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理论学习提纲一、关于校本教研1.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如何开展校本教研?(1)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自定个人教研学习、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2)同伴互助。以学科组和学习型办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的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现。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人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要引导教师正确处理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要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优秀教师群体。(3)专业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名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学校优势专家群体,聘请特级教师作为校本教研顾问。同时,将国家及本省市的教研专家请进学校,引进他们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作为新的教研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立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建立学校之间,学校和教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发挥教研机构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构建新课程实施的合作教研氛围,逐步形成教学、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二、关于课题研究1.常用的科研方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教育科研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所谓调查,就是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事物的情况;所谓研究,就是分析搜集到的资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育科研中的调查研究,就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资料,对教育某方面问题的现状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或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所谓文献研究法,就是从所要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出发,搜集与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或者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3).实验研究(控制条件)法实验法,就是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从而验证假设、探讨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科研方法。教育实验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一种要求比较严格、较难掌握和操作的研究方法。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实验研究法在许多中小学科研工作中得到了普遍采用。(4).个案研究法俗话说,一滴水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一粒沙中反映出整个世界。个案研究法就是这样一种通过研究个体反映总体的方法。它是以某个具体的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考察其具体的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研究相同、相似或相对的问题的范本或借鉴。这样被考察的具体单位就是一个个案,它可以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包含若干人数的特殊群体(这时候整体就形成了一个个案);它也可以是一种事物,如一所学校,或者一种特殊的现象,如一所学校的某项教育措施。从研究手段上来说,个案研究其实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5).行动研究法顾名思义,行动研究法就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开展研究,它是一种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科研方法。这一方法目前正日益受到教育科研者的关注。行动研究法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最早应用于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领域,后来应用于教育科研,很快受到普遍欢迎。(6).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进行课题设计、论证时,通常需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过程,预期成果等。3.你认为什么叫微型课题?由教师个人自主选择,着眼解决自身教育操作的实际问题,提升实践智慧,唤起教育自觉的一种个性化、短周期教育研究项目。4.微型课题有什么特点?切口小,周期短,人员少,成效快(实、好)5.从以下课题(问题)的名称来看,哪些不适合作微型课题研究,谈谈理由。课堂提神用什么招;城市中学如何开好家长会;中学女生心理特征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前两者适合,后两者不适合。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加入了要对学生“严慈相济”的要求,对此,你怎么理解?四、教育法规案例分析某天,某小学生何某趁陈老师上课板书之际,偷偷在下面抽烟,陈老师发现后叫他交出香烟,但何某再三否认自己抽烟。于是陈老帅怒气冲冲的骂了他一顿并打了他两个耳光,恰好打在他的左耳上,使其左耳失聪。陈老师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他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事件?请加以分析。陈老师的做法不正确,这是一种体罚行为,是违法的,同时也不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有关要求。陈老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应冷静处理,调查了解情况,以正面教育为主,讲清道理,使学生知错改错,而不能凭一时冲动体罚学生。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陈老师打了何某两个耳光致使其左耳失聪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属于体罚学生的行为。所以,陈老师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学校应承担赔偿责任。并可以对陈老师的过错进行求偿(或叫追偿)。同时,陈老师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法》的相关规定,按照《教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可以对陈老师作出行政处分,用以教育陈老师本人或全体教师。五、新课程理论1.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八个具有”,即要使学生: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②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⑤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⑥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⑦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⑧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怎样的学习方式?第一、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第二、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为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第三、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新课程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写作能力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让学生通过参与式的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新课程新在哪里?一是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二是着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体现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的素质教育观念。四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五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六是调整了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人生机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七是强调合作与对话。5.新课程倡导的重要观念有哪些?(1)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这是解决“是谁学习”的问题)(2)探究性学习的观念(这是解决怎样学习即学习方式的问题)。(3)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观念。(这是解决学习途径的问题)(4)注重情感教育的观念(这是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5)教学目标观念(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6)遵循教学规律的观念(这是解决教的措施与途径问题)(7)终生学习观念(这是解决学习目的的问题)(8)扬长教育的观念(这是教育策略的重要调整)6.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民主、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运用热爱和尊重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学生学的能力。7.“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我们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和国家的利益。第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教育方向,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8.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