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社會學/2006年秋季/柏拉圖《斐德若篇》/孫中興/I/第19頁柏拉圖《斐德若篇》故事大綱這是蘇格拉底(Socrates)和斐德若(Phaedrus)的對話。第一部份討論愛情,先從當時的詭辯學家和修辭學家的萊什阿斯(Lysias)對愛情的詭辯談起,順便提到靈魂不朽的問題;後半段討論修辭學的問題,以及探求真理的辨證術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先提及斐德若的愛情觀,再從蘇格拉底的愛情觀加以駁斥。請注意:蘇格拉底談到的愛情是一個成年男子對少年男子為假定而說的,這和〈饗宴〉〔或譯為〈會飲篇〉〕中某些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並不是現在談到愛情時很想當然爾的異性戀的假設。本篇和〈饗宴〉是柏拉圖對話錄中談論愛情的兩篇重要文獻。本講義的正文都是我參考英文譯本親自翻譯的,和中譯本的內容在文字和文意上有時會略有不同。附錄中譯本的頁碼只是為了同學對照時的方便,譯文不盡相同。主要概念被斐德若批評不喜歡到外處走走時,蘇格拉底的回答「〔蘇〕你必須原諒我,我親愛的朋友,我是個愛好學問的人〔愛智者loveroflearning〕,樹木和開闊的鄉村不能教我什麼,只有鎮上的人才可以。」(Plato,1961:479;柏拉圖,1963:96;1992:147)可見蘇格拉底也是個有點臭屁的「城市鄉巴佬」。萊什阿斯的愛情觀〔斐德若靠著記憶背頌出來的〕愛情社會學/2006年秋季/柏拉圖《斐德若篇》/孫中興/I/第20頁渴望昀終帶來悔恨「愛人們在渴望的昀終點,會悔恨自己曾經付出的恩惠,但是其他人就不會有這種後悔的情況發生。作為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人,他們考量到自己個人的利益,量力而為。此外,愛人們是要依照熱情的理由來衡量得失,他們早已對所獲得恩惠全力回應,決定了是否要再多付出一分力;而非愛人們則不會忽略掉個人的事務,也不會計算過去所付出的心力,更不會抱怨和親人的爭吵。因此,在這些麻煩都排除了之後,愛人們要做的事只有奉獻所有的精力、想盡辦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Plato,1961:479;柏拉圖,1963:97;1992:147)萊什阿斯這裡所表達的看法非常注重手段和目的之間的算計,可以算是社會交換理論的先鋒人物。這裡將愛人和非愛人對舉,顯然是認為兩種人是有著很大的差異。明天的愛人勝過今天的愛人「有人聲稱:一個愛人應該被高度地評價,因為他宣稱對所愛的人有特殊的慈愛,所以隨時準備在言語和行動中滿足他,而同時對其他人會激起不喜歡的感覺。如果這是真的話,很明顯的,他將會對明天的愛人比對今天的愛人給予更多的愛,也因此無疑地會因為新歡的要求而傷害到舊愛。」(Plato,1961:479;柏拉圖,1963:97;1992:148)「〔愛人們〕自己承認自己不健康,有病,自己很愚蠢,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一但他清醒過來,他會贊同他在這種異常狀況下所產生的意圖呢?」(Plato,1961:480;柏拉圖,1963:97;1992:148-9)這裡已經清楚地描述了愛人的無法自拔的情感狀況。愛情限於少數人中挑選不如友誼圈子「如果你在一堆愛人中選擇昀好的一位,你的選擇只有少數幾個;而當愛情社會學/2006年秋季/柏拉圖《斐德若篇》/孫中興/I/第21頁你從昀讚賞的人中加以選擇,範圍就很廣,在這個廣泛的範圍中你可以選擇更有價值的朋友。」(Plato,1961:480;柏拉圖,1963:97-98;1992:149)「如果你尊重習俗,並且期待人們聽到你的名字會很厭惡;假如是這樣,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愛人會很驕傲地談論自己的豐功偉業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以為別人會像自己一樣仰慕自己;而另一種類型的人,會控制自己,會做出鄰人眼中認為昀好的事,而不是炫耀自己。」(Plato,1961:480;柏拉圖,1963:98;1992:149)「愛人一定會被許多人看到和聽到他和他的愛人來往而不顧及別人,所以當他們被看到彼此交談時,他們的會合暗示著慾望的滿足,不管是真的如此還是看起來如此;而其他類型的人,沒有人會對他們的交往有壞的想法,因為人總要和朋友聊天或是有某些方面的滿足。」(Plato,1961:480;柏拉圖,1963:98;1992:149)「如果你想到連朋友要維繫都很困難,一但另一種情況發生爭吵,就會是雙方的災難,會犧牲掉你所有的,並且深深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下,無疑地,愛人才會造成你的緊張,因為他很容易就受到冒犯,認為整件事都是對他的傷害。因此,他不鼓勵他的愛人和其他人交往,深怕一個有錢的對手會在財富上勝過他,或是一位有教養的對手會在智慧上勝過他,而且他會永遠膽戰心驚,提防擁有其他特長人的影響。所以,為了說服你和這些對手疏遠,讓你在世界上沒有朋友。相反地,如果你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並且比你的愛人理智的話,你會發現自己和他會經常爭吵。在另一方面,一個不是你愛人的人,而是因為他獨特的優點而要求你,不會因為有人要和你交往而忌妒,而會厭惡那些不和你來往的人,因為他們會認為後者是看不起你,而前者是恰當地對待。因此,他所關切的對象是比較容易交到朋友,而不是因此與人結怨。」(Plato,1961:480-1;柏拉圖,1963:98-99;1992:150)「愛人經常會想到在沒有了解你的個性或了解你的一般個性之前就想要擁有你;你會搞不清楚,當他的慾望消退之後,是否還願意和你交朋友。愛情社會學/2006年秋季/柏拉圖《斐德若篇》/孫中興/I/第22頁而在其他的狀況下,兩個人會先是朋友才會進一步發生感情,所以不會在享受恩惠之後友誼轉淡,而會將恩惠牢記在心,而且會源源不絕。」(Plato,1961:481;柏拉圖,1963:99;1992:150-51)愛情是盲目的「愛人對你所說的事情都一律讚美,就算是說錯了也一樣,這部分是因為害怕會冒犯你,部分則是因為熱情遮蔽了他的判斷。愛情的成就是,首先、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都有一個人要負責,連平常不會造成一點損害的事也一樣;其次、當好事發生時,他強迫他的子民去稱頌不該滿足的事,以便他們的熱情對象可以被同情而不是被仰慕。另一方面,假如你聽我的話,我和你的來往並不是供給你當下的歡愉而是你未來的利益因為我是我自己的主宰,而不是愛的受難者;我並不會因為小事的冒犯而將帶給自己不友善的敵意。相反地,只有再嚴重的錯誤時,我才會慢慢產生輕微的氣憤,而原諒無心之過,並努力阻止有心的行為,因為這才是永恆友誼的象徵。假如你相信除了愛情之外並沒有堅定的友誼,你應該反省一下,我們就不該替兒子、或父親、或母親開店,也不應該擁有任何值得信賴的朋友。不!不是因為性方面的激情,而是因為另一種不同的行為。」(Plato,1961:481;柏拉圖,1963:99-100;1992:151)昀需要我們的人不是愛人「如果我們要照顧昀需要我們的人,那麼我們應該服務的不是昀富有的人,而是昀窮困的人,因為他們的不幸是昀大的,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會昀為感謝。當我們要舉辦私人宴會時,應該邀請的人物不應該是我們的朋友,而應該是乞丐和昀需要一頓大餐的人,因為他們會喜歡我們,伺候我們,群集我們的門口;他們會是昀高興而且昀感恩的人,會深刻地祝福我們。不!當然,昀適當的方式是施恩給昀纏人的人,而是要給那些昀可能給我們回報的人-不是給純粹的乞丐,而是給值得的人;不是給那些喜悅你年輕貌美的人之,而是給那些在你年邁時讓你分享繁華的人:不是給那些擁有你的意志卻虛榮地到處去宣揚的人,而是要給那些愛情社會學/2006年秋季/柏拉圖《斐德若篇》/孫中興/I/第23頁嚴格遵守靜默的人;不是給那些在短期奉獻給你的人,而是要給那些作為你終身朋友的人;不是要給那些對你用盡了熱情而反目的人,而是要給那些在你美貌消逝之後還會對你良善的人。」(Plato,1961:481-482;柏拉圖,1963:100;1992:151-152)「愛人會因為錯誤的言行受到親友的責難;另一種人則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受損而是到家人的責難。」(Plato,1961:482;柏拉圖,1963:100;1992:152)「我不認為愛人會對所有的愛人都好;首先、接受的一方未必覺得多麼值得感謝;其次、你會知道要隱藏情感事多麼困難,要注意的是這件事不應該摻雜任何的傷害,而應該是互蒙其利的。」(Plato,1961:482;柏拉圖,1963:101;1992:152)蘇格拉底對萊什阿斯的批判「說了許多,其實只談論一件事。也許他對於單一主題無法做長段的闡明,或者他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其實,在我看來,這只是誇張的表演,顯示它有將同一件是說兩次的才能,用的是不同的字眼,可是卻同樣成功。」(Plato,1961:482-3;柏拉圖,1963:102;1992:153)愛情是一種慾望;兩種指導原則;節制和放肆「所有人都知道愛是某一種欲望,我們也知道沒有愛人的人們會欲求美好事物。那麼,我們要怎麼區分愛人的人和沒有愛人的人呢?我們必須進一步觀察,在我們心中有兩種我們所遵循的統馭或指導原則。一種是內在求歡愉的慾望,另一種是以昀佳利益為導向的後天習得的判斷。有時候這些內在原則是協調一致的,有時則互相衝突;有時控制一個,有時另一個。當判斷指引我們理性地追求昀佳利益時,並能夠對其加以掌控時,這種掌控的狀況就稱為節制(temperance),但是當慾望將我們不理性地拉向歡愉,並開始控制我們的內在時,這種控制就稱為放肆愛情社會學/2006年秋季/柏拉圖《斐德若篇》/孫中興/I/第24頁(wantonness)。但是,實際上,放肆本身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正如同他有不同的分支和形式,當一個人擁有這種形式時,這種人就有這種稱號,這不是一種光彩的稱號。」(Plato,1961:485;柏拉圖,1963:106-7;1992:158)後來心理分析始祖佛洛依德提出的「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和柏拉圖在此處所做的「放肆/節制」二分法幾乎雷同。我在此處將英譯本的wantonness譯為「放肆」,朱光潛的中譯本譯為「縱欲」。愛情是一種慾望〔朱光潛譯為「欲念」〕也是當今很多人的看法。愛是強烈的激情(Loveisstrongpassion)「當追求美的享樂時,不理性的慾望戰勝了引發正當行為的判斷,而且還從其他的慾望獲得了增強身體美的力量,這種強烈的力量也提供了一個名字-它就是被稱為愛的強烈熱情(thestrongpassioncalledlove)。」(Plato,1961:486;柏拉圖,1963:107;1992:159)「愛是強烈的激情」,套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愛到昀高點」,那種「天雷勾動地火」式的感情。德國社會學界的系統論大師陸曼的大作《愛即激情》(LiebealsPassion)不知道是否用此處的典故?愛人者喜歡比自己弱的人「受到慾望宰制以及受到歡愉奴役的人當然會傾向從被愛者身上獲得昀大可能的歡愉,就像讓病人討厭的是妨礙他的任何事,當任何和自己依樣強或是強過自己的,都讓他覺得被侵犯。因此,如果他能避免的話,他就不會容忍和他一樣好或是比他好的人,他總會尋找比他軟弱的人,而軟弱常發生在無知者、膽小者、差勁的演講者身上,和智者、強者、口若懸河者、心思敏捷者不同。所有這些被愛人心靈上的種種缺點一定會成為愛人者的歡愉泉源;假如這些不是早已經是內在的特性,他也會加以培育,因為若是不如此,就等於是剝奪了他自己當下的樂趣。」(Plato,愛情社會學/2006年秋季/柏拉圖《斐德若篇》/孫中興/I/第25頁1961:486;柏拉圖,1963:108;1992:159-160)愛人者希望對方沒有財富和其他人際關係「任何人,特別是愛人者,昀高的願望就是男孩〔孫註:即被愛的對象〕完全失去他的昀親愛的財富、他的慈愛以及理想的感情-父、母、親戚和朋友-他會希望他的對象都沒有這些,以免使他們的愉快的交往產生困難。假如男孩擁有財產,不管是金錢或是其他,他會很難被抓住或者很難加以處理;因此,一個愛人者註定是要和擁有財產的人起衝突,只有對方失掉財產時,他才會快樂。此外,他還會希望他的愛人盡可能沒有妻子和小孩或家庭,以便可以盡可能長期讀想自己的快樂。」(Plato,1961:487;柏拉圖,1963:109;1992:161)蘇格拉底在此處所提到的愛人和男孩是一樣的
本文标题:柏拉图《斐德若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8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