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免备考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微免备考录第一章免疫学概述1.固有免疫的定义(innateimmuneresponse)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亦称天然免疫。如皮肤黏膜、吞噬细胞、NK细胞和补体。快、遗传性、作用于多种病原体、无特异性和免疫记忆。主要是通过屏障系统的机械性防御和固有免疫应答方式实现的。固有免疫应答多以单个细胞为基础,其识别以分子模式为对象,产生的效应迅速且恒定。2.适应性免疫的定义个体接触特定抗原(决定簇)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决定簇)而发生反应。慢,4-5天,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经典的介导适应性免疫的主体细胞是T、B淋巴细胞,其应答过程包括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活化和抗原清除3个阶段。3.免疫系统的积极意义(1)免疫防御:针对病原体(2)免疫自稳:异常则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监视:异常则肿瘤或持续感染4.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组成:骨髓&胸腺·功能:(1)骨髓:A.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B.确认是出生后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C.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浆细胞在骨髓中存在特定的发育过程,故而骨髓作为中枢免疫器官的同时,亦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2)胸腺:A.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B.免疫调节功能C.建立自身耐受及维持免疫自稳:阴性选择5.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组成: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淋巴结A.为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B.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C.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D.过滤作用(2)脾脏A.为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B.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C.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D.过滤作用(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第二章免疫细胞激活物1.抗原的定义:抗原是指能与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促使其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2.抗原的两重生物学属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完全抗原: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半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半抗原+蛋白载体=完全抗原3.表位的定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它也是与抗原受体及抗体形成空间互补结构的基本结构单位。4.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即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异物性: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2)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3)复杂性: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4)易接近性:越易接近,免疫原性越强(5)可提呈性:越易加工提呈,免疫原性越强5.抗原分类:依据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2类(1)T细胞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APC:抗原提呈细胞Th:辅助性T细胞)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形成T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多为多糖抗原,一般不形成T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第三章免疫分子1.抗体(Ab)的定义: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免疫球蛋白(Ig)的定义: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类似抗体的球蛋白。3.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450~550个氨基酸残基/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214个氨基酸残基/轻链;③二硫键:链间通过二硫键连接成四肽链结构,呈Y形。同类免疫球蛋白的2条重链完全相同;同类免疫球蛋白的2条轻链分2种亚型。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免疫球蛋白肽链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并折叠成若干球形结构域,又称功能区。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结构域分别以VH和VL表示,是抗原结合部位。5.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及其生物活性(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段):单价抗体活性1个可结晶片段(Fc段):不能与抗原结合(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大分子片段F(ab’)2:双价抗体活性若干小分子pFc’:无生物学活性6.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免疫球蛋白V区的生物学活性: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Ab+Ag→发挥免疫效应(2)免疫球蛋白C区的生物学活性①激活补体②结合细胞·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跨细胞输送作用··免疫调节作用7.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及生物功能(1)IgG:半衰期最长,含量最高,分布广,有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和免疫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2)IgM:分子量最大,天然血型抗体,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产生高效抗感染免疫作用(3)IgA:血清型IgA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具有抗感染免疫作用;分泌型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的浆细胞产生,发挥黏膜局部免疫作用。(4)IgD:膜型IgD构成抗原受体,是B细胞发育分化的重要标志(5)IgE:含量最低的Ig,与过敏反应有关,与寄生虫免疫有关。8.3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对应27页表格)项目经典途径替代途径(旁路)MBL途径激活物质抗原-抗体(IgM、IgG1、IgG2、IGg3)复合物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含甘露糖、岩藻糖、N氨基半乳糖的病原微生物起始分子C1qC3C4、C2参与的补体成分C1、C4、C2、C3、C5-C9C3、C5-C9、B因子、D因子MBL、MASP-1/2、C4、C2、C3、C5-9C3转化酶C4b2aC3bBbC4b2aC5转化酶C4b2a3bC3bBb3b或C3bnBb(n≧2)C4b2a3b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1)经典途径·激活物:免疫复合物·起始分子:C1q·参与的补体成分:C1到C9·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一般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出现最晚)(2)替代途径(又旁路途径)·激活物: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聚合的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E·起始分子:C3·参与的补体成分:少了C1C2C4,多了BDP三种因子·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Bb3b·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3)MBL途径·激活物:激活物广泛,含甘露糖、盐藻糖、N氨基半乳糖的病原微生物·起始分子:C4、C2·参与的补体成分:少了C1多了MBL和MASP-1/2·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出现仅次于旁路途径)除识别途径与经典途径不同外后续途径都相同;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有交叉促进作用。9.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1)抗感染与介导炎症反应①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②补体的调理作用③补体的炎症介质作用(2)参与免疫自稳及免疫调节①补体的免疫黏附作用②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第四章免疫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其表面表达多种膜分子,与其生物学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类受体(及其功能):①模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介导吞噬或胞吞作用;清道夫受体: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和衰老红细胞的清除;Toll样受体:识别病原体表面或胞质中的特定结构。②IhGFc受体:调理作用(即促进吞噬)③补体受体:调理作用(即促进吞噬)④细胞因子受体: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募集至感染或炎症部位2.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1)吞噬作用:趋化作用→吞噬体→吞噬溶酶体→胞吐小分子(2)抗原提呈功能:有MHC标记加工处理过(3)免疫调节功能:双相免疫调节作用3.T细胞的膜分子(TCR-CD3复合体、TCR的共受体、共刺激分子等)(1)TCR-CD3复合体: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2)TCR的共受体——CD4、CD8辅助TCR传递抗原识别信号,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①CD4:结合MHCⅡ类分子,外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②CD8:结合MHCⅠ类分子,内源性抗原(3)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D278、CD24.T细胞的分类(1)按抗原受体:αβT细胞、γδT细胞(2)按生物学作用: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调节性T细胞(Tr)(3)按激活状态: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αβT细胞主要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①CD4+T细胞:为MHCⅡ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功能上主要分为Th、Tr两群。②CD8+T细胞:为MHC=1\*ROMAN\*MERGEFORMATI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功能上主要为Tc5.B细胞的膜分子:B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参与抗原识别,以及免疫细胞间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分离和鉴别B细胞的重要依据。包括·BCR-CD79a/CD79b复合体:可将抗原识别信号向细胞内转导,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激活共受体CD19/CD21/CD81/CD225: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第五章免疫应答61页表格: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中抗体形成的比较项目初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抗原TD-Ag或TI-AgTD-Ag参与应答的B细胞初始B细胞记忆B细胞潜伏期长(5到7天)短(1到3天)抗体达到最高水平所需时间长(7~10)短(3到5天)抗体水平较低高(100~1000倍)抗体维持时间较短长抗体亲和力低高抗体主要类别IgMIgG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指导免疫诊断:只有G为恢复期;只有M为初期;都有为中间期,且高水平为再次应答,低水平为初次应答。·指导免疫防治:疫苗须多次注射才能产生大量抗体,注意时间间隔。第六章超敏反应1.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1)主要特征①反应快、消退快。②以功能性紊乱为主,通常情况下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③抗体以IgE为主。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⑤无补体参与。(2)发生机制: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免疫应答产生IgE抗体,IgE分子能迅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从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后,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Fc复合体结合,从而使细胞膜发生交联启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细胞释放胞内储备的炎性介质并合成一些新的介质释放到胞外。·效应阶段:有关介质可造成靶器官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变化。(3)临床常见疾病:·全身性过敏反应(由药物、血清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4)防治原则预防最有效方法:查明变应原并避免再次接触最常用检测变应原方法:皮肤试验2.Ⅱ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只记划线)·同种异型抗原所致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抗原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肺-肾综合征;·药物所致的血细胞减少症;·属于细胞刺激型的Graves病。3.Ⅲ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只记划线)·属于局部免疫复合物病的Arthus反应;·属于循环免疫复合物病的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累计全身血管的系统性红班狼疮等。4.Ⅳ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只记划线)以CD4+T细胞引起的DTH炎症为主要损伤的结核、麻风等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病;以CD8+T细胞造成的细胞毒型为主要损伤的天花、水痘等出疹性疾病以及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第七章免疫学应用1.凝集反应的定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凝集的现象。2.沉淀反应的定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介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于半固体凝胶中可形成沉淀现象。3.类毒素:蛋白性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免疫原性保持,即成为类毒素,接种类毒素后可诱导产生抗毒素。4.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给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