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货币均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十章货币均衡学习本章,应使学生了解: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国际储备与货币均衡的关系,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均衡的关系;理解: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货币失衡的调节;掌握: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失衡的原因,开放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模型。第一节货币均衡及其理论模型【导入】本小节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货币需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数量上的完全相等;货币供需完全相等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货币均衡是一种动态过程,它并不要求在某一具体时间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完全相等,它允许短期内货币供需间的可接受的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1.社会总供求的含义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社会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相互适应,它是宏观经济的最终平衡。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前提是必须实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均衡。2.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货币供给在一定条件下改变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的变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货币的供给。联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纽带就是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从市场的角度看,总供求平衡包括商品市场的平衡和货币市场的平衡,社会总供求平衡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平衡。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的关系包括了四层含义:(1)商品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因为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都需用货币来衡量或表现其价值量的大小,并通过与货币的交换实现其价值。因此,有多少商品供给,就必然需要多少货币量与之对应。(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就货币的供求关系而言,货币需求是基本的前提条件,货币供给必须以货币需求为基础。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包含商品劳务总供给与商品劳务总需求的平衡,又因为任何商品(包括劳务)都需要用货币来度量其价值并通过与货币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给由此决定了一定时期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可见,商品供给的规模必然决定了与此相对应的货币需求。(3)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因为任何需求都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只有通过货币的支付,需求才得以实现。(4)商品需求必须与商品供给保持平衡,这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出发点和复归点。2三、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IS-LM模型)IS—LM模型描述的是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其中,IS曲线描述的是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下收入与利率的组合。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投资等于储蓄,并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较低的利率与较高的收入水平相对应,较高的利率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对应。经济注入中的投资水平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而储蓄则与收入成正向变化关系。因此,IS曲线的斜率为负,即向右下方倾斜。该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点;不在该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IS曲线的左侧,表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该曲线的右侧表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LM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关系。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并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适应。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越高,导致货币需求越大,利率水平也就越高。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利率的上升还将引起货币交易需求对货币投机需求的替代,从而使货币的供给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货币需求。在LM曲线的左侧,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曲线的右侧,表示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汇点(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决定了收入和利率的均衡水平。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图9-4和图9-5的四个区域对应叠加,并绘制下表表10-1货币供求与商品供求的关系及其表现区域货币供求及商品供求状况经济表现第Ⅰ区域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通货膨胀需求过剩第Ⅱ区域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通货紧缩供给不足第Ⅲ区域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第Ⅳ区域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膨胀供给过剩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商品市场均衡及货币市场均衡的作用不同,通常情况下,财政政策对商品市场的调节更为有效;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的调节更为有效。在政策调节时,应根据不同市场情况,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的办法,使货币市场与商品同时达到均衡。利率是反映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标志,价格也是。当市场上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人们很容易做出判断:货币供应量过大。但是在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小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出判断。第二节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3【导入】本小节主要分析货币失衡的原因以及货币失衡的调节措施。一、货币失衡的原因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应偏离货币需求的现象,即货币供应大于或小于货币需求。1.货币失衡的原因一般原因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或是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深层次的原因在于:(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首先,从货币运动的独立形式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差别是通过货币用量差别来反映的。同时,货币总是掌握在需要各种特定使用价值的消费者手中,如果消费者追求不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商品交换就不能实现,货币运动和物资运动就有发生矛盾的可能。其次,从货币资金和物资运动的渠道看,物资运动的渠道是:产品生产后,由物资部门和商业部门销售或分配,再经过运输过程,最后用于生产建设和消费。货币资金运动的渠道是:在产品价值实现后,先在企业内部进行初次分配,形成企业基金和劳动者收入,并将社会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上缴财政,企业基金则存入银行。然后通过财政信贷系统进行再分配,最终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如果财政赤字靠银行透支弥补,且当银行不能压缩贷款规模时,就只能依靠脱离生产和商品供应的基础,凭空创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来垫支财政赤字。财政收支虚假。生产结构比例失调,会使一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规模品种不符合要求,甚至根本没有使用价值。财政应支未支。信贷自身膨胀。信贷投放规模过大,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规模过大。(3)国际收支的影响Y=C+I+(X-M)假定C和I不变,X-M的关系就直接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大小。若X大于M,则国际收支盈余,国民收入增加。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因为出口的增加而减少;同时,在对汇率进行管制的国家,货币当局将通过收购外汇来保持汇率的稳定,而收购外汇将意味着本币投放量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调整的步骤分四步:第一步分清失衡的类型;分析失衡的原因;选择相应的对策;采取行动。对策主要包括四种:1.供应型调节中央银行在对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节时以货币需求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相应调节,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从而使货币供求达到均衡。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应紧缩货币供给;否则应扩张货币供给,具体地4(1)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主要采取的对策包括: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减少基础货币供应量。(2)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货币需求量失衡的调节可采取的对策包括:减少或停止向客户发放新贷款;对已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坚决收回;将未到期的贷款提前收回。(3)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其一,减少对有关微观经济主体的财政拨款;其二,可相应地增发政府债券,以直接减少社会各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其三,在税收上,可采取增设税种、降低税基、提高税率、加强纳税管理等措施。2.需求型调节即从货币需求量入手使之与货币供给量相适应。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增加商品市场上的供给,由商品市场上的供给引导需求,从而实现货币市场上对货币需求的增加。(2)中央银行动用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从而达到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给。(3)大幅度地提高商品价格水平,通过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来相应地吸收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调节。3.混合型调节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加货币需求量,而是同时从供给和需求量个方面入手,既进行供给型调节,又开展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供需均衡而不至于带来过大经济波动的效果。4.逆向型调节所谓逆向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通过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其具体内涵是: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同时现实经济运行中又存在着闲置资源,而且也存在着某些供不应求的短缺产品,社会经济运行对此需求量很大,而可供能力相对有限,通过对这类产业追加投资和发放贷款,以促进供给增加,并以此来消化过多的货币供给,达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节。第三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导入】国际收支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货币均衡。本小节在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阐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以及解决途径。具体内容包括:国际收支与货币均衡、斯旺图形、孟代尔的政策分配理论、国际储备与货币均衡、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均衡。一、国际收支与货币均衡(IS—LM—BP模型)IS—LM模型描述的是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其中,IS曲线描述的是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下收入与利率的组合。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5投资等于储蓄,并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较低的利率与较高的收入水平相对应,较高的利率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对应。经济注入中的投资水平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而储蓄则与收入成正向变化关系。因此,IS曲线的斜率为负,即向右下方倾斜。LM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关系。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并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适应。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越高,导致货币需求越大,利率水平也就越高。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利率的上升还将引起货币交易需求对货币投机需求的替代,从而使货币的供给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货币需求。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汇点(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决定了收入和利率的均衡水平。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国际收支曲线BP,见图10—1。图10—1IS—LM—BP的一般均衡BP曲线描述的是国际收支均衡状态下收入与利率的组合。假设汇率固定,外国利率、外国价格水平、预期的汇率和外国财富等其它变量维持不变,同时,收入通过进口影响经常账户,利率通过资本流动影响资本与金融账户。一国在国民收入增加时,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导致进口上升,经常账户出现逆差。要使国际收支平衡,必然要求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盈余,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盈余主要是通过提高国内利率来实现的。这样,国民收入的上升(下降)必然伴随着利率的上升(下降)。因此,BP曲线的斜率大于零,即BP曲线向右上方倾斜。BP曲线的右侧代表国际收支逆差,BP曲线的左侧则代表国际收支顺差。BP曲线的斜率大小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和国际资金的供给弹性。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在国民收入增加一定数量后,进口相应增加的量会更大,这将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扩大。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与金融账户就应有更多的盈余,这一盈余须靠利率大幅度上升来实现。因此,BP曲线越陡直。国际资金的供给弹性越大,较小的利率上升幅度就可以吸引较多的资金流入,以平衡国际收支。所以,BP曲线就越平缓。绝对地,当国际资金供给弹性无穷大时,BP曲线会在世界利率水平上呈水平状态。就BP曲线的移动问题,一般认为,本币贬值会使BP曲线向右移动,而本币升值则会使BP曲线向左移动;自主性出口的增加与自主性进口的减少会引起BP曲线向右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