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曹刿论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二、原文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注释(1)发:起,这里是被起用。(2)畎:田间水沟。(3)畎亩:田间。(4)举:举用这里是被举用。(5)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筑:捣土用的杵。(6)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7)市:市场。(8)故:所以。(9)任:担子,责任。(10)是:这样的。(11)必:一定。(12)苦:使……苦恼。(13)心:心意。(14)志:志向。(15)劳:使……劳累。(16)饿:使……忍饥挨饿。(17)体肤:身体。(18)空乏:穷困缺乏。这里是使……穷困缺乏(19)拂:违反,阻挠。(20)乱:扰乱。(21)所以:用这些来……(22)动:惊动这里是使……惊动,使……震撼。(23)忍:坚忍这里是使……坚忍。(24)曾:通“增”,增加。(25)曾益:曾通增。增加。(26)恒:常常。(27)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28)然后:这样以后。(29)于:在。(30)衡:通“横”,阻塞,不顺畅。(31)作:奋起。(32)征:征验,表现。(33)发:吐发。(34)喻:了解,明白。(35)入:在里面,指国内。(36)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37)拂:辅弼,辅佐。(38)出:在外面,指国外。四、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来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五、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2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4.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5.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7.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9.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六、简答题1.概括全文主旨。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2.概括每段的段意。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9.论题,造就人才,治理国家。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详略,详略。角度,正面侧面。7、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3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二、原文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32)乘。战于长勺。公将鼓(3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4)。公将驰(35)之。刿曰:“未可。”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遂逐(40)齐师。既(41)克(42),公问其故(43)。对曰:“夫(44)战,勇气也。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三、注释(1)战:战略,战术。(2)师:军队。(3)伐:攻打。(4)战:迎战。(5)见:拜见。(6)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7)谋:商量。(8)间:参与。(9)鄙:鄙陋,目光短浅。(10)以:用,靠。(11)安:养。(12)弗:不。(13)专:独自占有。(14)以:把。(15)对:应答。(16)遍:遍及。(17)从:跟从。(18)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19)帛:丝织品。(20)加:虚夸,谎报。(21)以:按照。(22)信:诚实。(23)孚:使人信服。(24)福:赐福,保佑。(25)狱:案件。(26)虽:虽然。(27)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28)情:实情。(29)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30)属:类。(31)以:凭借。(32)之:他,代指曹刿。(33)鼓:击鼓。(34)败绩:军队溃败。(35)驰:驱车追赶。(36)视:察看。(37)辙:车轮压出的痕迹。(38)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39)望:眺望。(40)逐:追赶,这里指追击。(41)既:已经。(42)克:战胜。(43)故:原因,缘故。(44)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45)作:振作。(46)再:第二次。(47)竭:尽。(48)盈:充满。(49)故:所以。(50)测:估计,预料。(51)惧:害怕。(52)伏:埋伏。(53)靡:倒下。四、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让当政的人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凭借什么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谎报,一定按照实数(上报)。”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曹刿说:“不可以。”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登在战车前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曹刿)应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和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敌人士气耗尽,我4军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齐军。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恐怕有埋伏。我察看发现齐军战车痕迹混乱,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所以追击他们。”五、理解性默写1.“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6.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本文的线索:远谋。六、简答题1.概括全文的主旨。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2.概括每段的段意。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3.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4.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