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文中外恐怖片之解析
中外恐怖片之解析课程名称:电影欣赏与DV制作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张嘉琪学号:1415014045班级:机自1402班1-1-内容摘要:“恐怖片”是以制造恐怖为目的的一种影片。故事内容荒诞离奇,引起恐怖。如描写鬼怪作祟、勾魂摄魄,描写凶猛动物噬人等等,使观众毛骨悚然。恐怖片在美国好莱坞曾被大量拍摄。摄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于表现恐怖画面的条件,一些渲染地震以及核战争等的所谓灾难片也属此类。恐怖片实际上是最贴近电影艺术特性的样式。因为电影需要制造悬念,只有悬念才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期待。中外恐怖电影存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有着明显的差异,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外恐怖电影存在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大相径庭。结合中外经典恐怖电影代表作品,探索中外恐怖电影存在的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并进行对比研究,既能为中国恐怖电影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又会助益于将中国的恐怖电影事业推向世界高端平。关键词:中外恐怖电影;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引文随着电影的发展,恐怖电影已经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活跃在电影市场上。无论是商业的需要,还是人们内心需求的原因,都已经显示出恐怖电影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也代表了恐怖电影从某些方面迎合了人类心底的共鸣。本文想挖掘恐怖电影中吸引观众的几点元素,并了解东西方恐怖电影中不同的文化和审美所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从而找到恐怖电影传达的真正意义。我相信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有过和小伙伴一起看恐怖片的回忆,或是在某个闲适的夜晚抱着抱枕独自看一部恐怖片。对于“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恐怖片”这个话题,长久以来心学术界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答,有人认为这种对于恐怖血腥的追求源自于人类对于新奇感和心理刺激的需求,也有人说是源自于人性中一种善意的“恶”,各有说法。正文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思想和情绪的文化载体,恐怖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电影,其自身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烙印。从二十世纪初至今,这一以西方为主要发源地的类型电影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西方特殊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传播下愈发发展壮大。而恐怖电影在近几十年由西方传播到东方后,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恐怖片以东方独有的思维方式被赋予了崭新的东方特色。正西式恐怖=高科技+模式化事实上,无论哪一类恐怖片,营造恐怖的根源都是一样的:阴暗,宣扬恶的强大,让观众从一次次无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尽折磨的绝望的逃脱过程中来体验大难临头的惊恐和不适。只不过西方恐怖片现在已经模式化和高科技化,让人觉得少了几分神秘。1-2-中国的恐怖片具有浓厚的教育色彩、以计划为导向、模式单一等特点,而美国的恐怖片则具有商业目的明确、以市场为导向、多元模式等特点。区别的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中国恐怖片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如儒家思想性、单一性、内在性等特点;美国恐怖片反映了美国文化,如现代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恐怖电影通过对人的视听觉和心理的刺激,使观众倍感恐怖,可正是这种恐怖吸引了相当的受众。从受众的生理、心理根源出发,分析恐怖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既是类似崇高的美,也是一种丑之美,同时它也能激起观众的深层快感。恐怖电影因其审美价值而存在着合理的生存空间,但其负面效应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要客观地对待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恐怖电影会使人内心可能会产生恐惧、恶心、焦虑等不同的恐怖感。这三种情绪在心理学上是有区别的,并且激发的机制也是不同的。分析各自的激发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恐怖电影,对文化生产有积极意义。而恐怖电影主要通过由悬念、不确定性来激发、开放式结局三种机制来激发这种焦虑性恐怖。事实上,让人觉得害怕和惊慌也并非是恐怖片的专利。在许多其他类型的电影中,也会有不少让人肾上腺速激增、呼吸变得急促的段落。有一篇影评在说到《钢琴课》剁手指的那个场景时,都用了“深深的忧伤和恐惧”这样的字眼。这大概都是因为“恐怖”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太过含混,似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能跟它牵扯上些瓜葛。究竟什么是恐怖?什么是它的核心意义,如果确实有的话?怎样才会引发人的恐惧呢?不过好在和许多事情一样,我们虽然说不出恐怖片的定义,却总能一眼就看出那是不是一部恐怖片。为什么恐怖片不是一部悲情文艺片?因为恐怖片的情节主线总是包含着杀戮和生死搏斗。那么恐怖片又为什么不是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之类的东西呢?关键在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在所有孤胆英雄的故事中,人多势众,貌似强大的反面势力最后总是被不可思议地摧枯拉朽般一扫而光。英雄的智慧和力量实际上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即使是像《终结者》这样敌人看上去更厉害些的电影,还是给观众双方大约势均力敌的感觉,更何况影片大肆渲染的是正义方的威猛和强劲。只有在恐怖片里,主人公是处于虚弱、无力的绝对劣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部恐怖片的主人公是邪恶的、负面的,就算没有明确说明他(她)的正义,也总会有意无意表现他(她)优秀的、高尚的,或至少在一大帮变态中合乎常理的一面。所以理所当然对方就是邪恶、阴毒、变态的。因此,没有一种明确将冲突双方分为正邪两面的电影,会像恐怖片那样包含着“不可战胜的邪恶”这样的意念。(在灾难片中,肉体虽然会被消灭,但“人性的伟大”胜过自然。灾难对立面的最终指向不是寥寥几个主人公,而是全人类。)这也许就是阴郁、压抑和恐怖的来源。我们去看恐怖片绝不是为了看主人公最后是怎样逃出魔掌或反戈一击的,我们是想从一次次无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尽折磨的绝望的逃脱过程中来体验大难临头的惊恐和不适。人类为什么会喜欢痛苦呢?只是为了享受最终解脱的那一瞬间吗?绝非如此。在死到临头的恐惧之中,在理性的完全失控之中,必定蕴藏着无可挽回的诱惑;它如同情欲一样深嵌在本能里,不可理喻。也许从来就没有一部真正的恐怖片,不管死了多少人,最应当死的,或者说我们最希望死的主人公1-3-总归是逃脱了。恐怖就此被消解,大家松了一口气,都继续好好活着。恐怖片实际上是最贴近电影艺术特性的样式。因为电影需要制造悬念,只有悬念才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期待。希区柯克首先发现了悬念对于电影语言的决定性意义,他对蒙太奇等的电影语言的探索,影响深远。一些世界级电影大师,如库布里克、波兰斯基,对恐怖片情有独钟,都是想借助恐怖片这种样式,来探索和挑战电影语言的极限。米兰·昆德拉在评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时说:“她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魔术师,因为她懂得如何把谋杀变成消遣……她的小说像是一个杀人集中营,里面有一条专为我们消遣的杀人生产线。根据一项调查表明,人类的恐惧因素依次排序为:死亡、黑暗、孤独、无助等等。很显然,这些恰恰都是恐怖电影的基本元素。电影圆了恐怖的噩梦,释放出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又充当了一副安慰剂。正因为恐怖片具有其他片种无法替代的消遣功能,大批观众才对它趋之若鹜,它保证能让人安全地体验恐怖,安全地获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欧美系的恐怖片:主要以惊险的画面和震撼的音效为主,渲染血腥的场景,有较深的文化背景,宗教色彩浓厚。善于使用大量特效来营造恐怖血腥的画面,但一般剧情比较单调。日韩系的恐怖片:主要以营造恐怖气氛为主,情节较为紧凑,层层推理,逻辑性较强,一般以灵异事件为切入点,层层铺展,其刺激则往往来自于观众脑海中的想象,这种刺激,甚至在离开电影院很久之后,还挥散不去,最近几年韩国的恐怖片的出镜率比较大,在风格上延续了日系恐怖片的故事套路,也吸收了欧美系的画面制作和音乐搭配。东南亚的恐怖片:起先主要以蛊术为主,后渐渐演变为剧情型,并发挥了其地区文化特色,吸取日韩和欧美片子精华,其中以泰国恐怖片为代表。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恐怖片的传统艺术表达方式有巨大的差异:在西方恐怖片的体系里存在一种“追与逃”的传统故事模式,从最早期的《吸血鬼》系列,到后来的《丧失围城》、《活跳尸》系列,到后来的《月光光心慌慌》、《德州电锯杀人狂》、《电锯惊魂》系列,其关键词在于杀戮,是一种较为赤裸的表达方式。这种恐怖片的恐怖感往往源自于反派一种“力”与“形”上的压迫感,从而带给观影者一种绝命逃生的刺激感,其着力点在于直接刻画恐怖的场面和情景,使恐怖感被具体化、现实化,具有强烈的娱乐性。而传统的东方恐怖片深受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的影响,讲求一种“宿命”的哲学,其恐怖感往往源于无形,相比较西方的恐怖片,是更加玄妙的。以泰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东方恐怖片,虽然也不乏类似于西方恐怖片模式的视觉表达元素,但是这种直接的恐怖表达方式不再成为恐怖感来源的主题,而是更多的通过隐喻、心里暗示等方式传达一种无法逃脱的无力感和宿命感。比如《鬼影》中诡异的照片,《午夜凶铃》中凄迷的录像带,《鬼水怪谈》中象征性的水滴声。这种“力”与“命”的对比,或许正是东西方恐怖片最大的差异。近年来,东西方恐怖片开始呈现东西方相融合的趋势,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午夜凶铃》和《咒怨》为代表JHorror类型片开始大量使用西方的特效技术来加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将日本恐怖电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1-4-而同时,西方恐怖片行业则大量借用东方的鬼神元素以及神秘主义元素,甚至直接翻拍类似《鬼水怪谈》、《鬼影》、《咒怨》等东方的成功作品。同时,随着恐怖片产业的不断发展,观众的品位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促使恐怖片的制作者不断创新,将恐怖片中传统的血腥、暴力等元素与混搭、恶搞等新鲜元素相结合,产生了一大批以《僵尸肖恩》、《林中小屋》和《吸血鬼生活》为代表的反类型作品,另辟蹊径。结语中外恐怖电影存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有着明显的差异,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外恐怖电影存在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大相径庭。结合中外经典恐怖电影代表作品,探索中外恐怖电影存在的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并进行对比研究,既能为中国恐怖电影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又会助益于将中国的恐怖电影事业推向世界高端水平。参考文献[1]纪颖李思瑶.中外恐怖电影存在的社会因素及文化审视对比.《好同学》2002年11期[2]银幕穿越者.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异:“力”与“命”.《一起拍电影》2015年[3]沈壮娟.恐怖电影审美中的焦虑性恐怖初探.《戏剧之家》2015年9期[4]张金华.文化差异中的接受与变异——中美恐怖电影比较.《大众科技》2015年04期[5]崔晓艾.恐怖电影审美价值分析.《艺术品鉴》2015年第04期[6]方婷婷.恐怖电影之我见.江苏省南京艺术学院
本文标题:论文中外恐怖片之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0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