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2、我国税收的特点。第六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民意劳止,汔可小康”,是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过上不愁吃、不愁穿,并略有结余的生活。现代意义的小康,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较高,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注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所享受的民主权利和生活环境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缩小地区、城乡、阶层差异,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使城镇人口比例明显增加。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一)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观光型农业成为一些地区新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产品深加工行业蓬勃兴起,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2、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第一产业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先是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呈不断上升趋势(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1、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1、原因: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大,经济总体水平低、交通运输条件差,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体现: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经济不发达。(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体现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材料:由于地域的差别和政策的倾斜,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个别地方还处于温饱型阶段。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悬殊很大,2006年,广东的GDP总量为25969亿元,西藏为290亿元。上海人均GDP为16万多,贵州为3万5千多。三、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图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能源耗竭损失占GDP比重资源节约型社会(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模式。过度砍伐导致土地沙漠化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资源的良性互动关系;二是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2、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关键点。4、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5、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1、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关键点。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4、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