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二章美的形式与形式美-合
第二章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美有具体的物质形式。美,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从内容上说,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从形式上说,美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第一节美的内容与形式一、内容与形式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所谓形式,就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形态,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内容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基础,形式是为内容所要求的存在方式,因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形式影响以至制约着内容的表达。二、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1、西方美学史上对内容与形式的认识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形式”说孤立地从美的形式方面看问题,割断了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无法解释:表现着同一形式规律的事物为什么有的是美的,有的却是丑的。美绝不仅限于形式,它有内容,又有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从根本上说,美的形式离不开内容,是由美的内容决定的。即使是某些较为抽象的形式美,也隐含着某种人们不易觉察的社会内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半坡彩陶鱼纹,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塔尖,体现着通向天国的含义。抽象的形式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其实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在西方美学史上,深刻地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是黑格尔。他提出:“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小逻辑》)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美的内容是体现“绝对精神”的“理念”,美的形式是显现理念的“感性形象”。“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黑格尔关于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不可分离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但有可取之处。2、马克思主义对内容与形式的认识(1)内容与形式的历史内涵依照马克思关于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美的内容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力量,是在具体形象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美的形式则是显示这种自由创造力量的感性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2)形式表现着历史的内容由人类实践所创造的对象,已经现实地打上了人的创造力量的印记,它的外形的改变直接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它的形式中包含着美的内容。那些尚未经过人类实践直接加工的对象,如极光、太阳、星星等,虽然它们的光辉形式并非人的直接创造,但从人和自然的总体关系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些对象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进入了人的生活领域,以其千变万化的色彩、状貌,适应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间接显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虽然它的光辉形式并非人的直接创造,但从人和自然的总体关系进行考察,它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领域,适应了人类的需要,从而间接显现着人的本质力量。(3)形式的审美价值来源于人类的创造事物的形式本身既是事物自身正常发展规律的体现,又与人类生存需要相符合,人类不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它,肯定它,而且还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它,因而,单就形式本身而言,它也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人的创造力量。如果在人类的创造中,在注意充分发挥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外部造型作进一步加工,那么,这类产品的外在形式,便成为人的审美理想、创造力量的感性显现,就可能使产品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美的价值。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注重石器的外形加工,将石面磨光,造型几何化,甚至刻上了装饰线条。于家沟旧石器时代遗物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广义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如闻一多的诗讲究形式,我们说有形式美。狭义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等)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狭义的形式美,是指某些既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而又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那种形式的美;通常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这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如黄金的光泽,建筑物的造型。黄金首饰就是典型的形式美一、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眼睛和耳朵是人类的两种主要的审美感官,它们分别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光和声的物质刺激,并能感受到审美愉快。眼睛感知光,确切说是感知波长在390到77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由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所引起的反射,使我们感受到不同的色彩。由于物体不同表面上反射和透射不同光波的作用,还使我们感知到现实事物的不同形状。而耳朵接受声音,确切地说是接受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对于以眼睛和耳朵为主要审美器官的人来说,外部世界的三种自然属性——色彩、形体和声音,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属性的,即可传达和获得某种感情意味。而作用于耳目之外其他感官的温度、气味、滋味等的属性,在审美上只有辅助作用。1、色公元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第一次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将太阳光析解为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光带,揭开了色彩的秘密。由于物体对色光具有吸收或反射的功能,一切物体才呈现出种种颜色。色的物理本质是波长不同的光。例如,我们看到红旗是“红”色的,是因为红绸吸收了其他各种光线,而把红光反射出来的结果。某一物体对色光全部吸收,就呈黑色;反之,全部反射出来,就呈白色;若对每种色光都有部分吸收与部分反射,则呈灰色。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动人的情感反映的信息。例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平静而稳定的,等等。事物的形体,同样也可以传递感情意味。但比较起来,在表情方面,则形体远远不如色彩强烈。阿恩海姆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不同的人面对一定的颜色,虽可能产生各有特点的联想,但却也会有着明显的共同性。例如,红色使人想起火和血,因而带有热烈、兴奋的情绪;黄色使人想起灿烂的阳光,所以感到明朗的温暖;蓝色使人想起天空和海洋,因而带有平和、宁静的情绪;绿色使人联想到绿色的植物,产生生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感受;白色使人想起雪,带有纯洁、凉爽的意味,等等。色的联想,是在人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由于传统习俗,某种色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使色彩获得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红与火和血联系,用于交通信号,则意味着有危险,其涵义是禁止通行;在西方,据说耶酥的血是红葡萄酒色的,所以红又象征圣餐和祭典。黄色,在中国过去是帝王之色,象征皇权和高贵;而基督教却作为犹大衣服的色,因而在欧美是最下等的色。在京剧脸谱中,色彩被赋予象征人物性格的特定意义:红脸表忠义,黄脸象征勇猛而残暴,蓝脸表刚强,白脸奸诈、阴险,黑脸憨直、刚正。2、形具体可感的事物的形态,包括自然物形态和人造物形态两大系统。单从事物形态角度来说,人类的劳动实践几乎都可以看做是造形活动。原始时期的许多产品,都是从对于自然物形态的模拟开始的。这种模拟造形活动促进了人类对于形体及其规律的抽象认识的发展。在历史上,很早就产生了事物的抽象形式的表示方法。抽象形式的组成要素是抽象的点、线、面、体。研究抽象形式的空间关系的科学是几何学。美学所要研究的则是抽象形式的审美特性。线与形的交响乐云南元阳梯田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物体的不同的面相交而形成线。人们从实物的轮廓、不同面的折角中抽象出线条来,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语汇。线条可以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它们的审美特性各不相同: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给人以运动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断续,折线形成的角度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各种线的有规律的组合,带有明显的感情意味。如垂直线给人以稳定感和均衡感,表示严肃、庄重;水平线表示安宁、静穆;斜线与兴奋、迅速、骚乱、不稳定相联系,具有明显的运动感。线的组合带有明显的感情意味线应用于艺术。绘画艺术的语言,主要是色彩和线条。我国绘画艺术历来重线条,利用线条造型和传情成为我国绘画、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绘画主要利用线条的审美特性,进行各种构图,以取得不同的审美效果。我国书法艺术更是纯粹线的艺术,单靠线条的运动可以表达书法家的情志。书法艺术是纯粹线的艺术,线条的运动可以表达书法家的情志王曦之《褚摹兰亭序》点的扩大就成为面,线的宽度扩大也成为面。绘画的色块就是面。明确的平面形,都有一般的审美特性:底面水平的金字塔式的三角形有明显的稳定感;倒置的三角形则恰恰相反;正方形含有方正刚直的意味;圆形则有自我满足、周而复始之意等等。这些平面形、立体形的一般的审美特性,在建筑、工艺、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门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光.色.线.形的意境__乌镇西栅街夜景欣赏3、声声音同色彩一样,是物质的自然属性。现实世界中许多物体都可发声,由耳朵这一听觉器官接收。嘈杂而无规律的噪音令人头昏;和谐而有规律的乐音则可使人感到悦耳动听。如果对自然界的乐音和噪音加以挑选,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旋律、调式、速度、节拍、曲式等)进行组合,并在时间中展开,那么就产生了优美动人的音乐。声音,具有一定的模拟功服、象征功能,但是,最为突出的,则是它的表情功能。近代实验美学家应用各种仪器测验证实声音不仅影响人的神经,而且对于血液循环、脉搏跳动、呼吸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声音的强弱大小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和人的生理心理机制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可以由声音引起上升-昂扬、下降-低沉以及悠婉、清脆、哀伤、呜咽等情绪反应,这就使得本无情感因素的外物的声音带上了情感意味。音乐的表情性于是更加明显。“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对音乐的唯物主义解释。音乐的表情性,在于移情作用。我国晋代的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注意到人的心境对于感受声音的影响,但他完全否定声音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不正确的。自然之声本无哀乐,人为之声则必有哀乐,表达一定的情绪。久而久之,人们对于自然之声的感受中也加进了相对固定的感情意味。嵇康否定声音的表情性能,结论是片面的。奥地利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则宣称声音的美完全是一种形式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他进而断言:“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论音乐的美》)一般认为,音乐的构成要素乐音,可以带有一般的抽象的情感意味,但组成具体乐曲却必然同作曲家的一定社会思想感情相联系。汉斯立克无视音乐作品的社会意义,显然也是片面的。二、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必须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会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杂乱无章,一般说来是丑的。1、两种组合规律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可分为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及总体组合关系两个方面。属于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主要是匀称和比例、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属于总体组合规律,主要是和谐——多样的统一,它包括对比与调和两种类型,此外还有不和谐的和谐、不统一的统一等。事物形式要素之间的匀称和比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总结抽象出来的。我国木工祖传的“周三径一、方五斜七”的口诀,古代画论中所说“丈
本文标题: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二章美的形式与形式美-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