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交易成本理論梁定澎編著前程出版資訊管理理論交易成本:係指交易過程中除了產品價格之外的成本,例如:買一台合用的電腦時,消費者需要搜集相關的資訊,並判斷廠商的信用,便是典型的交易成本。本章共分五節1.第一節導論2.第二節理論起源3.第三節產生交易成本的原因4.第四節交易成本種類與理論限制5.第五節交易成本理論之應用第一節導論交易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行為,而交易成本就在這些買賣中發生,交易成本理論主要為探討交易的過程當中,一些無法以產品價格來解釋的行為,而交易成本理論在資訊管理研究領域中有相當多的應用,其研究層面包含資訊系統委外、電子商務與產業整合三方面。第二節理論起源事前成本=搜尋資訊、契約協商、簽訂之成本等=監督契約執行時之成本事後成本然而不論是事前成本或者事後成本,皆屬於交易成本。第三節產生交易成本的原因1.人性因素構面2.交易情境構面3.交易標的物構面其原因共分三個構面來探討分別為其中人性因素構面影響共二點,交易情境構面影響共六點,而交易標的物構面影響為一大點六小點3.1人性基本構面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Simon(1961)將有限理性定義為:雖然人類意圖達到理性的決策,但卻受到本身認知能力等條件的限制。可能因為思考與記憶能力的問題,導致在做出重大的決策時,僅能夠做到有限理性的滿意決策,而無法找出最佳決策。人類因為在進行交易時處於有限理性的狀態,買賣時會為了達成交易,雙方在進行協商、談判時的過程時,因而產生了交易成本。3.1人性基本構面投機主義(Opportunism)Williamson(1985)將投機主義定義為:「一種基於追求自我最大利益考量下而採取的欺騙式策略行為。」即指在交易過程中雙方為求自我利益提升,而採取一些策略行為。由於雙方在交易的過程當中,無法避免自私的行為,雙方隱藏了許多不信任,因此使交易過程的監督成本大增。3.2交易情境構面環境之不確定性與複雜性(ComplexityandUncertainty)即指因未來環境充滿不可預期之變化,導致交易可能會與預期結果有所差異,有限理性的限制加上未來環境的不確定性,使雙方的契約為「不完全契約」(IncompleteContracting)。若交易一旦發生不可預期之變故,可能導致契約執行的困難、雙方爭議、執行成本上升,以及更多的協商談判成本增加。3.2交易情境構面少數交易(SmallNumberBargaining)係指當長期契約簽訂後,雙方因合作的關係,產生優於其他競爭者之經驗與資源,導致降低其他競爭者的競爭力,進而使對方在市場上的交易對象選擇減少。少數交易可分事前與事後事前:產業上可能需要特殊知識,加上投機主義者的自利因素,使市場被少數人所操控。事後:第一次得標者,將有機會搶先與對方合作,進而培養許多優勢,使續約時,會比其他競爭者具有相對優勢。3.2交易情境構面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Impactedness)雙方所獲資訊量不對等,造成弱勢為求跟進而需付出更多代價,而優世芳則藉此獲取交易利益。優勢者(資訊較多者)懷有投機主義,會欺騙另一方,導致增加交易之協商與監督成本。資訊不對稱將導致二種結果1.「逆選擇」(AdverseSelection)2.「道德風險」(MoralHazard)。「逆選擇」(AdverseSelection)買賣過程中雙方互相質疑的一種結果,如:古董店內賣家知道其商品真假,而買方不確定,因此拼命殺價以免受騙,導致賣家寧願不賣。當逆選擇發揮到極大時,交易便無法進行,而導致市場消失。「道德風險」(MoralHazard)又稱誘因問題(IncentiveProblem),係指雙方起初進行交易時並無資訊不對稱之問題,但在交易契約確定後,其中一方未遵守契約承諾,或故意改變承諾,將造成對方的成本負擔增加。交易不對稱後,將使雙方互相猜疑,使交易過程的談判與監督成本增加。3.2交易情境構面交易氛圍(Atmosphere)交易過程中,雙方信任程度的結果,倘若雙方互相信任,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反之,若相互猜忌,將使整個環境形成懷疑與不確定的氣氛,增加搜尋與協議監督等成本。3.2交易情境構面交易頻率(Frequency)Williamson(1985)將交易頻率分為「經常性交易」(RecurrentTransactions)、「偶發性交易」(OccasionalTransactions)以及「一次性交易」(One-TimeTransactions),但只有前二者需要考量交易雙方關係的維持。「經常性交易」(RecurrentTransactions)過去已有合作經驗,可能有訂定長期的契約,雙方為了使交易更加的順利,而設計較特別的交易方式。「偶發性交易」(OccasionalTransactions)雙方並未合作過,因而風險稱增高,因此只能透過一般市場交易,廠商為了降低經常性的交易成本,有二種因應對策:1.簽訂長期合約:長期與對方合作,清楚整體交易運作情況。2.內部化整合:以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來取代雙方透過市場來交易。3.2交易情境構面策略僵固性(StrategyRigidity)當組織依據策略,制訂一連串的作業流程後,邊難以將策略再做大幅度的修改,此時策略的僵固性就發生了。3.3交易標的物構面資產專屬性(AssetSpecificity)Williamson(1983)某一資產可移轉給他人或轉做其他用途而不損及生產價值的程度。資產轉換程度越低,專屬性越高。Williamson(1983)將資產專屬性分成四種「位置專屬性」、「實體專屬性」、「人力資產專屬性」與「專用資產」又於1991加入了「品牌名稱資產」及「時程專屬性」。「位置專屬性」(SiteSpecificity)廠房或土地的不可移動性,可能促使公司與鄰近廠商交易。「實質資產專屬性」(PhysicalAssetSpecificity)因應交易上的需求所投資的特定資產。例如:客製化的機器設備。「人力資產專屬性」(HumanAssetSpecificity)部分工作需要有特殊才能之人力才可進行,基本條件通常有二個,其一為經由工作學習以獲得工作技能,其二為移轉至其他職務或公司時將可能降低其生產力,因而較難移轉。「專用資產」(DedicatedAsset)廠商有時為了某一特定交易對象所需,會進行一連串的資產投資。「品牌名稱專屬性」(BrandNameCapital)品牌是日益重要的無形資產,亦當然有專屬之特性。「時程專屬性」(TemporalSpecificity)在有些交易當中,時程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若交貨及相關時稱被綁住將產生專屬性。3.3交易標的物構面高效率的治理機制與契約型態(EfficientGovernance)Macneil(1974,1978)提出三種契約型態,分別為,古典契約、新古典契約及關係契約,而Williamson(1985)將交易類型以二種交易頻率與三種資產專屬性的維度加以區分,配合上三種契約型態,說明不同的交易情況,藉此使交易雙方能選擇最佳效率的契約型態與治理方式。第四節交易成本種類與理論限制本節將分別介紹交易成本種類,以及交易成本具有特性,最後探討其理論限制。一般的交易成本分為事前交易成本以及事後交易成本4.1事前交易成本「搜尋資訊成本」(SearchingCosts)交易前搜尋資料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如商品的數量、種類、商譽、交易前的交貨地點、時間以及付款方式等等「議價成本」(BargainingCosts)交易時雙方達到共識前所付出的協商、時間以及談判等相關的交易成本,雙方目標差距越大,議價成本越高。「簽約成本」(ContractingCosts)訂定契約時所耗費之成本。4.2事後交易成本「監督成本」(MonitoringCosts)交易進行時,雙方為防止被騙或對方怠惰所必須付出之成本。「契約執行成本」(EnforcementCosts)「檢驗成本」(ExaminationCosts)「服務成本」(ServiceCosts)契約執行時,可能發生各種無法預測之情況所付出成本。交付貨品前後,所支付之檢驗成本。商品銷售後,通常需要售後服務,此種成本為服務成本。4.3交易成本的特性交易成本的特性主要分為三方面:1.「不可能為零」:交易成本僅可能最小化,但不可能為零。2.「隱蔽性」:行動組織通常會保護自身進而隱蔽。3.「不可量化」:交易成本難易量化的特點,是它與其他成本重要的區別。4.4交易成本理論之限制1.交易成本理論的限制在於交易成本難以衡量的,例如「投機主義」、「有限理性」等因素(Williamson,1985)。因此交易成本理論僅能解釋一部份交易產生的原因。2.交易成本理論基本上仍假定決策行為是理性的,因此並未考慮到人性中許多感性因素,而這些因素往往會大幅影響交易的過程及其成本。4.4交易成本理論之限制Dietrich(1994)認為交易成本理論再組織應用上有二個主要的限制。1.他認為公司的存在不能單以交易成本理論來論述,因為公司的主要任務是要管理產銷流程,市場本身並不能生產,只能媒合這些「產銷」單位(Barkley,2005)。2.Dietrich認為Williamson在比較不同組織形態與治理機制間的成本交易時,假設它和科技或生產成本無關,而忽略了它們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Barkley,2005)。第五節交易成本理論之應用交易成本理論在資訊系統委外的應用,其議題如下:Alpar&Saharia(1995)委外的功能與範圍。Clemonsetal(1993)委外風險。Walker&Weber(1984)委外決策模型。Nametal(1996);Aubertetal(1996)專屬性對系統委外的影響。Groveretal(1996)委外成功原因的探討。第五節交易成本理論之應用Liang&Huang(1998)根據實體與網路兩個不同的銷售通路中,所產生的不同交易成本,分析哪種商品適合在網路上販售。HagelIII&Armstrong(1997);Benjamin&Wigand(1995)網路的興起也讓交易雙方的互動關係從實體環境演變至虛擬空間中,使企業交易活動行程共享網路資源之社群Ajit(1995)認為經此過程行程之網際網路空間中,透過特定廠商資訊技術的利用與結合,可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進而增進交易價值。第五節交易成本理論之應用本節以Liang&Huang於1998年在「決策支援系統」期刊上發表的「電子市集中顧客購物模式之實證研究-交易成本理論之應用」舉例研究問題:1.甚麼產品與服務是適合在網路上進行電子化交易?2.這些商品又為什麼適合?第五節交易成本理論之應用研究結論經過Liang&Huang的研究後,得到三個結論1.透過研究後,發現花與書在網路上訂購勝於鞋子、牙膏、微波爐。2.顧客經驗學習會影響網路購物。3.網路購物受交易成本影響。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