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中的第四课内容。前三课学生学习了“地球内部有什么”、“地震”、“火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的成因,明确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使地球表面发生剧烈地质变化最主要自然力量;本节课通过以“做一块卵石”的活动为线索,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通过风化模拟实验进而推想大自然中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岩石的风化和水流的搬运是地球表面发生缓慢变化的自然之力。二、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通过语文课堂,他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卵石就等同于漂亮的石头,卵石最多的地方就应该是在河边。但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以“做一块卵石”为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看看究竟怎样才能做出一块卵石,因此,他们对本节课有极大兴趣,这也是我们上好这节课的最大优势。但本节课是通过“做一块卵石活动”和“岩石风化模拟实验”让学生推想大自然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对于五年级学生,通过活动与模拟实验中的体验来推测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过程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老师恰当的引导,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是极为关键。三、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用简单的材料做一块卵石,进行大胆想象推理得出科学结论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1、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通过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2、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难点:猜想、推理、验证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卵石、砖块、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酒精灯、烧杯、冷水、燃烧钳、页岩、火柴、实验记录单。六、教学过程:(一)展示与交流:1、请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石头在小组内进行相互欣赏与观察,在观察基础上交流评价,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漂亮的一块石头参加班级的评选。2、将各小组评选的最漂亮的石头集中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和评选,通过交流讨论这些石头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评选出全班最漂亮的那一块“美石”。3、请推选人说出推选的理由圆滑、无棱角、有花纹、很硬……4、课件展示卵石图片:明确这些圆滑、无棱角的石头被称为----卵石【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先欣赏自己带来的卵石,进行观察交流,然后从教师的课件中认识各种卵石,容易激发探究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引入新课:1、谈话:看到这些漂亮的卵石,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说吗?师板书:卵石学生提问题:(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滑?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老师将这些问题记录在黑板上。2、小结板书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说明我们非常喜欢卵石,并想进一步探究卵石。对吧?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自己动手做一块卵石,好吗?师板书课题:做一块卵石【设计意图:通过对卵石的欣赏与评选活动,关于卵石的形成学生肯定有许多问题,让学生及时的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为课题顺利引出和下一步“做一块卵石”活动做了很好铺垫,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三)实验活动一:做一块卵石1、设计实验方案:首先用课件展示本次活动提供的实验活动材料:砖块(替代岩石)、锤子、有盖的大口瓶、水,请小组同学结合这些实验材料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各小组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评价、归类。方案一:用锤子将砖块敲为碎砖,将碎砖的棱角在地上磨圆。方案二:用锤子将砖块敲为碎砖,将碎砖放入大口瓶,加水、盖盖,用力摇动盖盖的大口瓶5—10分钟。3、交流讨论上述两种方案,哪种方案更接近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提示:结合语文课文中寻找雨花石地点特征。)生:选择第二种方案因为卵石形成跟水有关4、各小组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和第二种实验方案记录单,按方案二进行实验(强调:用锤子要注意安全,实验时要注意实验记录单填写)摇动前瓶中现象(碎砖的数量、形状特征、砖屑等)摇动后瓶中现象(碎砖的数量、形状特征、砖屑等)瓶中现象变化原因5、投影展示各小组“做的最好卵石”以及学生实验记录单,简单评价。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归纳卵石形成过程,并适时板书:破碎(锤子)、磨圆(碰撞、摩擦、冲刷)-----卵石【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活动一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将岩石(砖块)敲碎、磨圆的一条主动思维线索,避免了学生因为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活动失去了思维的兴趣。通过做一块卵石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了棱角分明的岩石在碰撞、摩擦和水的冲刷下棱角变圆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四)活动二:模拟岩石风化实验1、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用砖块模拟了卵石的形成过程:破碎和磨圆,那么在自然界中形成卵石的石块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又是怎样被破碎和磨圆的?(请学生参看课文插图和资料卡,小组交流讨论,大胆猜想,)2、引导学生猜想:形成卵石的石头是从山上或岩石上掉落的;巨大的岩石,变成小块石头可能跟四季温度变化、风吹日晒、植物生长、水等有关。3、质疑:温度变化真能使岩石破碎吗?4、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①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依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填入记录表中②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投影展示并评价,(强调使用酒精灯方法和安全)③各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按实验方案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岩石的风化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岩石变化现象分析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酒精灯、烧杯、冷水、燃烧钳、页岩、火柴、用燃烧钳夹住一块页岩用酒精灯的外焰灼烧一分钟,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反复几次页岩块出现裂缝,有碎屑掉落水中页岩受热开裂页岩遇冷开裂④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岩石出现裂缝、有碎屑掉入水中)⑤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温度变化---热胀冷缩—岩石破裂5、除温度外,植物、雨水、风等对岩石破碎有怎样影响作用呢?播放关于植物生长、雨水、风等自然力量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视频短片,使学生更形象直观了解风化作用。6、师生归纳什么是风化------像岩石受到温度、植物、水,还有风吹日晒的影响,遭到了破坏,这种现象叫做风化。师板书:风化【设计意图:高山上大岩石破裂变成小石块,让学生直接来猜想原因是有很大困难的,但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图片和资料卡后,再来猜想岩石破裂的原因就容易多了。但温度、植物、风、水是影响岩石破裂的直接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有很多疑问的。所以,设计一个验证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既能打消学生的疑问,又体现了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植物、风、水等自然因素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的视频短片,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影响岩石风化除温度以外的其它因素,为学生建立“风化”的科学概念铺平了道路,也突破了本节课难难点。】(五)活动三、交流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1、提出问题:在大自然中,被风化的岩石变成了小石块从上山滚落到山下的河道中,这些小石块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2、课件展示的下列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回答。①河道上游的岩石通过什么被搬运到河道的中游和下游?(流水)②这些岩石在搬运过程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碰撞、摩擦)③你认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大小和形状有何特点?(上游岩石个头大、棱角分明;中游岩石个头小,比较圆滑,形成卵石;下游砂粒多。)3、请学生结合问题思路和交流结果,完整地说一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4、学生说出卵石形成过程,教师注意提示和补充。5、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山上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小石块脱落下来,在雨水的冲刷(板书:冲刷)和风的作用下,被搬运(板书:搬运)到河道,河道里的石块在水流的搬运过程中互相碰撞、摩擦(板书:碰撞、摩擦),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磨圆,棱角没有了,表面越来越光滑,最后变成了卵石。【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和二,学生对卵石形成有了粗浅认识,但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来总结小石块如何变成卵石仍有一定困难,因此,通过程序性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在每一个问题探究清楚,有了明确答案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整说出卵石形成过程,思路就很清楚,由此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请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都学到了那些知识?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你还想了解那些关于卵石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性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课堂中活动的方法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通过此环节,也可大概评价本节课教学的实效性】(七)拓展延伸,探究海滩上卵石的成因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河滩上卵石的成因,请同学们看看课本中海滩上的卵石图,你能以此推理出海滩上卵石的成因吗?2、学生举手回答:海滩上的卵石应该和河滩上的卵石成因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掉到海里,受到海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形成了卵石。【设计意图:评价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七、板书设计:4、做一块卵石1、风化:岩石受到温度、植物、风、水等自然因素影响下破碎现象。2、卵石形成:岩石→(风化、破碎)→搬运(冲刷、碰撞、摩擦、磨圆)→卵石八、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环节中学生表现来进行评价的。1、通过欣赏、评选卵石活动,通过学生表达自己评选卵石理由,描述卵石的形状特征来评价。2、通过学生针对卵石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滑?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教学环节来评价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出“做一块卵石”模拟实验方案和“温度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模拟实验方案教学环节来进行评价。4、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表现(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学生动手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讨论)进行评价。5、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实验记录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6、通过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都学到了那些知识?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你还想了解那些关于卵石的问题?)表现进行评价7、通过学生在拓展延伸,探究海滩上卵石的成因环节中表现进行评价。九、教学设计特色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为基础,以通过实验获得的经验知识进行类比推理为教学线索,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色。1、在教学第一环节展示与交流中,让学生之间相互观察收集的卵石,通过学生欣赏与评选最美石头的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什么叫卵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卵石的欲望。2、在“做一块卵石”的活动中,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然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进行卵石的制作,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亲历卵石的制作过程,初步明白卵石的成因,为学生突破下一环节的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恰当的引导与点拨,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模拟岩石风化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做卵石的模拟实验类比推理到自然界中岩石是怎样破碎与磨圆问题后,如果直接让学生猜想,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不够,在这个环节上有可能阻断他们的思维,打击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因此,及时为他们提供参考线索,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做出有疑惑的大胆猜测,然后利用他们的质疑设计温度变化对岩石破碎的作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符合学生实际。4、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严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5、充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有意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去思考,去推理,让他们自己寻求事物的答案,符合科学探究精神。实验记录表一:做一块卵石组摇动前瓶中现象(碎砖的数量、形状特征、砖屑等)摇动后瓶中现象(碎砖的数量、形状特征、砖屑等)瓶中现象变化原因实验记录表一:岩石的风化组岩石的风化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岩石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