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之一“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2009年2月2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新浪网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专家、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要形成一个对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的共识,这是一个大前提。如果我们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那我们的很多具体的改革往往会徒劳无功,甚至是过了十几年、几十年还在原地徘徊,所以形成一个改革的共识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对教育理想的共识。”围绕《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还将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在内的社会力量就教育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形成政策建议提交给的《纲要》领导小组,供决策部门参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学校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呢?早晨到学校早自习,上半天课,中午吃完饭,然后午自习,下午上半天课,如果是住宿生晚上要晚自习,如果是走读生,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复习,十点、十一点睡觉,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北京市一位高二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状态。“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了,根本不给我们一个缓解压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天天泡在网络世界里沉迷不能自拔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不知道这种教育制度能不能培育出能力比较全面的人;但是如果是想培养一个在精神上很坚强,可以正视现实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失败吧。”这位名叫权心(化名)的男孩呼吁,“如果可以的话,如果教育可以改革的话,那我希望代替广大学生说,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就是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哪怕是多一点休息时间。”“作为北京首次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实验者,我认为课改的优点在于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贴近时代步伐,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但也存在着问题。第一,学分制影响下,考试不仅数量多了,也重要多了,教材量猛增,半个学期就10本书,一个学期将近20本书,因为教材猛增,疯狂地赶进度使我们的学习质量很难有保障;第二,课改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内容不连贯;第三,一些必修课本词句烦琐、晦涩,不容易懂。第四,某些学分设置在我们的学习进程中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负担。”对于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改,另外一位正在读高二的女生如是评价,“虽然课改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去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在这样的课业负担下,似乎这些东西意义也不太大了。”“就农村教育而言,加大教育投入并没有解决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低,孩子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教材不适合农村,越来越多的教材只是关注到物质的层面,图片、文字可能增多了一些农村的题材,但是关于农村真实的命运没有明确的阐述。就流动儿童教育而言,有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给孩子很高的成绩,家长很满意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如实反映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巫金爱以自己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的实践调研经验,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我们的教育究竟教给了受教育者什么?是每天大量的作业,还是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装着应试教育的内容?在“‘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三位学生的发言,都说明着一个事实: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他们想要的。★家长:学校给了孩子们什么?中国中小学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难过,也让家长们忧心。“我到底该怎么办?”研讨会上,中国青年报记者梁国胜、一位三岁孩子的父亲正在为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头疼不已。这位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在私立幼儿园接受的“快乐教育”的理念,使得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不能胜任和经过现有教育体制内的层层选拔。同样,另外一位家长鹿永建也在为自己的孩子是否要上奥数班而烦恼。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从春侠则展示了她女儿周末要完成的作业:读三篇文章,写三篇读书笔记,每篇需要30分钟;语文练习册共6页,需40分钟;写字练习2页,需20分钟;一篇日记,需一小时;数学习题、数学测试卡、口算300道。从春侠算了算,“以上作业共需四小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成长,学校教育就是在训练孩子做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向蓓莉刚刚把自己的女儿从一所名声特别好的学校转到另外一所相对普通的学校。她说自己的女儿很高兴,因为现在的老师不会让他们大量做练习。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题海战术,因为很多老师认为题目做的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中国的教育教会学生考试,而美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生活。”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通过对女儿在中美两国所接受的教育进行比较后得出如上结论。他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应该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重视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给孩子报很多的音乐班,绘画班,却忽视孩子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方针怎么了?“我们要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等理念还基本是1950版的,基本就没有升级换代过,这个现实是非常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发言中说。北京教育科学院院长时龙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确实需要调整。目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没有全面体现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的新精神和新要求;第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体现得并不充分;第三,像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公民教育这样一些重要的教育基本理念有待明确;第四,语言论述也有待规范,比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提法,“接班人”十分重要,但是接班人不是法律语言,且不如培养现代公民、国家公民说得更明确。第五,目前的教育方针更多的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全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理解。杨东平分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源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最高理想的描述。但建国60年来,这个目标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拿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来规范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学校教育”,结果把全面发展变成了平均发展,变成了平庸发展,最后普遍培养出的是一种被人称之为叫“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宋霞提出,每个孩子在自由生长的时候,各个方向都是有枝节长出来的,可是到了初中、高中,长得歪的枝节就会被砍掉,只剩下学习那个方向的枝节保留着,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得到肯定。因此,教育方针影响下多元化教育评价的体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著名作家、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教育方针、目标是教育的灵魂,但今天的中国教育处在一种断裂的状态,现有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没有多少人理会,不起什么作用。中国老百姓的教育方针就是只要孩子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方针,这就是教育目标。孙云晓说,现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现象叫“童年恐慌”,即当儿童面对巨大的压力时,由于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而出现的一种较持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他质疑,“这样的一种教育,这样的教育方针有什么用?”教育方针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元婕发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方针、目的的表述截然不同。例如,我国对“人”的表述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日本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教育目标均未要培养公民,其中美国特别提出,要培养21世纪中的公民;泰国更是提出了要培养“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教育方针在人的表述上,把人工具化了。”郭元婕博士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般依次体现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三个层次上,而我国关于教育目标的表述中,将国家发展放在第一位,个人发展隐藏在后面。其次,相对来说,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仍然是阶级斗争和以政治为纲的路线的延续,是一个政治视角下的教育方针的表述,而不是社会视角;从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我国把最重要的词汇表述放到培养“接班人”上,是一种继承的工具;从遣词造句来看,我国教育方针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表述,而国外的表述则更加人性化。“我们培养的是听话的学生,而不是有创造力的人。”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郭元婕认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值得深思:“究竟培养成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还是培养成一个听话的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提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建立以“公平的发展”为特征的新的教育发展观。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更新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新的教育方针应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应将公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新的教育方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从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其他与会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注社会和人的发展教育方针最应关注什么?时龙认为,教育方针最关注的应是两个发展:一个是社会发展,一个是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所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的发展能力为本,以全民教育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以终生学习为本,亦即目前我国教育界所讲的“素质教育”。时龙说,新的教育方针需要体现几个基本要求:第一,体现时代要求,要体现中国特色,要体现教育的基本理念,要体现人的发展基本需求,同时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素质教育、全民教育、公民教育、终生教育、创新教育等基本理念。新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着力于人力资源开发与全民终生学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现代公民。★重视生活教育杨东平认为,我们针对应试教育严重的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在这个理念从教育学理论角度讲是很不完美的,难以翻译成英文,虽然它的针对性是很清楚的。五四一代的教育家,以陶行知先生为代表,提出的教育理论是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理论,这就是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要解决的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书本和经验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样的问题。它源自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加上中国化的改造,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进行过大面积的实践,而且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具有非常贴近的亲缘性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来源。总而言之,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改变今天的教育现实仍然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它不仅仅回答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而且能够回答、处理关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些基本问题,是一个能够统辖各种问题的顶层的、整体性的现代教育哲学。所以,如果用生活教育来取代素质教育,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提出,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与传统文化割裂。培养现代公民,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逄飞建议,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体制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与体制内教育结合的制度空间。教育学者王丽认为,在拟定21世纪中国的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应该立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目标。比方说君子三大德,就是智,仁,勇。还有比方说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或者古典教育当中所蕴含的培养人的一个教育目标的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或者对人最高的一种理想追求。第二,同时我们又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参照今天发达的国家,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对教
本文标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