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宁波鄞州博物馆观后感
宁波鄞州博物馆观后感——历史的传承假日阳光灿烂,于是我和同学去了宁波鄞州博物馆参观游览。虽然一开始的确是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可是到了目的地,我猛然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享受,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感官的宏伟。博物馆毕竟是博物馆,那种古老韵味是怎么也藏不住的。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拉力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触发着我们的身心。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2000多年前的句章故城遗址,到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再到它山堰水利工程、百年老外滩,宁波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本来对宁波博物馆毫无兴趣的我不住地大呼惊奇。宁波博物馆位于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是全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之一,投资2.5亿元,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由宁波市、鄞州区两级政府共建,同时也得到了董氏香港慈善基金会、李达三等海内外机构和宁波籍人士慷慨捐资。其“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尤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将成为宁波城市未来“遗产化”式的建筑物和文化景观。而据我所知,宁波市博物馆于2008年12月5日正式向市民实行免费开放。这座建筑的设计方是中国美院,主创设计师是王澍先生,利用废弃老房子的建筑元素,使新建筑在既不拙劣仿古的基础上,又传承了传统韵味,同时还充满现代感,这是设计师王澍的一贯风格。实际上,这并不是他在这个城市留下的第一部作品,位于外滩的宁波美术展览馆,也是一座有着类似风格的建筑作品。从建筑风格而言,相比较中国城市中太多的平庸的公共建筑,宁波博物馆确实显得异常另类。它的建筑外形似船,据说又是山形,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它的让人难忘的外墙设计,这座建筑的所有外墙全部由破旧的青砖、瓦砾等构成,有些地方甚至故意留下了竹排压在混凝土上的粗糙印痕来作为建筑的表面。这些装饰外墙的数以百万计的青砖片瓦全部来自于宁波这个城市历次的城市改造和民居拆迁,那些废墟中的老房子的砖瓦,被建筑设计者用心的保留下来,最终,使用在这座崭新的建筑的外墙当中。这座新建筑立即因此而获得了历史的沧桑感。难怪我有一种浩然大气的感觉。看了轰动的外观,我们进入博物馆,先是从室外广阔的空间进入到一层局部架空的灰空间中。此时无论从场还是视线都为参观者做了心理与情感上的铺垫。其中的藏品步移景异,叹为观止。一层主要空间是大厅及特展馆。大厅起着咨询、汇集与分散人流等作用;特展馆即临时展馆,展馆区域呈现“凹”字形,且能满足大型展览时,参观流线能一次完成,避免重复路线。中央区域是一个大楼梯,楼梯下部的空间被用作一个放映厅,可容纳63人观看视频节目。一层可选择自动扶梯先上到一二层之间的夹层,具体也就是贵宾室和几个安全出口,再做扶梯上二层参观。也可选择单跑楼梯直接上到三层(原因是二层平台上的门不开放)。二层主要空间是三个东方“神舟”宁波历史博物馆和一个艺术品商店。参观流线依次经过三个陈列馆,由单跑或自动扶梯,到达三层。在二层,有两个共享空间,在这里参观者可有更多的视线交流,增加趣味性,达到共享的空间效果。同时,在西边亦有一处庭院,庭院周边为通向三层的交通与休息空间。建筑师以一种磨砂玻璃让参观者与自然交流,磨砂玻璃的肋条与庭院中的竹子刚好相映成趣,十分和谐。二层参观完展厅,南端有一个大楼梯,直接连通三层,我们通过踏步数估计这里每层层高有8-9米,可见博物馆建筑队层高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三层是儿童馆、竹刻馆、民俗馆。但比较新颖的是三个馆是相互独立,参观者从一个馆进入另一个馆必须经过室内-室外-室内的空间转换,而三层的室外空间有许多的亮点,比如南部的大楼梯,因为其下部没有视线的遮挡,所以使得建筑的南向景观非常的好。此外,由于通透的栏杆,使得站在最高处与下部空间也有很好的视线交流。在二楼的中间部分,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露天的休息所在,仿佛传统建筑的天井一样,阳光从这里直洒下来,洒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上,竹林的四周,是木制的长椅——我很欣赏这个设计。其中,我对陈列的古朴生活展示印象比较深刻。那里摆放了齐全的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具,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以前所不能了解的东西,得到了很多知识。我不得不感叹劳动人民的艰苦但是又非常伟大,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慢慢转变来的,其中的曲折不容置疑,看到了那么多东西我非常震撼,今天感慨颇多,收获亦颇多。游览了整个博物馆,我们都仍旧沉浸其中,恋恋不舍,要不是时间有限,我真想再多去看几个来回,好好过过我的眼瘾。真是大饱眼福啊。博物馆就如同一个大世界,我们游览整个几千年的文明,穿越时空,看着时间的痕迹就那么迅速的划下了,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好好的看上完整的那么好几遍。从刻画在这里的变迁我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祖国的兴旺昌盛,我们也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不管微小也好,博大也罢,我们只要心在一起努力就好了。
本文标题:宁波鄞州博物馆观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6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