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实验小学授课人黄思代所属市明光市工作单位实验小学电话号码13956307111邮政编码239400电子邮箱1826520292@qq.com课题寻找微生物一、教材简析:《寻找微生物》是大象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的第一节内容。本单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真实对象,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教学活动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生活经历、体验活动过程来学习有关微生物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本单元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二、学情分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这一单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真实对象,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作为一个综合的探究过程,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首先用“食物品尝会”这个引入活动亲切自然,其中所列举的食物,如今已是家家餐桌上的常备物,学生都有切实的体验。并以此猜想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不会脱离我所要引出的主题,之后抓住猜想到的微生物,搜集资料,验证猜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过程较为简单,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之后播放微生物有关视屏更是直观展示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在兴味盎然的观看下对微生物了解的更加全面和详细。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四、教学方法梳理: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我再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食物品尝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个让学生自主参与,紧密结合有关微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口动脑,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最后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之后采用问题探究法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我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1)食物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2)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学会猜想与假设。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方法。3、情感与价值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进行准确的猜想与假设难点了解有害微生物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七、教学准备:课件,鲜牛奶,酸牛奶,新鲜豆腐,豆腐乳,新鲜蔬菜,泡菜八、教学时间:一课时九、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食物出示激趣导入1、小组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活动材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你们面前的这些食物吗?分别是什么?你们吃过这些食物吗?喜欢吃不?它们味道各怎样呢?相同吗?你们想尝尝它们吗?2、猜一猜。师:今天我们就来办个“食物品尝会”,老师请你们尝一尝这些食品,但是老师这儿有个要求,边对比品尝边思考每组食品你有什么发现和不明白的地方?在问题银行中提出你的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交流猜一猜。二、自主探究(一)、食物品尝会1、尝一尝。分组对比品尝,看看这些食物在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2、想一想。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3、说一说。学生小组内说说对比品尝的发现和想知道的问题。(二)、查一查1、引导提出探究的问题:师:好,刚刚老师访问了一些小组发现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解决了,下面就同学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其他问题暂时存入问题银行吧!出示讨论问题:(1)食物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2)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2、讨论猜想。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大胆猜想。师:就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谁在使这些食物(如鲜奶变酸奶)加工过程中起了作用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呢?师: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有道理的。1676年荷兰1、提供食材并讨论他们的味道,激发兴趣。2、导入课题“食物品尝会”是开启本课的一个关键活动,组织开展好这个活动,对于后续内容的展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这一教学环节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学生能够准确地猜想出:微生物参与了食品加工过程,这是能否使学生“找到”微生物的重点。4、抓住猜想到的微生物,搜集资料,验证猜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过程较为简单,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这些生物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于是就称它们为微生物。列文虎克的发现揭示出一个过去从未有人知晓的神奇微生物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首先你们想不想看看观察微生物的显微镜呢?(出示显微镜图片)3、导入课题并板书:寻找微生物4、查一查。①学生查找资料,同时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大搜索。师:有关微生物你们了解多少啊?现在拿出你手边的材料来查一查有关微生物的资料。查完资料后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所得。②分小组交流分享。③各小组汇报,互相补充,教师提醒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④教师小结,并板书有关微生物的重要知识。师:谁来说一说通过查找资料你有什么体会?什么发现?5、出示各种微生物视频(细菌、真菌、病毒)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微生物的美丽与神奇及和人类的关系。师:看了刚刚的有关微生物的视频你有什么体会啊?生汇报心得。逐个进行汇报。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关系,它们无处不在,在食品,医药品,农业品,化学品等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是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有时还要时时提防那些对我们有害的微生物。像病毒可引起流行感冒,真菌可使水果蔬菜腐烂食物变质等。三、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查阅资料,寻找更多关于微生物的更多知识。5、欣赏微生物课件,对微生物了解的更加全面和详细。6、归纳出微生物的简要特征及其包含的类型,整理分析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简短的教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后面两个课题的起点。十、板书设计寻找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十一、学生记录单设计:问题银行存折账号储户序号存入时间问题提取时间十二、设计特色简述: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首先提供食材并讨论他们的味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以“食物品尝会”这个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兴奋点,使课堂活跃起来,动起来,开启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使学生长出“理想的翅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微生物参与了食品加工过程,这个活动是能否使学生“找到”微生物的重点。之后让学生猜一猜抓住猜想到的微生物,搜集资料,验证猜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过程较为简单,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然后我再介绍微生物这个名字的由来,让学生观看显微镜图片及结构,之后我总结归纳出微生物的简要特征及其包含的类型,整理分析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简短的教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后面两个课题的起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把微生物与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的现象有机地嫁接起来,点燃兴趣点,引发兴奋点,为探究下节《人类的朋友》和《微生物的危害》奠定基础。最后以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查阅资料,寻找更多关于微生物的更多知识而结束。十三、教学评价设计: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寻找微生物》一课的教学,我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采取了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食物品尝会”这个活动,让学生品味,找出微生物的特点,发现学习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得很紧密之后,通过“食物品尝会”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接着抓住学生猜想到的微生物,分小组搜集资料,验证猜想,最后归纳微生物的简要特征及其包含的类型。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较好地进行了有效引导,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中引出体验。在学生的记忆里,存在着大量的情感体验等感性材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沉睡着的情感体验不是一接触文本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能否抓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地切入口至关重要。教学中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活动材料,如鲜牛奶、酸牛奶,鲜萝卜、酸萝卜、泡菜等,问:“同学们,你们认识你们面前的这些食物吗?分别是什么?你们吃过这些食物吗?喜欢吃不?它们味道各怎样呢?相同吗?你们想尝尝它们吗?”导入新课比较融洽。展示的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从而切入主题顺里成章。在此基础上,我又明确要求学生回答“品尝”后的感受,这就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去找,范围在无形中被限定,学生的思维方向也就明确了。第二,引导中引出问题。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主要是依赖学生思维这一“不确定性变量”,而这一变量如何又依赖于教学中教师引导这一“确定性变量”是否合理有效,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我问学生“你们吃过这些食物吗?喜欢吃不?它们味道各怎样呢?相同吗?”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由“形状”到“味道”成了我引导的重点。学生进入了探究的主题后,我让引导他们就“食物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和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两个问题展开探究,找准了探究的主题。课堂需要开放,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开放,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这样的科学课堂才是灵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