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_热激蛋白在蜡蚧轮枝菌中耐高温胁迫的作用分析开题报告热激蛋白在蜡蚧轮枝菌中耐高温胁迫的作用分析开题报告摘要: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在各种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和调控系统是有机体对多种内外环境胁迫条件产生应激反应达到自我保护的物质基础。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在探讨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环境适应等宏观问题上得到应用。本文综合叙述了热休克蛋白在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HSP90、HSP70及sHSPs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的演化特征。这些研究也许能为探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物种进化及所经历的环境变迁等科学问题提供一定的线索。关键词:热休克蛋白、HSP90、HSP70、小分子热激蛋白、进化PhylogenesisandEvolutionoftheHeat-ShockProteinsAbstract:Heatshockproteins(HSP)areamongthemostabundantintracellularproteins.ThegeneexpressionandregulatorymechanismsofHSParetheself-protectingmaterialbasis,whentheorganismunderdifferentstressconditions.Furthermoretheresearchesofthemarewidelyusedinsolvingsomemacro-problems,suchasbiologicalgenetics,evolutionandenvironmentaladaptation.Thisarticle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ofHSP,includingtheevolutionofHSP90,HSP70andsHSPs.Maybethesewillprovidecertaincluefortherelationofthebiologicsandenvironments,theevolutionoftheoriginofspeciesandtheenvironmenttransitionsundergone.Keywords:Heatshockproteins,Heatshockproteins90,Heatshockproteins70,Smallheat-shockproteins,Evolution.引言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又称热激蛋白。1962年Ritosa首次发现热激诱导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形成新的膨突,暗示可能某种蛋白的合成量增加,人们称这种反应为热激反应(heatshockresponse,HSR)[1]。AlfredTissiores等科研人员于1974年进一步发现高温能使果蝇的蛋白质合成发生变化,正常的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而同时启动了一套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这些受热诱导合成的一系列蛋白即为热休克蛋白[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热休克蛋白也能被化学物质或者其他环境刺激所诱导,但习惯上统称这类蛋白为热休克蛋白。而且热休克蛋白具有明显的交叉保护(cross-protection)作用,在一种胁迫应激下,同时会增强对其它胁迫的承受能力[3]。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热激蛋白字面意义己经不能涵盖其具有的丰富生物学意义。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热休克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其中包括真菌、藻类、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而且热休克蛋白几乎在所有活细胞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证明热激反应是一个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大量研究表明,通常在高于有机体正常生长温度约5℃时热休克蛋白的合成就开始能被检测到,在热激处理后3~5min内热休克蛋白mRNA的含量显著增加,20min时就可以检测到新合成的热休克蛋白。如果让植物一直处于热激状态,热休克蛋白的合成一般只会持续几个小时[4]。但是对于不同的生物种类,诱导热休克蛋白合成的温度是不同的,而且热激后的恢复时间也会因生物种类而异。目前发现热休克蛋白定位于细胞的多种细胞器中,包括胞质溶胶、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内膜系统,但不同的热休克蛋白在细胞中往往有着有不同的定位[5]。如HSP90多定位于高尔基体和液泡中,HSP70多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骨架中(见图1)。由于热休克蛋白诱导表达迅速,分布广泛,即使在非热休克细胞中也存在着由热休克蛋白同源基因编码的类似蛋白质。这种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热激基因家族中表达的成员称为热激蛋白的同系蛋白(heatshockproteincognate,HSC)。所以,我们应该明确热激基因是一个并非所有成员都受热调控的多基因超家族。热休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都在15x103~104x103范围内,而且低分子量的热休克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体内。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以及同源程度可将热休克蛋白分为HSP90、HSP70、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及遍在蛋白质4个家族[6],各个家族的热休克蛋白又有多种不同形式或经不同修饰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见表1)。表1主要的热休克蛋白家族及其生理功能热胁迫、干旱胁迫及高盐胁迫等环境胁迫都会影响许多细胞蛋白质的酶性质或结构组成,结果变成非折叠或错误折叠(misfold)状态(蛋白质常常会聚合在一起或者形成沉淀),从而丧失其催化结构及活性。大多数热休克蛋白具有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或伴侣蛋白(chaperonin)的作用,可以与不同功能的多种蛋白质形成天然复合物,参与有关蛋白质的折叠、亚基的组装、细胞内的运输以及蛋白质降解等过程(见图2)。但热休克蛋白只是参与靶蛋白活性和功能的调节,而不是作为靶蛋白的组成部分。图2Hsp70/Hsp90在蛋白质折叠及蛋白质降解过程中发挥作用在短短50年里人类对热休克蛋白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丰富的文献表明对热休克蛋白的认识已逐渐从描述其种类、分布、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微观现象转向解决发育、遗传、生态和进化方面等较为宏观的生物学问题。本文综合叙述了热休克蛋白在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HSP90、HSP70及sHSPs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的演化特征。保守的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家族是目前发现的最保守的蛋白质家族之一,在同一家族内高度同源,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典型特征。首先,亲缘关系很远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它们的热休克蛋白有很高的同源性,例如真核生物HSP70和大肠杆菌的HSP70的同源性大于65%。其次,不同物种相同细胞器,如细胞质HSP70之间的同源性比同一物种不同细胞器的HSP70之间的同源性高,玉米、矮牵牛、拟南芥、大豆、豌豆、绿藻等细胞质HSP70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第三,同物种不同类型的热休克蛋白同源性较低,例如豌豆HSP18.1,HSP17.7,HSP22.7和HSP21分别属于不同类型,它们之间的同源性低于50%。sHSPs同源序列主要集中在2个区段“保守序列Ⅰ”和“保守序列Ⅱ”,前者位于羧基端一侧,后者靠近氨基端,所有真核生物sHSPs的这2个保守序列之间的片段具有明显的疏水性,说明其空间结构同源性较大,可能与其mRNA有关作用。功能保守的热休克蛋白在蛋白质水平上仍然呈现出一定的变异。在整个生物界里,古细菌(Archae-bacteria)的HSP70是多缺失的信号肽片段(25aa),而在真核生物中热休克蛋白的信号肽则有4个氨基酸的缺失,所有真核生物HSP70的近C-端有一段带混合电荷的区域,该区域的一个半胱氨酸和色氨酸完全保守,可能与底物结合有关[8][7]。热休克蛋白家族的高度保守性说明它们在生物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表明氨基酸的替代对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影响是有限的。植物叶绿体型sHSPsN-端有更大变异性,具有丰富的甲硫氨酸残基,但该特点在无光合作用的真菌中缺失,显示出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9]。即当植物初次登陆时,原始的光合反应体系受到氧和强光的胁迫,而叶绿体型sHSPs中甲硫氨酸所具有的抗氧化性能保护原始光合体系,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这是植物登陆的保护策略之一。除此之外,被子植物中sHSPs的一、二级结构差异反映出不同物种之间的功能差异,也可能反映出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经历过的特殊环境变化[10]。尽管热激蛋白氨基酸序列保守,编码序列变异较低。但研究者们仍然观察到,随着物种的演变,热休克蛋白基因序列和拷贝数等特性也在不断地变化。有趣的是这类变化与生境差异(clinalvariation)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Evgen’ev等[11]发现hsp70基因的拷贝数与不同纬[12]度果蝇居群的行为有潜在的联系。在hsp70基因内部,Bettencour等检测到适应不同温度的果蝇居群间存在两个显著的差异,一个大的插入/缺失(indel)多态位点(56H8/122)和一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差异;对于来自澳大利亚东部不同纬度的11个居群,插入/缺失位点的频率与纬度呈正相关,由于纬度与温度最大(小)值和平均值呈负相关,暗示温度和热值变化可能对hsp70基因的这一变异频率产生了影响。Anderson等[13]也发现黑腹果蝇3号染色体右臂上hsr-omega基因的8bp缺失作为一个遗传标记与纬度及最高温(最热月)呈正相关,另一个3端重复的标记则多出现于温带群体中,与冷适应性相关。适应于较低纬度的Drosophilavirilis有7个hsp70基因拷贝,其热胁迫抗性高于具有5个拷贝的Drosophilalummei,后者在分布上处于较高的纬度[11],暗示hsp70基因结构与果蝇的适应纬度有相关性。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也说明保守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的结构似乎保留着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线索,能部分反映自然选择的结果。热休克蛋白与生物起源由于热休克蛋白结构高度保守,又广泛分布在各种生物体内,有人认为可在内共生体假说的基础上,以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追踪器探索细胞器的起源。例如,CatherineToursel[14]等认为HSP60可作为生理靶标,来进一步了解内共生学说。早期的研究认为叶绿体的HSP90来源于蓝细菌细胞器内的类似物,α-蛋白细菌的热休克蛋白同源物在进化上比线粒体内的来得早,VictorV.Emelyanov[15]经过系统分析,推翻了这种结论。这种说法与Cpn60(热激蛋白60的一种)和HSC70的内共生起源形成鲜明对比。Cpn60和HSP70是细胞内必需的管家工具,在细胞器内也是必需的,这一点与HSP90不同,HSP90在某些真核生物细胞器内可能是可有可无的。与此同时,Cpn60和HSP70的系统发生关系符合“功能转移”假说(WatersandVierling,1999),即细胞内细胞器的形成,严格依赖于主基因编码时Cpn60和HS70伴护的功能转移,相对来说,HtpG的内共生基因可能在细菌转移和核基因组上,但不是在功能;而HSP90可能不需经过这一过程,细胞内可能早就有HSP90同源物存在,代替它参与细胞器有关的功能(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功能冗余”);或者可能是在细胞器起源的很早的阶段,HSP90已参与反应。研究说明叶绿体的HSP90来自于内质网,但是不一定来自植物内质网,可能源自动、植物曾经有过的共同祖先,因此,在蓝细菌细胞器形成时,HtpG的基因可能源自于内质网HSP90同源物的复制结果。线粒体HSP90在系统发生树上往往集中在真细菌世系上,即在系统发生上在蓝细菌和CFB(一种细胞吞噬性的纤维状类细菌)之前。在内共生体起源问题上,VictorV.Emelyanov提出其观点,即线粒体内的HSP90可能来自于细菌的基因转移,如蓝细菌和CFB、α-蛋白细菌可能就是线粒体的祖先,然而这种说法仍有待人们进一步证实。在物种进化问题上,物种起源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在。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发展,有多种假说提出,与此同时人们正努力从实验上证明这些假说。例如,人们在小鼠身上的研究得出结论:几乎在脊椎动物刚出现时,HSP90同源蛋白(HSP90α和HSP90β)就在基因复制出错时产生[16]。这种说法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并通过对大麻哈鱼、斑马鱼等硬骨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