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分析__齐康·武夷山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域建筑作品分析——齐康·武夷山庄目录··【前言】【建筑师背景】1.1个人简介1.2理论思想1.3代表作品【作品分析-武夷山庄】2.1建筑概况2.2建筑与场所2.3建筑平立面分析2.4空间布局特点2.5形体特征2.6材料运用2.7小结【前言】“地域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实践。其后,弗兰姆普顿发展了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的地区主义致力于反对现代建筑场所感和意义的缺失,企图通过文脉的力量赋予建筑场所感和深层意义,打破对现代科技文明“普世主义”的迷信和依赖。时至今日,地区主义又衍生出基于绿色或生态设计的“新地域主义”,以及向全球化妥协的所谓“开放的地区主义”。以上对不同领域内地域主义内涵的简要辨析,是为了在更广阔的概念坐标系中清晰地定位建筑中的地域主义。在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中,抗拒标准化和大规模机器生产、强调个性和地方身份认同与归属的创作探索和努力始终未曾停止,并仍将持续下去。在历史长河中,地域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界影响范围最广泛、时间最长久。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产生。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主要着眼于对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的提取和继承,把延续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作为体现、发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和途径。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一股将民居、园林、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等相结合的复古潮流。建筑师们在没有受到明显的风格影响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技术和文化条件的建筑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新乡土建筑等西方建筑理论陆续传入国内,中国建筑师们对地域建筑的研究从之前的自发状态慢慢具有了自觉意识。然而,受后现代乡土主义与符号学理图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不断杂交各地乡土建筑的外在符号或片段,其追求地方特色的努力反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建筑中地域特色的丧失,造成了新的千篇一律。21世纪以后中国建筑地域性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地域建筑特色的表达超越了基于符号学和文脉主义的形式模仿、片段移植,开始尝试向建筑本体的回归。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建筑师背景】杨延宝齐康王澍杨延宝(1901-1982):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齐康(1931-):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师从杨延宝。王澍(1963-):艺术家,建筑师,教授。师从齐康。2012年普利兹克获奖获得者。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一个是我,齐老师(齐康)算半个”。谈及这段往事时,齐康说,“当时学位委员会就有人跟我说,这小子怎么这么狂啊,但我觉得年纪轻的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就缺少这种狂。”“狂妄”的王澍语出惊人,认为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及他。但是,齐康老师是他承认的除了自己之外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可见齐康老师在他心目中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齐康,感受齐康先生的魅力,学习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1.1个人简介•齐康,男,1931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南京,1952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师、规划师、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起担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职务、1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获首届中国建筑界的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以最高票数当选。1931年10月28日生于南京的齐康,自幼酷爱绘画,姨母是一位中学美术老师,常从教堂里带回画片,让他照着临摹,这些图片深深吸引了他,也激发了他对绘画的热爱。而齐康的父亲齐兆昌则是中国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之一,主持建筑过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华女中、金陵神学院等诸多建筑,现在南京大学的教学楼西大楼,以及甲、乙、丙、丁一片宿舍区,都是当年齐兆昌设计的。父亲的鼓励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齐康和他的哥哥们都先后走上了工程技术之路。1949年,18岁的齐康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更是幸运地碰到了刘敦桢、童隽、杨廷宝等诸多中国建筑界大名鼎鼎的良师。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的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学至中国科学院院士、官至江苏省副省长,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民国外交部大楼等建筑的设计都出自他手,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的方案。正是这样一位大师,在齐康的记忆里却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接到一个什么工程,总是从设计到施工到验收全程负责,不仅要指点工人怎么干,时不时地还自己动动手。齐康说自己在后来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一直都谨记着杨老师当年说过的一句话,“能将一座厕所设计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而他主持设计的纪念性建筑也都遵循了杨老师当年说过的“设计纪念性建筑,可以是古典的比例、现代的手法”这种原则。如今的齐康,已被业界公认为建筑大师,却仍然常常自谦说自己的创作实践还很贫乏:“如果在我设计构思时老师还能像做学生时给我改图指导该多好!学无止境,我常常在创作中怀念过去教导我的老师。”1.2理论思想齐康先生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他的建筑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齐康先生认为研究东方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各式的建筑情况,还应该包括现代城市规划的风景园林设计。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西方优秀的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发扬中国自身文化。“纪念馆之父”因为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参与设计了诸多纪念馆,齐康在坊间有“纪念馆之父”之称。在谈及自己对纪念建筑的设计理念时,齐康说,设计纪念建筑是建造一座教育人的基地,而设计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只有经过自身的学习获得感悟,加上必要的手段,才能使设计获得成功。有这么一段轶事:1989年杨振宁去南京,提出要参观纪念馆。当齐康陪同他沿着卵石铺面的广场绕场一周、将出门口时,杨振宁突然深沉地对齐康说:“这座建筑设计作品是成功的,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事件,我在青年时代,经历过那种压迫的苦难……”他还请求齐康给他一套纪念馆的幻灯片,“我要带回去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曾有的这一段过去。现在的一些学生们,总认为世界已经和平了,大同了,但他们还应当懂得历史,这是事实。”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因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传承、转化、创新是其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传承是一种历史文化更新,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转化是结合;创新是独创。建筑应该是文化的、生态的、情感的、智慧的,地域性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武夷山庄(右图)是齐康在地域主义建筑创作上的优秀诠释。建筑以独特的风格与环境融为一体,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延续当地悠久的历史文脉,突出了闽北民居特色。曲径回廊,浅滩流水,人工与自然模糊交融,促成了武夷山地区建筑“武夷风格”的形成,是“新乡土主义”的经典代表作。经典语录•“建筑师完全是艺术家也不可能。因为建筑师是工程技术和艺术的一种结合,但它牵扯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于心理学、地理学等等的研究。你要在一个历史阶段、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盖什么样的东西,规划局批过去了,但在他的手下不知道批了多少可盖不可看的东西。我总觉得没有比提高全民的建筑意识观更重要的事儿了。这你我们皖南民居,老百姓都能自己盖嘛,盖得比你建筑师还好呢。”•“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坐标的。比如说一个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南京如果不是因为有中山陵、夫子庙等一些特色建筑,也就不能区别于其他城市。而现在的城市建设就显得太突飞猛进了,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必须贯彻到规划和建设的每一步中,因为一个建筑万一建起来了,想把它拆除或炸掉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因而,建筑师或者说城市建设者必须研究一个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齐康院士指出中国现代建筑的“三宗罪”,并直言现在中国的建筑正逐渐“沦”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品。•第一宗:没有经典。目前中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形形色色的建筑群好像雨后的春笋,但是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却是凤毛麟角。南京的夫子庙、雨花台、总统府个个都称得上是经典,花费的钱也不是很多。但是纵观现在盖起的栋栋高楼,真正能流传下来,并能真正代表南京城市特色和历史的微乎其微,而且花费的金额都不在少数。•第二宗:崇洋媚外。随着外来产品与观念在我国的大行其道,目前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股新的崇洋媚外的风气。目前中国每年的建筑总量非常巨大,而很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往往都落入外国建筑师的手中,自己的建筑人才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这都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可以说,中国已成了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所。•第三宗:规划无序。目前,城市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的总规划设计师往往就是这个市的书记、市长,没有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他指出,建筑设计对于专业的要求相当高,没有专业知识做依托,根本设计不出一个像样的作品。所以他强调,在城市建设规划上要花大力气去研究,而一些技术上的执行把关应该交由技术专家来做。1.3代表作品•福建武夷山庄1981-1983(图1)•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1988(图2)•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1996(图3)•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1999(图4)•河南博物院1999(图5)12345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杨延宝先生、齐康先生主持扩建修整工作,旨在纪念革命先烈精神之永存。20世纪90年代,再次对其展开全面的设计建设工作。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设计构思及创作诸要素的匹配、整合,从历史环境以及现状环境着手,对纪念性建筑创作设计进行了探索。这是齐康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始建于1999年,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南北轴线上,依周恩来铜像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等建筑。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99年,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蕴含了中国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是郑州市地标性建筑。虽然齐康先生的代表作品中广为人知多为纪念馆建筑,但是他在地域主义建筑创作上的理念及手法则在武夷山庄表现的淋漓尽致。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武夷山庄,先后获得“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精品”、中国旅游饭店标志性建筑和8项国家级建筑大奖,被国际建协(UIA)20届世界建筑艺术展组委会评为“当代中国建筑精品”。至今谈起武夷山庄,齐老仍激动不已,他说,那是设计的一种文化。他认为武夷山地处赣、浙、闽三省交界处,是各种民俗文化的交汇点,同时又是著名的旅游区,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要追求情感、诗意。并且就地取材,用最简易的手法换取最大的效益。【作品分析-武夷山庄】2.1建筑概况•功能定位--旅游、观光旅馆•地理位置--福建省武夷宫北端•服务对象--主要是海外侨胞•建筑设计--齐康、赖聚奎•建造时间--1981---1983年•建筑风格--闽北民局特色•建筑规模--主楼面积约2500平方米,以二层为主,共32间客房,采用混合结构N建筑设计特点:①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宜疏不宜密、宜淡不宜浓”的原则②依山就势,既突出闽北民间特色,又具江南庭院风彩③高低错落,楼与楼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曲径回廊,浅滩流水,池塘小桥等景色,浑然一体,形成人工自然化,自然人工化的格局2.2建筑与场所在环境处理上,建筑与风景环境水乳交融般的结合是其首要特征。武夷的奇山秀水被置于重要地位,建筑起装点的作用。有效利用地势高差,创造出经济、实用、富有情趣的多层次复合空间的形象。武夷山庄总平面图从立面图可以看出,场地地形复杂,建筑高低错落,房间布置疏密有致。一组组斜坡屋顶形成韵律感,同时又具有变化。交通流线分析:一层,进入建筑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