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2.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3.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教学设想一、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二、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引导一、课前预习。(作业: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呐喊”;我眼中的鲁迅)二、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研究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三、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习惯于将鲁迅称之为“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试着把鲁迅当作一个朋友,不关注他辉煌的结果,只来看看过程,关注他在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复杂万端的心态、情绪,他的焦躁、感伤、痛苦、孤独以及更重要地鲁迅怎样从这内心的炼狱中挣扎出来,找到正确的道路,成为“反抗绝望的战士”。问:初中时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小说?明确:《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二、简要谈序自序: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代序: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特点: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厚三、分析课文引出“梦”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问:是什么的“一部分”?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写作特色。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请大家思考: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A、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至此,完成表格。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B、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C、分析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投影:“命名含义”)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四、课文总结提问:1、鲁迅的这篇《自序》主要叙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来由。2、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两大两大特点?(1)、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附表如下)时间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1898-1897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1898-190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1904-1906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1907-1909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1912-1917北京抄古碑苦闷沉思,思索追寻1918-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2)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①夹叙夹议的笔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本篇采用生动的记人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笔法,把书序写成了文艺性的散文,使序文与集子中的小说风格协调一致。②叙事注意选取典型材料叙述时,注意选取典型的事例,以一当十,将经历写得要言不烦,详略相宜③议论中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议论时,尽量运用形象的比喻,具体生动地剖析自己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广。五、思考:你怎样认识鲁迅的寂寞?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六、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明确鲁迅“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的?同时背诵附录《自嘲》。2、由鲁迅回忆自己梦的产生、对梦的执着,你能不能谈谈自己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你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资料库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1.《呐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己》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明天》1920年6月《一件小事》1920年7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风波》1920年10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端午节》1922年6月《白光》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2、鲁迅作品简介作品集简况: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集》《华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