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若干规制问题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若干规制问题研究姓名:李铁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孙荣20090301我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若干规制问题研究作者:李铁军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相似文献(2条)1.学位论文孙海刚国际航空联盟:竞争与规制研究2007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航空业放松了规制,因此国际航空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际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国际航空联盟数量的迅速增加,世界不同国家的航空公司组成了形式不一的国际航空联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际航空联盟的数量和所涉及到航空公司的数量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并且经过分化组合,形成了以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三大国际航空联盟为主体的国际航空业格局。因为通过国际航空联盟可以绕开国际航空业的双边规制、能够开辟新的市场、增强网络经济优势而降低成本等益处,所以各个国家的航空公司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积极地加入到不同形式的国际航空联盟中去。国际航空联盟的出现改变了国际航空业产业组织结构,由单纯的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国际航空联盟之间的竞争,这种改变对国际航空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航空联盟本质上是不同国家的航空公司在多个方面的合作,能够提高联盟内航空公司的运行效率以及开辟更多的国际市场,同时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消费者福利。但是国际航空公司联盟也会形成某种市场势力和阻止新企业的进入,从而产生垄断因素而减少竞争,并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市场的效率。因此国际航空联盟的市场行为可能会违背国家竞争法,所以欧美等国家开始通过各种规制措施尽量的减少国际航空联盟的垄断,提高竞争水平和消费者福利。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对国际航空联盟的一些成熟的规制政策,并且对国际航空联盟规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因此有关国际航空联盟的竞争和管制问题不仅仅得到了政府管制部门的密切关注,而且也引起了学界广泛的研究兴趣。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的积极国际航空政策,为国际航空联盟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条件;同时国内航空公司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都对加入到国际航空联盟持积极的态度,并且一些航空公司加入到国际航空联盟的计划已经迈出实质性步骤,其中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上海航空公司将于2007正式加入到星空联盟,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也将于2007正式加入天合联盟,另外有几家航空公司正为能够早日加入到国际航空联盟做准备。国际航空联盟在中国的发展,将对中国航空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应该如何管制国际航空联盟等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系统的研究国际航空联盟的经济性、竞争、管制以及产业政策,对国际航空联盟在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网络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国际航空业的基本理论、竞争与规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情为制度背景研究了中国为应对国际航空联盟所需要的规制措施。从整体上看,本文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包括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和背景;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本文的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等。第二部分是国际航空联盟的理论基础研究。本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国际航空联盟的理论研究,首先国际航空业发展为国际航空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国际航空业发展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联盟的分类以及联盟对航空市场竞争的影响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为下文的研究做出理论的铺垫。第三部分是国际航空联盟的竞争与规制研究。主要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等,此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三章是国际航空联盟的网络经济性分析,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采用HS网络增强了航线网络的经济性,而国际航空联盟的发展正是充分的利用了航空业的网络经济性。第四章是国际航空联盟竞争效应研究,主要是对国际航空联盟与非联盟航空公司以及国际航空联盟之间的竞争效应的研究,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联盟会对航空市场竞争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五章是国际航空联盟规制研究。因为针对不同情况下国际航空联盟对竞争产生的不同影响,各个国家制定了不同的规制政策,因此本章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对国际航空联盟规制经验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是中国国际航空联盟的规制研究。本部分主要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是中国航空业的宏观视角分析,从理论模型的角度说明航空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发展的影响,并使用1978—2005年的历史数据来验证中国宏观经济与航空运输业的相互关系,在实证上得出中国宏观经济与航空业发展并不是双向的因果关系,其原因是因为中国航空业的网络不经济性所导致的。第七章是中国发展国际航空联盟管制政策研究,基于中国航空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航空联盟营运效率以及相应的监管意见和措施。本文运用新产业组织理论和网络经济学对国际航空联盟的竞争与规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在航空业的网络经济性研究中,本文把网络外部性理论引入对国际航空联盟理论的分析之中,这超越了以往对航空联盟经济性研究只限于供给方网络效应的研究,从需求的角度研究了航空联盟的网络经济性,从而在理论方面为国际航空联盟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2.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增长和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增长1%能够带动民航运输业0.8%发展。但是格兰杰因果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却是经济增长和民航运输业发展二者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并且在方差分析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其原因在于中国航空业网络不经济和航空业发展滞后。3.本文运用新产业组织理论对国际航空联盟与非联盟公司、国际航空联盟之间的竞争进行了研究,从逻辑上比较清楚地证明联盟在不同情况下对竞争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根据联盟竞争所带来的竞争效应,对国外国际航空联盟的规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从中得出国际航空联盟规制的一般性结论。这些研究为中国发展国际航空联盟做出理论上的支持和规制措施经验上的借鉴。4.本文的理论研究证明,国际航空联盟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航空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国际航空联盟对中国主要航空公司的影响取决于规模较大航空公司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机遇,正面效应大还是负面效应大需要时间来证明;然而对中国的相对规模较小或者民营航空公司来说,无疑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2.学位论文吕振波中国体制转型期反垄断问题研究2006反垄断是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反垄断的指向主要不是市场竞争而衍生的经济垄断,而是由于制度惯性、路径依赖、改革不彻底等原因形成的各种垄断,如政府规制过度,地方保护主义等。垄断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经济效率,而且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根基——公平竞争,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前,我国一方面集中垄断不足,同时行政垄断过度,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如何打破行政垄断和国内的过度竞争和过剩局面,进而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是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鉴于我国目前对垄断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研究,而且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上,因为目标的指向不尽相同,无法效仿,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转型期的反垄断进行专门研究。中国关于垄断与竞争的研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与西方经济学家不尽相同。改革之前的垄断与竞争说,主要是沿袭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和观点,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揭示垄断资本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把垄断与竞争范畴放在经济运行的框架内加以研究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1985年以后,随着西方产业组织学在中国的引进传播,从经济运行角度研究垄断与竞争为题在我国逐渐兴盛起来,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借鉴吸收了一部分产业组织学的内容和方法,如蒋学模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6年版)就专门设了一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与垄断”。谷书堂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1990年版)也大量讨论了竞争与垄断问题,但这些研究成果毕竟不是研究竞争与垄断问题的专著,而只是庞大研究体系的一个章节。龚维敬的《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1991年版),刘涤源等著的《垄断价格机理研究》(1995年版),这些著作是系统研究竞争与垄断问题的专著,但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与垄断,而不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竞争和垄断。1988年出版的胡汝银的专著《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完全以中国经济的竞争与垄断为研究对象。1989年出版的邹东涛和杨秋宝的专著《经济竞争论》,1991年出版的肖炼的专著《协同竞争论》,则专门研究了我国的竞争理论与实践。1999年出版的刘树杰主编的《垄断性产业价格改革》则是从价格角度实证研究了垄断性产业的现状和改革措施。1999年出版的戚聿东的专著《中国现代垄断经济研究》,以中国垄断现象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垄断理论、实践及其改革和政策。在法学界,也出现了一些从法律角度研究规范竞争和反垄断立法的著作和论文,如王晓晔的《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曹士兵的《反垄断立法研究》,孔祥俊的《反垄断法原理》等。还有一批研究中国产业组织的论述,在不同程度上都研究了垄断和竞争问题。在论文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数百篇关于垄断或竞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各自角度推动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垄断与竞争问题认识的深化。但总的看来,我国对垄断与竞争问题的研究,多局限于一般的垄断问题(即集中垄断),对自然垄断和地方市场分割垄断的研究要薄弱的多。在这方面,2001年,王俊豪出版了《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对有关自然垄断基本理论与改革实践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分析框架。另外,还有许多关于某一具体产业改革的研究专著,如铁路改革、电信改革、民航改革等。但国内学者关于自然垄断研究的专著文献基本上都是以规制改革为主,诸如产权改革、治理改革以及改革系统设计和路径等问题基本都未涉略。鉴于目前对垄断问题研究的不足,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其一,研究角度上,突破了以前研究反垄断问题的范式。学术界多从基础部门的反垄断和反垄断法去研究问题,鲜有从转型期的角度去研究我国的反垄断。而且,从我国体制转型期去研究反垄断更是一种新视角。基于大量的史实和研究,通过我国体制转型的历程,能更清晰地认识我国的垄断现状,从而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地反垄断措施;其二,本文内容围绕两条线展开。一是我国计划经济是国家垄断经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如果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垄断;二是在我国体制转型期出现了各种垄断,如政府规制过度,地方保护主义等,这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垄断的成因和性质不同。本文力图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我国反垄断进行系统地分析。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垄断与竞争理论进行历史回顾和评述。研究任何理论,都应该了解它的历史,纯熟的理论知识总是建立在对它的历史充分掌握基础上的。因此,本文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对垄断理论作一番考察,比较分析各种垄断与竞争理论。而且,在回顾该理论的同时,还对垄断和竞争进行了一般概述,指出了垄断之弊和竞争之利,因此,从效率的角度,竞争优于垄断;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体制转换的本质要义。计划经济是一种全局性的垄断经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因此,在我国体制转型期,应该打破垄断,建立竞争制度,应该从培育竞争主体、完善竞争机制和规范竞争秩序等方面培植竞争经济;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体制转型期形形色色垄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体制转型期,政府规制过度,地方市场分割垄断等行政垄断普遍存在,且危害较大。除此之外,经济垄断也初现端倪,如限制竞争性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第四部分具体阐述了垄断产生的原因及经济后果。要建立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协调的有效竞争市场,就必须对各种垄断的形成原因及消极后果进行分析。在我国体制转型期,垄断的成因主要包括历史的原因、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利益的驱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等。由此,垄断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如消费者福利的损失和社会福利的减少、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引起社会分配不均、阻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