了白描手法?我们今天学习了苏轼的《江城子》,这是一首以白描、虚实相生手法表现作者对亡妻思念之情的悼亡词。归纳总结学完这首词,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链接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察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回答此问题应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这首词运用了以虚写实(反衬)的手法,全诗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着意描绘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作者的生活中已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浓重。全诗表达了对故国繁华的追恋,反映了现实处境的悲凉。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请从艺术手法运用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诗词累积回忆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美好爱情的诗词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