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试题了解规律掌握技巧——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备考策略(一)语文知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1、字音辨析题的答题技巧:一般做题时,先通读所给的选项,把握熟悉的字音;对吃不准的字音,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对多音字、形声字和形似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1)多音字: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2007年全国卷Ⅱ中“多财善贾(gǔ)”,“贾”的注音就是“次读音”,它的“常读音”为“jiǎ”;“博闻强识(zhì)”,“识”的注音是“次读音”,它的“常读音”为“zhì”。再如2007年重庆卷中“数(shù)见不鲜”,“数”的注音是“常读音—shù”,注音错误,这里应读“次读音—shuò”。(2)形声字: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2007年重庆卷中“耄耋(dié)”,“耋”声旁是“至”,读音为“zhì”,读音不随声旁,注音对;“喟(wèi)然”,“喟”声旁是“胃——wèi”,读音随声旁———错。如2007年辽宁卷中“睚眦(zì)必报”,“眦”声旁是“此—cǐ”,读音不随声旁——对。(3)形似字:所给加点的字为陌生的字,且注音与该字字形相似的常用字相同时,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反之,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北京卷中“不落窠(cháo)臼)”,“窠”似“巢”,注音为“cháo”——错,应为“kē”;2005年江西卷中“赧(nǎn)然”,“赧”似“郝—hǎo”,注音不同——对。2008年天津卷“坍圮(pǐ)”中“圮”似“杞—qǐ”,注音不同——对。“方枘(ruì)圆凿”中“枘”似“纳—nà”,注音不同——对。2、字形辨析题的答题技巧:(1)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辨析。2007年全国卷Ⅰ中“磬竹难书”的“磬—罄—馨—磐”,根据语境可知,该词与“石”无关,所以应为“罄”。2007年重庆卷中“汗流夹背”的“夹—荚—颊—浃—狭—峡—侠”,根据语境中“汗”可得出“浃”正确,“哀声叹气”,根据语境推断,这个词应与“叹息”相关,可以推出与“口”有关,“哀”应为“唉”如2007年四川卷中“锻练”的“练—炼——拣”,根据语境的“锻”的形旁“金”可得知“炼”与“火”有关,应为“炼”。(2)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如2007年重庆卷中“苍桑”,可由“沧海桑田”推知,“沧”应与“水”有关;如2007年江西卷中“暴燥”,根据词义可知,“躁”应与“脚”有关;再如2007年安徽卷中“膨涨”,这个词应为物体长大,与“水”无关,根据词义推知,应为“胀”。(3)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3、词语运用题:一般有两种类型:(1)近义实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对近义实词的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语素重新组词的方法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可以先分解该词,把各个语素分别重新组词,辨析它们的差异,或者用设置新语境(用所给的该组近义词分别造句)的方法来辨析它们的差异。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2)虚词辨析题: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高考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另外,应熟悉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如:动态助词“着、了、过”;副词“必须—必需”,“将—正—已”;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要熟悉成对搭配对应的常见的关联词,了解关联词的使用规律(关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问题:两个分句的主语是同一个,则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主语不相同,则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根据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确定关联词使用是否符合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4、成语辨析题的答题技巧:(1)熟悉成语题错误设置的类型:①感情失当褒贬误用(叹为观止、处心积虑)②修饰失当语意重复(感到爱莫能助、被人贻笑大方)③不合逻辑词义不当(首当其冲)④形近、义近误用(不负众望与不浮众望、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⑤错用对象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石破天惊)⑥语法错误功能混乱(栩栩如生地看到、逼得穷途末路)⑦轻重失度(日理万机)⑧望文生义(付之一笑、文不加点、不刊之论、万人空巷)⑨敬谦误用(破镜重圆、鼎力相助、抛砖引玉)(2)掌握成语辨析的技巧第一、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2007年全国卷Ⅰ第2题B项“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属于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应。2007年全国卷Ⅱ第3题C项“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凤毛麟角”意思是“珍贵而稀少的事物”,属于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不自觉者”,感情色彩不对应。2006年重庆卷第3题C项“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睚眦必报”指“瞪眼睛这样的小怨恨也要报复,多指人心胸狭窄,气量小”,属于贬义词,感情色彩不符合语境。第二、注意不能望文生义。07年北京卷第3题D项:“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这项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含英咀华”的意思是“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并非指“含苞待放”之义。07年江西卷第4题A项“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休养生息”是指在国家大变动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不是“在家休息”之义。07年山东卷第3题C项“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慷慨解囊”并非“纷纷掏出钱来或舍得花钱”之义,而是“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2005年广东卷第3题B项“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抛砖引玉”意思是“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属于谦词,这里用错对象。2006年辽宁卷第4题D项“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珠圆玉润”意思是“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诗文流畅明快”,与“穿戴”无关,对象错误。2006年山东卷第3题D项“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不期而遇”是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多用于人,对象错误。5、病句辨析题的答题技巧:(1)熟悉病句类型及特点:【前四种为结构类,后两种为语义类】①语(词句)序不当(注意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和句序)。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主谓宾残缺、关联词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注意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包括堆砌和重复)。④结构杂糅(A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B话说一半另起话题C藕断丝连)。⑤表意不明(代词指代不明,一词多义、缺乏交待、停顿不同造成歧义)。⑥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概念不清、分类不当[种属或交叉关系误用]。注意否定失当和两面一面)(2)找标志: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看有没有一些标志性的内容。①好坏、是否、能否、成败、有无等两面类的词语。②大约、左右、平均、以上、可能、估计、将近等词语两两出现在句子中。③否定词的使用与语句的意思是否对应。④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时,是名词或名词短语,看内容上有无包含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如“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当中的“川”就是“江河”之意,与“江河湖海”有交叉关系,并列不当;是动词或动词短语,看几个动词排列是否符合事理顺序,如“电脑有储存、整理、搜集资料的功能”中的“储存、整理、搜集”的语序不合乎事理。⑤有关联词语,看他们的位置是否准确,是否搭配。⑥有“不但/不仅……而且/也”“甚至”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看连接的两部分的内容是否符合事理顺序。⑦语句内容是否符合逻辑事理(情理)。(3)看搭配: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要注意从以往做过的试题中寻找设置错误的规律和辨析技巧。6、语言连贯题的答题技巧:⑴解题思路及要求: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⑵连贯类型及解题要领:A.排序:①抓中心:中心是理解语句的纲,中心句往往在句首(总领句、总括句)。②抓思路:a、记叙以时、空为序。b、议论多以逻辑为序,观点句在前,材料句(表思想的句子在前,表行为的句子在后)在中间,总括句在最后。c、说明性文字和描写性文字,一般事理句于前,材料句于后,且遵循空间或逻辑关系。③抓标志:注意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短语,相同格式的短语、句子,指示代词与指代的内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局部联系。④局部组合法:寻找联系最密切的语素和相关的语句,先接小组,再接大组。B.选句衔接:要话题一致,句子结构一致,语意相承,情景相融,符合逻辑。(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勾画出概念词、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1、考点要求:①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注意:重点应立足于③和④的考点检测上。常见的错误设置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1)答题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2)答题步骤: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勾画出关键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