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要点博览建筑设计的“三线”视线——展品的展览方式如何,视线通畅或是转折,是否与室内外环境相互穿插成为设计的一大重点。光线——对建筑空间的高度、视距有所认识,空间的采光方式与建筑的特殊构造直接相关,营造光的氛围是博览建筑设计魅力凸现的重要环节。流线——首先要符合序列的要求,满足特定展览的需要,同时与建筑的消防、疏散相关,要保证流线的便捷、安全和人性化。1与一般城市博物馆的区别•专题性博物馆:只能陈列与遗址有关的文化信息,不宜庞杂,展览虽然可以适时更新补充,但总体内容相对固定。•流线组织:一般博物馆往往是向心式的,围绕一个中央大厅空间来安排多种流线;遗址博物馆规模小,展线相对固定,一般采用串联式的,有时还要考虑将博物馆内部的参观流线与室外遗址展示区的参观流线串接起来。•形象:总体来讲是低调的、不张扬的,融入遗址的环境中,而不是凸显出来;反映遗址的文化内涵,但又要特别注意避免造成对历史信息的误导和混淆,这对保护遗址信息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设计原则保护性原则——遗址博物馆的选址及建造应当以不破坏遗址环境为基本前提。遗址环境包括室外和室内两部分。3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和谐性原则——遗址博物馆的建造应同环境进行整体地考虑。环境不仅包括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山川、植被、地形、构筑物等有形物体,同时也包含遗址氛围——空间视觉效果、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等。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对和谐的影响显而易见。4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有效性原则——有效地利用能源、材料,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上做出探索。设计中尽量利用自然环境(光、风、水、植被等),降低对环境的负荷。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应尽量就地取材。5敦煌莫高窟文物研究保存、展览中心位于戈壁沙漠,昼夜温差大。建筑利用高差埋入丘陵,与外部环境形成天然隔绝,双层屋面可利用早晚固定风向促进顶棚内空气对流。遗址博物馆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新旧共生——将新旧元素进行重组和弥合,为遗址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强调建筑的多样化。1)涵旧于新2)新旧共享3)隐新于旧6创作构思要点•首先在创作构思中要把握保护遗址,消隐建筑的立场。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设计中,我们结合当地黄土沟壑的地貌特色,将建筑做成平行错动的折线体,并以夯土饰面,使之融入遗址区的环境中。在殷墟,由于选址就在遗址区内,就干脆将建筑埋入地下,消隐体量。殷墟博物馆在五女山脚下,将建筑依附在山体上,掩映在树木水塘后。在蓬莱水城里,也将博物馆建筑嵌入地下,而在地上形成船台,与水城军港的场景呼应起来。在无锡鸿山,战国的墓葬都平地起土,形成一座座封土墩,我们也将建筑体量分解成一组长方墩台,只在前厅和丘承墩遗址上覆盖了双坡形保护棚架,力图与周边村落田野融为一体。•而在大沽口炮台空旷滩涂上也尽量分解、压低建筑体量,使之蛰伏在芦苇、荒草中。创作的第二要点:要研究遗址的文化信息,适度地转换成建筑语汇加以利用,进而形成遗址博物馆的特色。如在殷墟,选用甲骨文“洹”字形成走向地下博物馆的路径。在五女山,模拟了高句丽用楔形石板筑城的特点。在蓬莱,我们将古船的复原船体部分放在“船台”上,而残存的船底放在地下展示空间中,上下对位布置,构成了古船的整体意象。但对遗址文化信息的表达切忌过度,最好点到为止,把握好度是关键。新船无底儿,古船无帮儿,中间有玻璃让视线相透,形成有趣的展览的方式。创作的第三要点是空间设计与展线组织的结合。遗址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与展陈方式和展线组织息息相关,或者说建筑的空间构成对展陈流线有很强的导引作用,建筑空间的形态和氛围要与展陈内容相呼应。在五女山,博物馆成了未来景区的大门,游客从底层进入博物馆,从二层出口出去乘景区内专用车辆上山,于是建筑的空间和展线的布置就按照“之”字形的登山路径设计,形成了自然的转接,又突出了山地建筑特色。在大沽口炮台博物馆设计中,结合对那段悲壮历史事件的解析,设想展陈流线的组织,利用空间的转折,形态的收放以及室内外展览的呼应,强化了遗址的主题,营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要点之四,釆取恰当的技术策略非常重要。遗址博物馆地处偏远、规模小,一次投资和长期运营成本都较低,可以利用的建筑资源很有限,因此任何过于理想的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精度、高技术,以及夸张的造型和复杂的工艺要求几乎都会碰壁。相反充分关注和发掘地方营造的潜力,走适用技术亦或低技术策略,容忍甚至有意放纵粗糙拙朴的效果,反而可能更有特色和魅力。在殷墟博物馆设计中,外墙曾想用淸水混凝土的效果,但县里的施工队根本做不到,工期和成本也不允许,我们在现场研究时发现,遗址区地面上散铺着许多小石渣,于是得到了启发,将外墙做法改为干粘石,并马上让施工队做试样,当场确认了样板,最后完成的效果还不错,与遗址环境也更加和谐了。在大地湾博物馆设计中,我们在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砌体墙之外釆用当地善长的夯土墙做外饰面,造价不高,质量也不错(我们还希望更粗糙些)。在五女山博物馆的内外墙设计中,我们釆用了小石块垒砌的做法,一方面是考虑到与高句丽王城遗址的关系,一方面也是考虑当地的施工水平和材料的现实性。广州市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依托而建的大型遗址博物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南越国遗迹,展现广州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南越王宫博物馆以保护为前提,以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基础,采用建筑与展示创意设计手法将遗址本体展示、地表模拟、标识展示、陈列展示和声光电科技展示相结合,充分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南越王宫博物馆相关博物馆实例方案一以埋藏两千年的出土建筑铺地砖石纹为源,简单的立体几何,复合成别具特色的网构建筑,成为广州的流光宝盒。石头经过不断积压,形成坚硬的效果。博物馆的几何结构,密度渐变的菱形,层叠的结构,反映出自然世界、历史痕迹的演变过程。方案二以建筑第五立面——屋面为建筑表现的重点,体现博物馆艺术形象特征。建筑屋面设计构思从遗址的发掘现场得到灵感,以堆叠的瓦当组成的圆形图案为设计元素,表达建筑主题。屋面设计了不同尺度的开孔,光线从中泻下,仿佛打开了历史之窗,让后人感叹祖先创造灿烂文明的辉煌。建筑墙面水平纹理设计构思突出对考古文化层的诠释,隐喻文化的积淀。方案三以现存的南越国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连接宫殿的廊道以及曲流石渠构成了这条控制场地的结构性线索,结合地形重塑后自然形成了一宫、两阙、一廊的整体空间结构。宫殿即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两个阙台分别对应的是一号和二号宫殿。当人们走入这条狭窄的廊道时,远处覆盖着金色陶瓦的博物馆犹如一座正在出土的南越宫殿跃入眼帘,从而创造出金瓦银台,破土而出的强烈意向。而东西的两座阙台含蓄地暗示了古代广州番山半岛与坡山半岛夹湖底地理特征,并为一号宫殿南侧的秦代造船遗址注入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将场地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充分地展现出来。方案四为满足容纳并展示南越王宫及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以及将来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的需要,本方案采用轻盈并灵活可变的建筑结构。立面由多层表层组成,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室内外空间。外层为通透的百叶结构,由耐腐钢板型材构成。百叶如同岭南建筑的花窗,有着良好的通风、遮阳特性。自然气候引起的钢板表面的变化体现了时间的印记,建筑如同生命体随着时间而生长变化。方案五以城市关怀的角度为出发点,将博物馆与城市空间作一体化的设计,在此原则下,形成立体的广场空间,使博物馆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的对话。市民可便捷进入博物馆开放的架空广场,参观为市民开放的遗址复原区,并可到达屋顶的石渠复原广场进行参观,鸟瞰遗迹及周边环境。这种立体的广场空间设计,使博物馆不孤立于城市,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建筑造型运用了竖纹陶土板、玻璃、金属等元素,产生虚实对比,使观众在抚今追昔之间产生时空交错的历史纵深感。方案六博物馆展示的主体是南越王宫以及历代城市和建筑的遗址,同时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城市的一个展品,设计者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描绘成一个遗址,使建筑本身也反映它所展示的主体。主体建筑由两个L形大斜坡体量咬合而成,两个大斜坡从南北两个方向的地面升起,一直延伸至建筑最高点,形成台阶状建筑轮廓,仿佛是遗址从地下凸现出来,两个箱体以相互保存的形态共同存在,组合在一起自然围合形成两个地势较低的开放空间以及连接着两个节点的空间轴线。建筑形体与空间呼应了城市的多维性,重檐形式的玻璃屋顶,将两千多年前的宫殿群轴线与现代城市肌理联合在一起。方案七本设计希望博物馆建成后,仍与城市脉络息息相关,如同闹市中的一方公园场所,既充满个性和张力又不与周边环境脱节。本设计把博物馆和城隍庙进行整合,形成丰富的入口广场,把城市历史与现代博物馆有机结合。方案八本设计拟采用两个斜向体量穿插来表达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建筑表皮利用金色菱形肌理来表现南越王宫的建筑文化个性。屋顶采用不规则的采光天窗,表达文物的历史沧桑感。方案九设计者利用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出土的木简上的文字作为符号表现博物馆的文化特征。通过表皮设计,突出文化含义和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使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的具体含义,而是一种穿透时空的历史意境。主体建筑以一个完整的体量,将周边零碎的城市肌理整合到一个独特的建筑物立面中,隐喻一块来自南越国时期记录两千多年历史信息的一块方砖的形态意象。方案十考古关键柱是南越王宫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它生动的记录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将关键柱的断面肌理作为形式语言,抽象后形成建筑的表皮,让关键柱这一有力物证得到升华,使博物馆成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标志性象征。方案十一本方案以遗址保护为指导原则,利用菱形肌理、中国红和园林的表现手法,体现博物馆历史的沧桑,时光的穿梭。内部营造了广阔开放式的遗址公园,既满足参观需要,又为市民提供了探索历史文化之旅的空间。采用8根钢柱支撑主体建筑,中心悬吊观景长廊,空间震撼,特点突出,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建设对遗址的破坏。由大至小、从下至上菱形肌理主馆,受力合理。周边可逆性弹性发展建设区域的设计,充分满足将来遗址挖掘、考古、展示的多种需求。方案十二本方案体现了南越文化瑰丽神秘、富于抽象形式美感的多层次风格,建筑展示了本土生长而来的南越图腾发展到岭南的图腾文化的沉淀过程。根据南越时期发现砖石走道上的菱形纹,其中图案由比例多样的不同菱形,以多种几何关系拼接。以菱形纹这个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图腾作为母体,发展为博物馆的空间结构、展示空间和表皮形成的肌理。作为一层层系统,就如遗址一层层不同朝代演变沉淀一样,用图腾的演变延续在博物馆的外表与内涵中。相关博物馆实例熊本县立装饰博物馆岩原古墓群位在熊本县北部,有两百多座古墓集聚于此。墓群当中有一座体形较大、状如钥匙孔的双子冢古墓,是日本著名的古墓之一。安藤忠雄所设计的古墓博物馆就建在墓群中,离双子冢古墓约250公尺左右。50相关博物馆实例博物馆由一个半径15.8米的圆形庭院,和一个长79.2米宽26米的长方体,以及一片穿过圆形庭院的「L」形墙所构成。主要展示置于长方形量体内,圆形庭院为户外展示场,周围有螺旋状的坡道盘旋而上,至高点为一眺望台,远处的墓群尽收眼底。51相关博物馆实例设计之初,安藤即把双子冢古墓和周围的墓群当作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从抽象化的“钥匙孔”状平面到户外螺旋缓坡及眺望台的视野处理,从里到外,从意象面到实质面,都尽可能让博物馆和周围墓群发生互动,产生一种跨时代的关联。安藤曾说过:“建筑一定不要简单地去迎合已有的环境,建筑和环境之间一定要有以摩擦和冲突为特征的刺激性对话,这也正是有可能创造新价值的地方。”52565859相关博物馆实例飞鸟历史博物馆「飞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十多年前,日本考古学家于此挖掘出许多保存完好的飞鸟时代墓冢,总数达两百多座。據說此處亦是日本人的祖先最初落地生根之處,是日本文化的發源地。60为了尽量减少对既有环境的干扰,安藤将博物馆大部分形体隐埋于地下,使参观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风俗和祭祀文化博物館外形像一座人造的混凝土山丘,依地形而建。抽象简洁的大台阶和景观塔具有强烈的纪念性,参观者站在至高点上,可以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