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六政〔2011〕3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六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7月28日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八月四日六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一、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专家大院建设,积极搭建科技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4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多。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0家,是“十五”末的4倍。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总数达88个,是“十五”末的5.5倍。以应流集团为主体的省级铸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批准组建。农村科技服务形成特色。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专家大院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市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技创业实体和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总数达508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总数达60家。知识产权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专利年申请量达826件,是“十五”末的近5倍。专利年授权量达436件,是“十五”末的5.4倍。市和各县区相继出台了专利申请及专利实施资助办法,建立了一支156人的市级专利联络员队伍和工作机制,提高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科技创业中心建成运行。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6亩,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近1.3万平米,入孵企业总数达41家,入驻率85%。舒城、霍山和霍邱建成了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园),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全市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40多项,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300多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99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科技发展环境逐步改善。重新修订《六安市科技奖励办法》,提高了科技奖的奖金额度和奖项数;出台《关于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出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六安市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受到国家科技部表彰,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表彰。舒城、霍山、霍邱、金寨四县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其中舒城、霍山、金寨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全市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含试点)5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市级创新型企业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滞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二)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推进跨越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进步,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到2015年,我市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总量突破1500亿元的奋斗目标。一方面,经济高增长对资源、环境、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土地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趋紧。新的形势迫切需要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主导,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转变。2、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建设和加快皖北发展等各种机遇的叠加效应,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水平,推动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在承接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3、实现“三大跨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财政穷市向财政富市跨越的奋斗目标,需要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战略支撑、以智力支持为核心动力,通过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引领发展、提升产业、重点突破、支撑跨越”为主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围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为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强市富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六安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科技力量,组织突破,跨越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格局。开放合作,加强集成。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合肥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强与长三角等省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实现借脑发展,为我所用,不断提高六安科技创新水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根本,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三)发展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和名牌产品。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到2015年的具体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增加值超过85亿元,分别增长2倍以上。──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以上,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均达到50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达200个以上,分别增长2.5倍以上。──专利申请量达2000件、授权量达1200件,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20%以上。──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0家,面积达12万平米,入孵企业达400家以上,分别翻两番。──以良种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5%。──财政科技研发资金占地方经常性支出的比重达1.5%、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例力争达1.5%。三、“十二五”科技发展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大体系,支撑跨越发展;实施二大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三体”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开展四项行动,转化科技成果;发展五项技术,加强民生科技。(一)构建一大体系,支撑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二)实施二大工程,调整产业结构1、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采矿及钢铁产业。依托首矿大昌、金安矿业、诺普矿业、金安不锈钢、应流集团、佳瑞粉末等企业,推广采矿新技术、新工艺和尾砂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大铁矿深加工力度,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开发新一代钢铁材料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制造流程多维物流管理技术和检测分析技术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钢铁冶金和材料加工技术水平,推动形成钢铁深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我市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千亿元产业。二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江汽股份、星瑞齿轮、安凯华厦、龙兴汽配、志诚机电、威玛叉车、江淮永达、长安改装车、冀东华夏等企业,大力发展叉车、铲车、挖掘机、改装车、农用车、工程车等专用和特种车辆。重点开发汽车配件制造新技术及零部件配套技术,加强与江淮、奇瑞等整车企业的产业配套,加快DCT变速箱、汽车举升翻转装置、汽车用新型材料、电动汽车关键单元技术等产品开发。做大做强零部件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加快轴承、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行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关键产品与核心技术标准,推动齿轮加工向高效、高精度和绿色制造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全国零部件加工产业集群。三是机电和家电产业。依托江淮电机、双龙机床、索伊电器、王牌电器、丰润电器等企业,加快电机系统综合绿色节能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优先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专用产品、个性化产品及派生产品。大力发展家电和家电零部件配套,加快新一代冰箱、空调器等家电行业产品研发与制造。重点支持信息家电技术,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全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推动家电产品向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建成机电、家电产业基地。四是新型建材产业。依托长江精工、墙煌彩铝、蓝翔玻璃、海螺水泥、美露达、绿保新型建材、皋新建材等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重点支持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的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防水保温隔热材料、新型节能门窗、环保型功能建筑涂料、节能型玻璃产品、高性能建筑陶瓷等产品研究开发。加强基础工艺研究,突出发展高强、特种水泥和建筑预制件。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依托庆发集团、三农集团、天业集团、雨润集团、龙华集团、夏星食品、大别山科技、徽六、生态大麻、凯旋大麻等企业,在粮食、畜牧、水产、茶叶、毛竹、大麻、羽绒、油茶等重点领域,加强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造,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着力攻克加工、保质、贮运等环节中的关键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新材料产业。依托横店东磁、将军磁业、奔马先端、鸿福晶体、华晶新材料、载丰新材料、天盈电子等企业,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建筑材料、光电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重点支持生产高档铁氧体软磁材料、季铵盐、特种陶瓷、蓝宝石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开发,加快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延伸产业链条。二是新能源产业。依托日能中天、格义新能源等企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新技术,加快农作物秸杆、稻壳等生物质资源化推广应用及并网发电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关键设备等生产制造技术,推进六安、霍山和金寨光伏产业园建设。合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推进水力发电技术发展,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及中小流域小水电开发项目。三是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六安光电产业园、世林集团、神虹变压器、恒源机械、诺琦投资、新宇科技等企业,加快发展节能装备和节能产品制造、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服务等行业。重点支持节能低碳材料、半