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战技术(雷达)【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战争步入了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谁拥有更完整的信息体系,谁拥有更强的电子战能力,那么谁就会主导战争,就会得到战争的胜利,因此,一个国家电子战能力的强弱,反映着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本文将简单的从地面监视雷达,机载雷达,舰载雷达为大家介绍一下战争中的雷达【关键字】地面监视雷达机载雷达舰载雷达1.地面雷达a.发展过程自二战直到朝鲜战争时,雷达一直和地面部队和地面作战无关,坦克兵根本不考虑雷达问题,而用轻武器武装起来的步兵甚至干脆不知道雷达为何物。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地面雷达重新开始在外军中装备。此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种雷达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作用也很有限。随着晶体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地面监视雷达在广泛采用固态电路、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和简化操作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到80年代,由于微电子技术特别是电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促使地面监视雷达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例如脉冲压缩、相控阵、低截获概率、雷达网等技术。特别是法、英、美、德和以色列等国近年来研制了一批新的战场侦察雷达,使现代战场的侦察、监视和目标捕获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现在各强国军队广泛装备了地面监视雷达。目前,不仅陆军的坦克兵,甚至单个步兵都不得不考虑与雷达对抗的问题。b.优点地面监视雷达与其他地面战场侦察器材如声测、光学器材相比,具有全天候、性能好、探测距离远、测定目标坐标速度快、具有穿透草木等隐蔽物发现目标的能力等优点。它使陆军传统的隐避手段丧失作用。同时地面雷达可以部署在隐蔽物后侦察,使对方的望远镜和热相仪等观测器材几乎无法发现其存在。现在,地面监视雷达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它的生产成本和寿命周期置换成本,比复杂的机载和卫星侦察系统要低得多。今天地面雷达被视为不可缺少的战场侦察设备。其基本任务是提供战场情报,即提供敌方部队部署和调动的战术情报,为机动作战中各指挥级提供实时战场态势。其他任务还包括为炮兵侦察目标位置并分配目标,以及观测炸点,以校正己方炮兵射击;为作战分队或侦察分队指引方向;引导直升机和轻型飞机等同时,地面雷达还能制造假目标迷惑敌方,浪费敌方火力,保护己方重要战略资源。c.主要代表法国VIGICA多频谱地面监视系统法国RASICA多频谱地面监视系统以色列EL/M-2140战场监视雷达美国AN/TPS-74模块式监视雷达2.机预警载雷达a..发展过程预警机是一种装有远距离搜索雷达、数据处理、敌我识别以及通信导航、指挥控制、电子对抗等完善的电子设备,集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于一体,用于搜索、监视与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并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作战支援。预警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问世,曾被用于越南战争,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东战争中的“贝卡谷地”之战,预警机创造了一边倒的军事奇迹,才受到世界军事强国的密切关注。1982年6月6日,以色列90架战斗机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向黎巴嫩贝卡谷地发起进攻。先敌发现前来支援的近百架叙利亚战斗机,适时干扰、遮断它们与地面指挥部的联系,以损失1架战斗机的代价,一举击落、击伤叙利亚战斗机79架和7架。b.优点由于受到地球曲率和地形遮挡的影响,地面雷达存在低空探测盲区。如果仅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雷达视距Rmax与天线高度ha、目标飞行高度ht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米)假设巡航导弹在海上的飞行高度为10米,速度为1马赫,雷达天线架高到100米,可算出雷达视距为54公里,只能得到最多2.7分钟的预警时间。因此,架高天线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岸/海基雷达的低空探测盲区问题,而且会严重影响雷达的机动能力。为此,把地面/舰载预警雷达搬到飞机、气球等升空平台上是必然的选择。c.主要代表美国E-2C“鹰眼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预警机,1968年开始研制,1973年交付使用,主要任务是掌握空情,对进犯的战斗机和导弹进行预警,配合航空母舰或地面指挥所完成对己方战斗机的作战指挥。E-2C预警机先后使用了AN/APS-138、139和145三种型号的监视雷达,工作在超高频(UHF)波段,具有对空、对海、对地三种工作方式,方位覆盖360,中高空目标探测距离480km,低空目标探测距离270km,可在复杂背景中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引导己方数十架飞机实施拦截。俄罗斯Ka-31它是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1987年研制成功的一种舰载预警直升机。装备的E-801“眼睛”雷达工作在分米波段,采用安装在机身下可旋转的平板天线,具备360°全方位探测能力,3500m高度巡航时的典型作用距离:水面舰船250km,4570~3200m高度的空中目标200km,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3.舰载相控阵雷达a.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代相控阵雷达诞生。但由于采用机电移相器,雷达既笨重又复杂,数据率不高,未能发挥相控阵雷达的优越性。1962年,美国首先把AN/SPS-32和AN/SPS-33相控阵雷达安装在“企业”号航空母舰和“长滩”号巡洋舰上,用以分别完成搜索和跟踪任务。受当时电子计算机技术水平限制,这两型雷达功能较少,成本昂贵,技术复杂,设备庞大,未能推广使用。另一“台风”计划中的舰载相控阵雷达AN/SPG-59,只作了样机试验,后因该雷达过于笨重,造价高、效率低,性能满足不了要求,故于1967年取消了该项目,历时10年,投入8亿多美元的巨额研制经费,经10万小时实验后,大名鼎鼎的“宙斯盾”系统研制成功。1982年美国将新研制的AN/SPY-1型舰载相控阵雷达正式装备在“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上,成为该舰“宙斯盾”武器系统的核心,并改进和装备到其他一些大型水面舰艇上。b.优点功率孔径积大,反应快、数据率高,容易实现功率管理、时间管理和频率管理,控制工作方便,波束能自适应抗干扰,容易实现低截获概率(LPI),电汽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同时有源相控阵雷达与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点:(1)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射机直接分布在阵面上,因此发射馈线损耗小,与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减少4倍以上,则使雷达的探测距离明显增大;(2)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上的每一个单元相当于一部小发射机,只有当20%以上的收发组件失效后才会严重影响雷达性能。当仅有10%组件失效时,雷达的作用距离仅减少3%左右,影响甚小。相反,无源相控阵雷达是采用一部集中式发射机,当发射机出现故障时,会导致整部雷达不能工作。由此可见,有源比无源相控阵雷达的任务可靠性有较大提高;(3)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发射灵活易变的大占空比发射波形,使其发射的脉冲功率大大降低,不易被敌方侦察机截获,具有良好的低截获概率性能。而无源相控阵雷达因受大功率发射管的制约,雷达工作占空比受到限制,使其发射的脉冲功率较大,易被敌方侦察和截获并受到干扰;(4)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可明显减小雷达的体积、重量以及降低成本和提高可行性,更适于装舰;(5)有源相控阵雷达更有利于采用先进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实现天线波束自适应控制,使其零点对准干扰方向,大大提高了抗干扰能力。c.主要代表美国AN/SPY-1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该型雷达是美国海军“宙斯盾”舰队防空导弹系统中的固定式电扫描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能够自动搜索和跟踪多个目标、制导导弹,并能够边扫描边跟踪。AN/SPY-1雷达为一无源相控阵雷达,其对高空目标最远侦测距离可达450千米,能同时追踪200个以上的目标。法国“阿拉贝尔”多功能相控阵雷达。“阿拉贝尔”三坐标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工作在I/J波段,能够探测60千米远的小型目标和100千米远的大型目标,最大跟踪目标数为136个,可同时对其中10个目标进行作战。第一台“阿拉贝尔”雷达装备在2001年4月服役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上,用于控制垂直发射的“紫菀”导弹。【参考文献】1.百度文库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